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整体性思维阅读《社会性动物》第三章

用整体性思维阅读并概括《社会性动物》一书第三章《大众传播、宣传与说服》的内容。
文中提到:无论是宣传还是教育,都是一种说服。那什么是宣传?什么是教育呢?书中给出相应概念:
宣传:对某种特定信条的系统的传播。
教育:传授知识和技能的行为。
但两者并没有明显的界限,实际上,一个人将特定的教育过程视为教育还是宣传,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所持有的价值。
接着作者介绍了说服的两种主要路径(原理):
中心路径:指的是对观点加以权衡,对相关的事实或数据加以考虑,在对问题进行系统思考的基础上作出决定。(概括:依据相关信息权衡观点,在系统思考的基础上作出决定。)
边缘路径:没有经过多少深思熟虑,人们并非依据对观点的权衡和思考过程,不做过多思考地依据那些简单的、往往不太相关的线索,对观点作出正确、错误或有吸引力的反应。(概括:依据的是简单的、不相关的信息,不作过多的思考就作出反应。)
边缘路径与中心路径相反。但需要注意的是,很少有哪种说服纯粹是由中心路径或边缘路径引起的,大部分都包含这两种路径。
如何增加宣传的有效性?(怎么办)
有三种最为基本的因素:宣传的来源(是谁说的);宣传的性质(怎么说);接受者的特征(对谁说)。也就是谁对谁说了什么。
宣传的来源(是谁说的)
以下情况可增加宣传的效力:宣传者是值得信赖的人或我们喜欢的人;宣传者所坚持的立场与他的个人利益相反;宣传者要说服我们的意图不那么明显。
宣传的性质(怎么说)
有六点:
1.借助理性与借助情感。
2.恐惧与来自恐怖主义的威胁。(借助恐惧激发和适当的行为指导,能够让人按所建议那样去行动。)
3.一致性的统计证据与个别例证。(例证越是生动形象,所产生的说服力越大)
4.单方面论证与两方面(正反)论证。(取决于接受者是否见多识广,最初的立场是什么)
5.观点呈现的次序。如果两场宣传之间间隔时间非常短,出现首因效应,首位宣传者占优势;当听众在听完第二位宣传者后必须马上作出决定时,出现近因效应,对第二位宣传者有利。(简单来说首因效应,即在其它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因第一个材料的存在对学习过程产生了干扰和抑制,首先进行论证更为有优势;近因效应,最后进行的论证听众更容易记住,对最后一位宣传者有利。)
6.差异的大小。在可接受范围内,差异越大,意见的改变程度随之增加;当差异大于可接受范围时,则不太会受影响。
接受者的特征(对谁说)
1.自尊。自我感觉不好的人易受说服宣传的影响。
2.接受者的前期经验。
用整体性思维阅读前,读了该章内容感觉当时好像懂了,过后却还是一头雾水,没有多少印象了。但用整体性思维阅读后,对不理解的知识再返回去看,经过一番梳理,发现一个个知识点都浮出了水面,这时才真正感到自己读有所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