写网络小说如何让笔下人物鲜活起来?
要想塑造出鲜活的人物必须要有底层逻辑。
那么,底层逻辑是什么呢?
哲学家霍尔巴赫指出:利益是人类行动的一切动力。
这就是所有人物的底层逻辑。
这里的利益,不能狭窄地归为金钱与权势。而是指人想要得到的东西。
那么人想要得到什么呢?
心理学家马斯洛指出人类的五大需求: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归属感的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
这五大需求,涵盖了人想要得到的全部东西。
梳理了一下:
人物的一切行动(心理、语言、行为),都是为了满足人物自己的“马斯洛五大需求”。
这时人物就具有了鲜活真实的可能性。
否则,人物必定死板虚假。
有了鲜活人物之后,下一步就要把人物放进典型环境里进行观察与记录。
那么问题又来了,典型环境是啥?
对于作家而言,典型环境有两个层面:
一、人物生活的外在环境。
二、人物心理的内在环境。(非心理描写)
第一个大家都知道,这第二个是什么呢?
通过心理学家卡普曼提出的“戏剧三角形”我们就可以理解了。
卡普曼戏剧三角形:在每个人心中都有的一个由Victim受害者、rescuer拯救者、Persecutor迫害者构成的三角形。
如果我们选择扮演其中一个角色,那么周围的人就会无意识地扮演其余两个角色,与我们进行互动,从而在现实生活中,成就一场人间心理戏剧。
“卡普曼戏剧三角形”就是“典型环境”中的第二层:人物心理的内在环境。
许多作家都运用“卡普曼戏剧三角形”做“典型环境”,从而创作出了非常多的经典作品。
我听得懵逼满脸,一头雾水。
梳理了一下:
1、人物的一切行动(心理、语言、行为),都是为了满足人物自己的“马斯洛五大需求”。
2、将人物放入“卡普曼戏剧三角形”中,他们会为了满足自己的需求而去扮演迫害者、拯救者、受害者,参与互动,产生矛盾冲突,这就有戏了。
然后,我们就可以对人物进行观察与记录。
例子:
有三个人物。
主角是一个穷困潦倒的流浪汉,想进监狱。这能令他得到温饱(生理需求)。
配角1是一个外表文雅娴静的暗娼,想接客。这能令她得到温饱(生理需求)。
配角2是一个表情严峻的警察,想抓妓女和嫖客。这能令人敬畏他(尊重需求)。
这三个人物是不是看着挺眼熟。
对,这是欧亨利的《警察与赞美诗》中的人物。
现在,把这三个人物放进“卡普曼戏剧三角形”里,进行观察。
------------
主角流浪汉去调戏暗娼,希望暗娼呼救,从而使自己被警察抓进监狱。
此时,主角流浪汉是迫害者,暗娼是受害者,警察是拯救者。
-------------
但是,由于暗娼误把流浪汉当成了嫖客,所以不仅没有呼救,还一边小心提防警察,一边与流浪汉套近乎。
此时,暗娼仍然是受害者。流浪汉与警察调换了角色,流浪汉是拯救者,警察是迫害者。
-------------
暗娼投怀送抱纠缠着流浪汉,流浪汉的计划失败了,他懊丧地在警察身边走过。
此时,暗娼是迫害者,主角流浪汉是受害者,警察是拯救者。
-------------
在这段里情节里,人物在“卡普曼戏剧三角形”中发生了两次角色反转。
而反转的起因,是由暗娼导致的。
外表文雅娴静的年轻女子,内里却是一个如狼似虎的暗娼。这就是“香农信息论”中所言的小概率事件。
接下来,我们梳理欧亨利的创作手法:
1、人物的一切行动(心理、语言、行为),都是为了满足人物自己的“马斯洛五大需求”。
2、将人物放入“卡普曼戏剧三角形”中,他们会为了满足自己的需求而去扮演迫害者、拯救者、受害者,参与互动,产生矛盾冲突,这就有戏了。
3、利用“香农信息论”所言的小概率事件,来达成角色反转的效果。
这三条简而言之,可以被称为“欧式人物法则”。
欧亨利能被称为“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巨匠”之一,并不是运气使然。而是他的作品在客观上与霍尔巴赫、马斯洛、卡普曼、香农等学者的研究殊途同归。
她这是先打枪,后画靶子。是把欧亨利的作品往霍尔巴赫等人身上硬套。
这与数学里“验算”是一样的道理。(验算:算题算好以后,再通过逆运算,演算一遍,检验以前运算的结果是否正确。)
数学里有“验算”,文学里当然也少不了“验写”。
你可能说,我不想要“验写”。我就想知道如何对人物进行观察和记录?
作家对人物进行观察和记录,可不是白日做梦,随意想象。作家所谓的“观察”其实叫做“设计”,是先依照“欧式人物法则”进行设计。
随后再通过肖像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等技术手段,把人物记录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