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恩的心明月共光辉云顶之城

《大山里的兵》之半世沧桑之片马087

2018-06-15  本文已影响297人  3a04d4c8f8b6
解放军就是这样

片马是祖国西南的边防要塞,是祖国边疆的重要边防前哨之一,又是边疆各民族在十九世纪初抗击英国殖民侵略的主战场。片马曾是丝绸之路古西南通道之一,今天的片马口岸是怒江州唯一对外开放的省级口岸,是云南省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是资源开发、加工、进出口贸易等多功能综合性口岸,为怒江州经济腾飞做出积极贡献。

由于片马特殊的地理位置和经济条件,19世纪末,英国殖民者想方设法以此为跳板,进入怒江、澜沧江流域,再深入到中国的大西南,将中国的大西南与英属缅甸连成一片。英国殖民者侵吞缅甸后,对我国领土片马垂涎三尺。终于等到公元1898年(清光绪24年),英国公使窦纳乐在给清政府的照会中就提到应让地方官不得干预恩梅开江和怒江之间分水岭西境之治理,完全暴露了英国企图以分水岭为界的侵吞野心。


半个世纪片马的天空

1900年1月,侵缅英军按耐不住罪恶的行径,入侵片马附近的茨竹、派赖等寨,沿途强索供应,大肆烧杀抢掠。

1900年正月十四日,驻缅英军数百名及杂牌军千余名,以勘界为名,再次侵入我国境。清末茨竹隘土守备左孝臣和明光隘土把总杨休荣集合各族练兵弩手布防于甘稗地,堵截入侵英军。左孝臣派人火速飞报腾越厅,清政府不派一兵一卒援兵,反而传来“勿轻启边衅”的屈膝旨义。敌众我寡,正月十六日晨,英军发动突然袭击,以排炮轰茨竹、派赖各寨,防守土练在左孝臣领导下,奋起还击,激战至中午。左孝臣率众与敌拼搏血战,英军死伤无数。由于防守土练武器装备落后,加上没有得到后方支援,悲壮惨烈,气壮山河。清末茨竹隘土守备左孝臣身中八弹,战死在甘稗地,为国捐躯,时年52岁。我方各族练兵弓弩手137人全部阵亡……

由于清朝无能,防守土练全部阵亡,英军更是肆无忌惮,加快速度使用武力侵略片马茶山等地。1900年至1905年间,英侵略军多次向我片马境内进行挑衅。期间(1910年4月7日)派遣其新任驻腾越领事娄斯以“渔猎”之名,对片马当地头人进行收买贿赂,但未能得呈,于是恼羞成怒,冒然决定进行武装入侵片马的行动。

1910年11月下旬,英国驻腾越领事娄斯亦到昔董,共同会商侵略事宜。

1910年12月26日,英方先遣部队百余人,驮马50多匹,驮载弹药、锄、锤等物,沿恩梅开江进抵拖角,并在拖角建筑储粮仓,抢修道路后,向片马进发。

1911年11月4日,由英国驻密支那府官郝滋上校率兵及费罗上校指挥,领英兵2000余名,驮马2000余匹,以及修路工人、赶马工人400余名,也相继来到拖角,并经盐井坝、把仰、毛绞,渡小江至独末、笼蚌、官寨、噬戛,再东渡小江,气势汹汹,抵达高黎贡山的片马,在片马设营驻兵,实施军事占领,并分兵进驻古浪、岗房等地。同时,英国侵略军焚烧了办在片马的汉学堂,赶走了学堂教师姜光跃。

从此,片马进入了历史上空前的殖民统治黑暗时期,然而片马是中国不可分离的神圣领土,片马各族人民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各族人民有不甘受辱、勇敢起来抗御外侮的光荣传统。

为了保家卫国,片马各民族终于拉开抗英斗争序幕。于1911年12月,在傈僳族头人勒墨夺扒(土司管事)的带领下,派神箭手褚来四到怒江告急求援,而褚来四这位勇敢的傈僳汉子,不顾生命危险,冒雪翻山,终将英军武装强占片马的消息传到了怒江和内地。怒江两岸的傈僳、景颇、彝、白、汉等族边民,迅速汇集400多人的抗英弓弩队,弓弩队分南北两路,突破雪山封锁,攻进片马,与勒墨夺扒带领的片马抗英队伍会合。由南路进军的200多人,登上高黎贡山。经过古炭河直奔片马丫口。从北路进攻的弓弩队也有200多人,凌晨碰上英军巡逻队。并与泸水各土司派出的“民团”一百多人汇合,组成了一支五百多人的民族自卫队。抗英弓弩队用土枪、土炮、弩弓、长矛、大刀、滚木、擂石作原始武器,运用断水、投毒、夜袭、火攻等各种战术,围困、骚扰、惩治敌人。并在管事勒墨夺扒的带领下,与英国入侵者展开了针锋相对的斗争,有力地打击了入侵者,在岗房、古浪等地巧妙地伏击敌人,大家同仇敌忾,奋勇杀敌,只把英军杀得人仰马翻,鬼哭狼嚎,仓惶逃遁,使英军损兵折将,伤亡惨重、锐气大减,沉重地打击了英军的侵略气焰。特别是在古浪的一次伏击战中,傈僳族神箭手褚来四还用毒箭射死一名英军指挥官,使敌更是闻风丧胆,英军乱作一团,被迫退走。迫使英军从巴吴库、岗房、古浪一步步撤到片马英军营房里龟缩起来不敢再轻举妄动。与此同时,片马人民的抗英斗争得到了全国人民的声援和世界舆论的支持,迫使英国侵略军于1943年3月抛下了一批罪恶的尸体,灰溜溜地撤走了。片马人民终于取得了抗英斗争的胜利。


国人素质从娃娃抓起,走向国际

1943年5月,日本侵入缅甸后,又占领了片马、古浪、岗房三寨包括风雪丫口。

1944年春,驻怒江国民党十一集团军第一纵队谢晋生部奉命配合远征军和滇西驻军反攻缅甸、腾冲、龙陵之敌。谢部收复片马后,在片马设“茶里边区军政特派员公署”,对片马实施管理。

1946年,英军乘片马守军立足不稳,武装袭击了谢晋生的“军政特派员公署”及“片马区公所”。第一营营长兼片马区长吴若龙等军政官员被杀害,谢部被迫撤出片马,英军重新强占片马。

1948年,缅甸宣布独立,把中缅北段未定界划入克钦邦,片马被缅甸实际占领。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随着国家的一天天强盛,我国的国际地位随之提高,为彻底解决中缅历史上遗留下来的边界问题。1961年6月4日,根据中缅两国签订《中华人民共和国和缅甸联邦政府边界条约》规定,片马、古浪、岗房终于回到了祖国的怀抱。

上世纪初,由于清王朝腐败无能,在弥留之际,无暇顾及国家领土完整,致使滇西北边界长期处于“有边无防”。导致英国侵略者如此胆大妄为,敢于派兵强占片马,制造震惊中外的“片马事件”。从此以后,片马人民、中国人民浴血奋战,任何侵略者不得痴心妄想,片马虽然饱受敌人半个世纪的蹂躏,但最终将失而复得的片马回归祖国怀抱,捍卫了民族尊严和国家领土完整。

战争的硝烟早已尘埃落定,历史的阴霾也早已烟消云散,留给后人的却是领土与主权、战争与和平、警示与追忆等思考。如今的片马蓝天白云、绿水青山、鸟语花香、空气清晰,人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边陲小镇片马不断繁荣昌盛,边疆安全稳定……

为了让世人深入了解片马的历史和片马人民抗英斗争的英勇事迹。1985年初,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州委、州政府决定修建“片马人民抗英胜利纪念馆”和“片马人民抗英胜利纪念碑”,并成立了筹备工作领导小组,随即向云南省委、省政府和中央报告。1985年新春佳节之际,原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同志来到怒江视察工作,总书记高度评价和赞扬了片马人民的抗英斗争精神。2月16日8时,总书记亲笔为“片马人民抗英胜利纪念馆”题写馆名。

片马人民抗英胜利纪念馆,仿茶山人住宅样式建筑的纪念馆,既具有民族特色,又具有现代气息,三面青山环抱,其保护面积为二万余平方米。馆内设有展厅,陈列展品116件,其中文学资料56件,图片资料34件,实物26件。如今的“片马人民抗英胜利纪念馆”成为“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使国人随时见证那段悲壮的历史,弘扬爱国主义思想,真正起到了国防教育基地作用。同时也是理想的旅游、观光胜地,民族团结教育和展示祖国西南边陲风土人情和自然资源景观较好的场所。

片马人民抗英胜利纪念碑建筑面积950平方米,纪念碑高20米,碑体由三把剑和三面盾组成,象征汉、傈僳族、怒族团结抗英的事迹。

片马抗英胜利纪念碑、片马抗英胜利纪念馆都是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和国防教育基地,前来参观或祭奠英烈时,都会深受教育和鼓舞,先辈们用鲜血和生命为我们换来了安定祥和的社会环境,让我们更加懂得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更加学会珍惜和平、懂得感恩。前来参观或祭奠的人们心底总会默默将以他们为榜样,以实际行动继承先烈勇于献身的精神,弘扬爱党、爱国、爱人民的高尚情怀,进一步增强了我们的民族责任感和使命感,进一步振奋了我们的民族精神、激发了我们的爱国热情,为维护边境和谐稳定、民族团结进步、口岸繁荣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坚决把边境人口小镇变成民族文化强镇和精神思想大镇。

在半世沧桑的片马,人们应该铭记那些有名无名英雄,特别是铭记抗英英雄左孝臣和勒墨夺扒,他们为片马抗英胜利做出积极贡献。

左孝臣(公元1848年-1900年),字敬轩,清光绪腾越厅茨竹隘土守备。光绪二十六年正月十四日,驻缅英军千余名,以勘界为名,侵入国境。茨竹隘土守备左孝臣、明光隘土把总杨体荣集合训练弩手,布防于甘稗地,堵截入侵英军。英军实施袭击,左率众与敌拼搏血战,英军死伤无数,狼狈逃窜。此役中方阵亡兵弩手137人,左氏身中八弹壮烈牺牲,时年五十二岁。

勒墨夺扒:原名季阿省,傈僳族。1911年,领导片马人民抗击英侵略军,保卫祖国领土的斗争中,功勋卓著,清政府授予他的五品功牌,赐朝服和顶戴花翎。1954年,85岁的勒墨夺扒病逝于巴吴库。


我们热爱和平

当人们在追忆片马抗英胜利史的同时,不容忽视“驼峰航线”的教育意义。半个世纪以前,1942年5月至1945年8月,在中国西南部,中美两国人民并肩抗击日本法西斯,由此展开了一场特殊的较量,开辟了一条被称为“驼峰航线”的国际战略空运通道,投入飞机2000余架,在云南至印度汀江开辟了世界航空史上最惨烈的一条“死亡战线”,为中国抗日战场运送80余万吨军用物质,其间,共有609架飞机坠毁、近2000名飞行员牺牲。至今仍有许多坠机残骸散落在高黎贡山一带。片马口岸在中国抗日航空烈士的三十块纪念碑的六十面上,一共刻着三千三百个烈士的名字,其中有二千二百个美国人,这些年轻的美国飞行员,把他们年轻的生命献给了中国的天空。每一个中国人都会对他们表示崇敬,他们什么都没有留下,唯一留在这个世界上的只有纪念碑上这些名字。

1943年3月11日,美国飞行员吉米福克斯与中国飞行员谭宣、王国梁驾驶中国航空公司C-53运输机从中国昆明巫家坝机场飞往印度汀江途中,因遇到低气压、强气流而不幸在泸水县片马镇境内坠落。1996年6月C-53坠机残骸被缅甸猎人发现,同年11月17日缅方通知了中方,中方十分重视,泸水县人民政府派人员守护坠机残骸达540天,怒族青年曲天成为守护坠机残骸献出了年仅24岁的生命。 1998年在云南省人民政府的支持下,怒江州、泸水县经过多方努力,3月30日将C-53坠机残骸分割成三部分运送到泸水县片马抗英纪念馆暂时保存,是目前遗留在地面上最完整的飞机残骸。

2003年,泸水县委、县政府决定筹资建立以C-53坠机残骸为主体的纪念馆,同时成立了怒江驼峰航线纪念馆建设项目领导小组,负责筹建及资金筹措工作。2004年7月6日,中国怒江驼峰航线纪念馆破土动工,主体工程展馆于2005年11月竣工,同年12月21日正式对外开放,总占地面积3300㎡,建筑面积1209㎡,同时,修复并展出C-53坠机原形。为充实丰富纪念馆展览内容,给参观人员提供更多的历史图片、文献资料和实物,多年来,县文物管理部门先后到缅甸、昆明及怒江境内进行相关文物征集工作,收集了大量的历史图片、文献资料及一些坠机残骸。C-53坠机残骸不仅是记录中国抗日战争历史和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一件珍贵文物,也是中美两国人民爱好和平、同仇敌忾、抵御侵略、维护世界和平的历史见证。怒江驼峰航线纪念馆是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献上了一份厚礼。

不管是抗英也好,抗日也罢,总之,片马饱受半个世纪蹂躏、践踏、瓜分,尽管在片马人民、泸水人民、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下,抵御一次又一次侵略,一次又一次失败,但又一次又一次进攻,最终没有辜负列祖列宗遗望,饱受半个世纪外来侵略者欺辱的片马,终于回归到祖国怀抱里。

在和平年代的今天,我们应该时刻教育国人牢记——落后就要挨打!弱国无外交!以战止战!前车之鉴,后世之师!……绝对不能让历史重演!


左手持枪右手拿笔的左顿感言:让我们敬重英雄!让我们缅怀先烈!让我们戍边卫国!

上一篇《大山里的兵》之部队点名086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