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白,要用一生来完成

读六年级的女儿问先生:“爸爸,你小学有没有喜欢过女同学?”
先生大大方方地说:“有啊。”
“那你对她是怎么表白的?”女儿又问。
先生回答:“当时我太害羞,不敢表白。后来眼看快毕业了,我又怕以后再也见不到她,就偷了她的一支笔藏起来,一直藏到高中毕业呢。”
女儿若有所思地问:“那你还喜欢她吗?”
先生摇摇头说:“不,那只是一段美好的记忆罢了。不过,该说的话没有及时说,倒是一种遗憾。”
难道,女儿身边……有情况?
不过,这没什么稀奇,每个女孩长大了,都可能会收到告白的信。
我收到第一张小纸条时也是在六年级。
记得那天,我刚到学校,同桌便从我的课桌里摸出一张纸片来。纸片是从作业本上撕下来的,上面歪歪扭扭的字体明目张胆地写着:我喜欢你。底下用大模大样用同款字体签着名字:张小虎。
张小虎同学毫无悬念地很快被老师请进了办公室,我也一同到场。
老师没有说别的,只批评了他的字。
“你看看你写的字!还敢给女同学写纸条!”老师很生气。
张小虎垂着头。
“你来评价一下,看到这张纸条上的字是什么感受?”老师又问我。
我糊里糊涂顺着老师的话说:“不好看。”
张小虎的脸红了。
老师教了张小虎一个词:字如其人。
等张小虎从办公室回教室之后,再也不理会我,开始埋头刻苦练字。
这件事随着小学毕业懵懵懂懂过去了,我很快升入另一所中学。
这所中学虽然是重点中学,管教很严,但也无法阻止青春期荷尔蒙的骚动,私下里,各种情书开始遍地开花。
时代变迁,告白也在进化。
首先是字,从儿童体变成了飘逸的行书、规矩的楷书、婉约的瘦金体,好像男孩子们都突然开了窍,懂得了“字如其人”的道理。
其次是信纸的进化,从作业本上随便撕下来的纸变成了印着玫瑰、星星月亮、和平鸽……等等富有设计感的笔友专用纸。那些敢在信纸上亲自手绘心仪之人头像的是大神,自然加分不少。
再次,便是内容的升华。要打动芳心,文采的展示是最要紧的,譬如徐志摩风、汪国真风、还有当时流行的“真的真的好喜欢好喜欢你”的琼瑶风……
最后就是递交方式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偷摸放课桌型、面对面递交型、托人转交型……大多数告白信是由当事人的闺蜜转交的,这样的迂回救国路线可以有效避免当面被拒的尴尬。
我曾经替闺蜜筱月传递过告白信。那天,她像往常一样坐在校园一角的大槐树树下等我。我被她的追求者拦住去路,那男生塞给我一封信求我转交,同时放了一根很难买到的彩虹波板糖在我手里作为酬劳。
我晚到了一会儿,筱月就抱怨起来。我瞪了她一眼,给她那封信,说:“这都怪你!呐,隔壁班的赵大鹏给你的!”
她眼睛一亮,偏又装出矜持的样子,把头一摇,似乎很烦恼地说:“哎呀,好讨厌啊!”
看完信后,我们商量怎么回信。她自然是要拒绝的,可又不能伤了赵大鹏的心。于是我们就坐在槐花树下,反复修改,委婉委婉再委婉,末尾还加上:“让我们珍惜时光,共同努力学习!祝你犹如大鹏展翅,拥有光明的未来!”看,不仅正向励志,还有巧妙呼应。
待要封上信封,她又喊等等,捡起一串槐花塞进去,把回信弄得香喷喷的。真不懂她究竟是喜欢,还是不喜欢?愿意,还是不愿意?
青春期的告白大多是一种爱的表达尝试,浅浅的,羞羞的,令人脸红但并不心跳,浮华的辞藻是对女孩某些优点的赞美和肯定,也是让人愉快的。

不过也有例外。我高中时收到一封恐吓告白信,信中强硬地说要是我不答应恋爱的要求,他就会一直在校门等我不走,会去我班上找我云云。
我吓到了,求哥哥帮忙。这人是哥哥的同班同学,他高三,我高一。
哥哥一听顿时大怒,豪气冲天地对我说:“这小子竟敢欺负到我妹妹头上了!妹妹,你放心,明天我就替你出头去,让他滚得远远的!”
啊,幸好我有一个好哥哥!我泪眼婆娑仰望着他,在我眼中他真是一个伟岸高大的英雄人物。
放学回家后,我急忙问哥哥事情处理得怎样了,哥哥双手叉腰,神气活现地还原当时的场景:“我就这样走到他面前,用最凶残的眼神瞪着他,恶狠狠地哼了一声!”
……
“就这样?”我呆呆地问。
“就这样。他已经被我吓到了!放心,他再也不敢来找你了!”哥哥自信地向我保证。
第二天课间,那个人出现在我教室的门口,不仅大声喊我的名字,还公然约我放学后不见不散!最后,还是老师出面解决了这个麻烦。我从此也知道了一点:亲哥有时靠不住。
中学时代的告白只在校园的方寸之间传递,而大学时代的告白则穿越了千山万水满载诚意而来,其中的心意开始变得严肃又认真。男孩的爱不再轻易说出口,女孩也不再轻易付出承诺。告白就这样成熟起来,也凝重起来。
爱情一旦有了成年人的欢喜、忧伤,更有了无法推卸的责任。但做出的选择即使一再慎重,也难以避免不完美的失落。
在选择和失落中,告白被淹没在平凡的生活里,在长长的奔波岁月里,好像熄灭了男人女人心里的火花,也磨掉了心动的感觉,直到每个人习惯了忙忙碌碌的日子,都变成一个样子。
后来……后来便只留下曾经告白时心动的记忆,越来越不懂怎样表达心中的爱。
前半生的经历让我以为告白就是这样,精彩只在前半生,后半生只会越来越寡淡如水。
很怀念写信收信的年代。一个人一笔一划、斟字酌句写下的心里话,另一个人偷笑读着,把那些话放进心里去,才是真正的浪漫。

认识先生以后,他从来没有给我写过什么,有事就打电话喂啊喂的讲。
有一天我忙着写文件,他在一旁无所事事不停来打扰,我便要求他写一封情书给我。他领了这命题作文,不知如何下笔,在一旁抓耳挠腮,唉声叹气。
我一边忙自己的事,一边说:“我不管,你必须强行写出你对我的爱来,而且一定要真诚。”
他烦躁了一阵,终于静下心来写。起初他写得很慢,接着渐入佳境,开始奋笔疾书。等他写完,洋洋洒洒六页!我高兴极了,心想他对我该是怀有多么真诚的爱啊!
于是我赶紧放下手里的事,饶有兴致地阅读起来。
“这对我来说是个难题,是个很大的难题,因为我从未写过情书。而导致这种情况产生的原因,我想大致有三点,其一……其二……其三……”
不愧是搞科研的,这三点关于为什么不会写情书的原因分析,他从历史、性别、心理三个角度进行论证,足足写了五页,称得上是绝佳的议论文。我咬着牙,耐心看完了。
最后一页终于进入了正题。
“虽然我不会写情书,但我希望可以用一辈子,在我们共同走过的每一寸空间,在我们一起分享的每一分时光中来向你表达三个字。”
“我希望,三十岁的时候,在我们亲手缔造的小家里,紧紧拥抱着你和我们的孩子,对你说——我爱你!”
“我希望,四十岁的时候,在我们漫步旅途中,伴着公路两旁一望无际的森林,望着远方火红的夕阳,对你说——我爱你!”
“我希望,五十岁的时候,我们一同登上雅典卫城的奥林匹斯山,面对数千年人类文明的沧桑变化,怀古抚今,对你说——我爱你!”
……
“我希望,N岁的时候,当我无力地躺在病床上,看着自己的过去像电影胶片般从眼前闪过,唯一真实的,是手中紧握着你的手,还有我们第一次牵手在美丽夜色下漫步的记忆。我依依不舍,用力对你说这一生最后一次——我爱你!”
这是给我的、最感人的告白。
这封情书保留至今,它是我决定结束流浪,与他共度余生的凭证。
后来,我对告白又有了更进一步、深刻的认识。
这深层次的认识来自两本日记。
母亲去世之前,我读了她的日记。她年轻时有一段刻骨铭心的初恋,后来却阴差阳错嫁给了父亲。经过半生浮沉、相濡以沫,她渐渐爱上了父亲。她用一生的时间对爱情和亲情作了最深情的告白,足以震撼我的人生观。
但我从没想过父亲竟然也有一个蓝本子。
母亲去世几年后,父亲决定出家。他临走前把一个富有年代感的硬皮本交给我保管,蓝色本子的封面上写着:科研工作手册。但里面小心藏着的,全是对母亲的告白,而母亲从来也没有看过。
我怀着虔诚的心翻开来,用一个晚上看完这本日记,它彻底颠覆了我对父亲过去的刻板印象。
父亲的日记竟然是从母亲可爱的童年开始写的,一直写道母亲去世后很久。
他或许很早就认识母亲,开篇以回忆的方式,赞美着母亲童年的乖巧;母亲中学时,他赞美她的上进;他追求母亲时,他赞美她的美貌;恋爱时,他赞美她的温柔聪慧;结婚后,他赞美她是最好的军嫂;母亲生了我们后,他赞美她是伟大的母亲;漫长的婚姻生活中,他赞美她是不可多得的贤妻;有了孙女以后,他赞美她是最好的奶奶……他曾经给母亲写过上千封信,母亲在他笔下,是一个完美的女人。
这两本日记,是独属于他们那个年代的浪漫告白。
“你的离开苦了我,我跌入了情感上的万丈深渊,似乎一切都失去了……”
蓝本子里全是赞美,唯有这一句不是。
我在感动之余,却也感到痛苦。父母或许是为人保守,在孩子面前一直对感情的事讳莫如深。青春期的我一直以为他们只是一对忙忙碌碌、枯燥乏味的普通夫妻,才不顾他们的阻拦,执意要离家去寻找不一样的爱情,因此伤害了彼此。若是我们都早一些敞开心扉,若是我早知道他们也曾有过这样多情的青春、曲折的爱情,那么对感情的追求一定会更加智慧,这一生于他们、于我,一定也会更加幸福。

其实,告白这件事,多晚也不晚。它不是一句话、一封信、也不是一段陪伴。
或许每个人心里都有一次未完成的告白,永远等待、守护着另一个人,与在不在一起并无关系。
用一生完成一次人生告白,我希望在今生也能实现。
……………………………………………
至于为什么会想起写这篇关于告白的文章……
我昨天在街上偶遇张小虎同学了。
他西装革履,夹着手包,意气风发地说刚谈成一笔大生意,要请我喝咖啡。
我们天南海北闲聊了一会儿,丝毫没有提小时候的囧事。
走的时候,他不愿意用手机记下联系方式,掏出笔来固执地说:“我写给你吧?要不然我给你签个名吧?”
我明白了,把刚给女儿买的作业本拿出来给他。
“怎么又是作业本。”他小声咕哝了一句。
翻开本子,他酝酿了几秒钟,行云流水一气呵成。
我由衷地赞道:“真好看!”
张小虎同学脸上终于露出了一雪前耻的、释然的微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