鸟儿都是从天而降的游吟诗人
初读《坛鸟岁时记》,我便想起日本的鸟类记录电影《野鸟岁时记》,两者都以春夏秋冬为时序去记录鸟类的外貌、习性、居住之地的选择及各种不为人知的小细节。无论是以电影为载体,或是利用文字、图片、录音来向人们展示鸟儿的生活环境与生长过程,我们可以得知的是这些鸟类观察者与记录者,始终是怀揣着对这些大自然中的精灵以最纯粹的热情和喜爱,所以他们愿意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捕捉人们日常中总会下意识忽略的这些动物的镜头,研究它们的一切,而观察鸟类的过程实际也可以充满无限的乐趣。
《坛鸟岁时记》的作者王自堃在书本的结尾写道:如果没有开始观鸟,作为一个北京人,你可能会认为,在这个“环环相扣”的城市里,这辈子只能看到四种鸟,分别是:麻雀、喜鹊、乌鸦和鸽子。他其实并非专业的鸟类研究者,仅仅是出于对鸟类的喜爱,促使他成为了一个业余写作与观鸟的爱好者。而在他观察研究鸟类的过程中,才逐渐萌发了将它们写进书本的念头。在作者所掌握的鸟类知识极其有限的情况下,他查阅了大量的中国鸟类研究者的调查文献,而这些文献其实大多也只是基础性的观察资料,且年代久远,从中也可以看出鸟类动物的研究在我国还是处于不被重视的状态。
书中所提到的每一种鸟,都是作者在天坛中真切观察过的,他用两年多的时间,写下这本9万余字的鸟类观察日记,为我们打开了一扇小小的了解鸟类的窗口,如同吉光片羽,却带给人们难以言喻的震撼,将那些从前被大众忽视的各种生活在天坛的鸟类,以极为细腻有趣的文字和图片展现给我们,同时也能从作者的描述中感受到这种隐藏在它们微弱身躯下的无限趣味。
我幼时自己亲手养过的宠物就是金鱼和小鸟。至今我还记得,在母亲与店主的一番讨价还价后,我从花鸟市场手捧着一个小小的鱼缸,里面有两尾活泼可爱的小金鱼,一尾通体金黄,另一尾则是银白色的,尾巴上带了点朱红。每次放学回家后,我总要观察它们一阵,给它们喂食,逗弄它们,这些小家伙能吃能拉,每隔几天我就要给它们换一次清水。可惜好景不长,某天回家后我发现它们漂浮在水面上,鱼肚翻白,那时年纪还小,我将生死看得很重,甚至还大哭了一场,从那以后我也丧失了养金鱼的乐趣。
不过小孩子的兴趣总是一阵一阵的,我对养金鱼的乐趣来得快,去得也快。忘记是几年级时,我们学习了冯骥才先生写的《珍珠鸟》,至今我仍记得书中对其细腻有趣的描写:它小,就能轻易地由疏格的笼子里钻出来。瞧,多么像它的母亲:红嘴红脚,灰蓝色的毛,只是后背还没生出珍珠似的圆圆的白点。它好肥,整个身子好像一个蓬松的球儿。当老师给我们诵读课文时,我细细地品味着书本上的每一段文字,在心里勾勒出自己养了一只小鸟的场景:初到我家里时,它必然是胆子极小的、害怕生人的,它总会将身子藏在窗台的吊兰里,等过些日子它与我们混熟了,必然会是神气十足的模样,也不再畏惧它的主人。它会用嘴尖轻啄我的手指,躺在我的手中睡觉,我会轻抚它细腻柔软的绒毛。
回家后我不断央求母亲,终于她妥协了,但是不可能真给我买一只珍珠鸟,我得到的是一只不知品种的、在花鸟市场很常见的小鸟:通体翠绿,脖颈是少许黄色,小肚子是一圈白色的羽毛,黑灰的小嘴尖总会发出我模仿不来的那种鸟叫声,像是“啾啾啾”,又像是悠长的口哨声。不过这只小鸟并没有书中描写的那样活泼诱人,它总是呆在笼子里,偶尔会发出几声鸣叫,大多时候都是安安静静的,我会在它啄食的时候观察它,幻想它会飞出笼子跳到我的怀里,却总会害怕惊吓到它,所以和它相处的时候我也变得和它一样安静。
后来它的结局如何我也不太清楚了,依稀记得某天回家时只看见一个空荡荡的鸟笼,家人都说它是自己飞走了,从那次以后我也没再养过这样的小宠物,总觉得让它们呆在一个狭小的环境里其实是一种最残忍的折磨,它们长着翅膀,是会飞的,应该属于天空,而不属于我家。
在城市里呆久了,我大约只见过两种鸟:麻雀和鸽子,这也是在我们日常中最常见到的鸟类。它们身处自然,却练就了对生人熟视无睹,专心进食的能力,我想这也与现代社会的机械化、工业化脱不了干系。
《坛鸟岁时记》以天坛四季的鸟类回顾为线索,描写了59种不同的鸟类——有些索然平淡,有些趣味盎然,勾绘出一幅天坛上空形形色色、生机勃勃的群鸟图。书中不仅有细腻动人的文字描写,还有100余副鸟类的摄影作品,随书附赠的35段鸟鸣录音,这是一部由诗的笔触写就的,在天空与绿树之间上演的,以生死聚散为主题的盛大歌剧。作者将自然界的生灵之美落诸笔端,令我们这样偶尔才能停下匆忙的脚步去望望身边普通的飞鸟、听听大自然中飞鸟鸣叫的庸人尝试着体会自然之美,感受这些从天而降的游吟诗人向我们歌颂世间万物,让我们切身的品味到何为天籁。
你有留意过自己每天最常听见的声音是什么吗?
我们生活在工业化高速发展的现代都市之中,每天最常听见的声响,便是车辆的鸣笛声、人们匆忙的脚步声、孩子的吵嚷声、各种工业机械类的噪声,其中还混杂着一些说不清道不明的动静。而混杂于我们生活中的,还有一种是很少有人会注意到的声音:鸟儿的鸣唱。它清脆悦耳,空灵婉转,与城市里各种人为制造的喧嚣、吵嚷声相比较,真的可以称得上是一种大自然的“古典音乐”。
作者在《坛鸟岁时记》的开篇,就收录了一段“鸟类大合唱”的“音乐赏析”:在这支流动的合唱队里,厚嘴苇莺领衔独唱,拿手曲目为‘宣叙调’;柳莺声部相互融合,几只声音清脆的褐柳莺组成了小歌队,声线浑厚的巨嘴柳莺则‘独善其身’;棕腹啄木鸟是一位花腔女高音,它会忽然迸发出一串激越的‘咏叹调’,将乐曲引向高潮……作者用这段别开生面、引人入胜的细腻描绘,为各种鸟类的鸣叫声增添了音乐的律动感,将它们形容成了一个盛大丰富的“交响乐团”。无论是何种鸟类,都能利用其自身独有的声线和腔调找到它适合的位置,让它们既能相互融洽,又能互不干扰,各司其职。
我想生活在城市之中的我们,其实也有许多人是懂得用心聆听与品味,这些来自大自然的音乐家们的奏乐的。当我们去山间、去野外郊游时,会用心寻找鸟儿的鸣叫声,当我们清晨被窗外的鸟鸣声唤醒,从床上爬起,去打开窗户时,会看见站立在枝头的小鸟们兴致勃勃的传递它们的“音乐”。虽然我们不知道这些小鸟想表达什么,它们的鸣叫声有什么意味,但是我们能感受它们发出的这些声音是好听的,那些或悠扬,或婉转,或哀戚的鸣叫声各有不同,却适时地表现出它们的情绪和心境,也让旁听者感受到它们的喜怒哀乐,离愁别绪,各时光景的一鸣一啼,皆会牵动人们的心绪。不过也真的只有用心倾听的人,才有机会欣赏得到鸟儿吟唱的古老、动人的乐曲,毕竟我们的城市并非一个理想的“音乐厅”,它太过嘈杂,没有提供心灵所必须的寂静,让人难以在音乐中沉浸。
《坛鸟岁时记》作为第一本以北京天坛野鸟的实地观测为基础的科普著作,这本书凝聚了活跃于北京的观鸟志愿者组织“自然之友野鸟会”多年的观鸟成果。
作者以生动诗意、又不失严谨的文字,撰写了一部在城市一隅的自然剧场中上演的美丽戏剧。当读者翻开这本书的时候,会很自然地被书页上各种精美的摄影图片所吸引,为鸟儿的生动姿态所着迷。它成功地将读文字、赏图片和听鸟鸣三种功能融为一体,我想这也是一般的科普著作所提供不了的全方位的、立体的观鸟体验。
《坛鸟岁时记》调动了我的视觉、听觉和思维,让我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受,且这样的感受不只是一瞬间的,是可以反复体验,反复感受,让人可以在疲惫失眠时,得到一丝慰藉和治愈的最好刊物。
我想在这本书诞生之际,作者从未想过它能引起读者的广泛好评和一致喜爱,但是它的出现又不仅仅只是向人们简单介绍鸟类的品种和习性,更是以自然文学的身份唤醒人们的环保意识。
从前我们读梭罗的《瓦尔登湖》,读缪尔的《夏日走过山间》,读奥尔多的《沙乡年鉴》,甚至是陶渊明的《桃花源记》,都能从这些自然文学、田园作品中找到回归自然的避世居所。许多人向往自然,厌烦城市,想去寻找远离尘世喧嚣的桃源,《坛鸟岁时记》却告诉我们:不避刻意去追寻天涯海角,我们同样能在城市中体验简单自然、返璞归真的田园派生活。
当大自然在创造生命奇迹的同时,我们总会不自觉地反复思考我们自己的生活环境,思考身处其中的我们究竟应当如何行动。处在人群密集的城市里,我们的认知早早地便树立了一种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的二元结构,它让我们总是习惯于将自己的生活与一切自然状态下的生命截然分开,而《坛鸟岁时记》却真实地记录还原了最具人类特质的环境——城市。
我们在城市以另一种生物的生存状态去阐释人类与其他生物的依存关系,它提醒我们:我们一直都是自然的一部分,当我们与每一种生物共享同一个生存环境时,我们应当有生而为人的责任去规范自己的言行,守护所有生物的共同家园。
在环境问题受到日益关注的现代化大都市北京,有这样一群人,他们爱鸟、护鸟,能够近距离地亲近这些自然的精灵,这一事实令人感到格外的振奋。我羡慕他们的幸运,并且从他们的故事中获知:这种幸运是我们每个人都能够拥有的,只要我们也能锻炼出一双发现美的眼睛和一颗感知美的心灵,就如同这本书的编辑所言:每一只鸟,都是一句从雾霾里飞出的诗。
也许我们都曾经历过,只是大多数人早已忘记了在美好的童年时代,我们与每一样事物的相遇都充满了惊喜。就如同宇宙中遍布无可计数的星体,我们的世界在其中只是小小的一粒。在这个世界上有无数形态各异的生命,人类只是其中的一种,每一个生命都是极端的偶然,都值得倍加珍惜。当我在阅读这本书时,既让我认识到鸟儿短暂美好的一生,也让我刷新了对人世万物生命的理解与感知。
鸟儿都是天使,是“从天而降的游吟诗人”,用它们的歌声抚慰我们的心灵,用它们的翅膀,将我们的思绪带往身体到达不了的天堂。然而那些在天坛现身的留鸟、候鸟和迷鸟们,终究只是人间的过客,它们的领域在天空中,它们的伴侣是云与风。
我们所能做的,便是为它们多保留一点绿色,期盼它们能再次眷顾我们的城市。《坛鸟岁时记》这样的科普作品,让我们欣慰地看到:我们从来未曾远离过自然,自然也从未放弃我们,有时我们需要的只是一次转身,它让我们明白:爱鸟惜鸟,便是爱我们自己、珍惜我们自己,守护多样的自然环境,便是守护我们自己的生活。
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无物永驻,未经授权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