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镇往事—生活其实也是一道轮回,该来的终究会来!

2021-09-17  本文已影响0人  金山先生

      一天,和女儿一起去爬山,一路上她不停的问着问那,路过一片坟地,她看到一个个墓碑。

       好奇的发问:爸爸,人死了是不是都要埋到土里,然后再立个碑。

      我回她:是的

      她又问:是不是我长大了,你就会死了。

      我:是的。

      “那你想埋在哪里”?她眺着周围问

      我反问她:你想把我埋在哪里?

      “我把你埋在那棵树下,我远远的就能看到那棵树了”她还有些兴奋的说

      我:真好,爸爸喜欢这里。

      “那我们就这样确定了”她高兴的笑着

      我无力驳斥她的说法,生老病死是天道,她说的是天道,不以我的意志为转移,我驳斥她则是权威。权威在这种辈份的压制下会很有效,她会屈服接受。这如同我儿时所接受的所谓“教育”一样,语言的权威如果遭到冒犯,那一定会受到暴力的惩罚,在暴力的淫威下天道会暂时屈服,但不会被消灭,而是会以另外的一种形式出现。在很多父母眼中,生养子女是一种自我恩赐,而非是自己对天道的履行。

      我想起我的父亲,如果我和女儿的身份角色互换一下,如我们之间有这样的对话,我百分之百的会迎来他的一顿暴揍,并且被冠以不孝之罪名,他的暴揍还会换来周遭的一片喝彩,美其名曰:对我的教育。

      生儿育女本不是一种恩赐,是人的一种动物本能有意或者无意的结果。就拿我生我女儿,坦白的说,就是一个我自己情欲释放的一个意外,她的诞生不是我有意而为的结果,如果站在医学的角度上说,就是措施没做好,那我能拿这个自己的意外当作对她的一种恩赐吗?

    显然不能。

    再说养,上有飞禽,下到走兽,即便是动物,对自己的孩子都有哺育的本能,人类也是一样。如生而不养,是想要证明自己连畜生都不如?

      故此,我从不敢在女儿面前,说我生她养她的是一种恩赐。这话说出来,咋一听,很有道理,似乎是那么回事,细一想,我不就想说自己不是个畜生吗?说到这里,就会有很多人又会骂我,老祖宗传承下来的那点东西,到我这里就不是人话了。也无所谓了,笃信天理总会要付出点代价的,承受谩骂又能算了得了什么。


    那么,父母给予子女的什么才是有价值的呢?

      是教育,但教育又是什么呢?

      印度作家吉杜·克里希那穆提有一本书《教育就是解放心灵》这本书对教育的定位超越了国家和个人的思考,上升到了对人类命运的归途的高度,当然,在这个还在以文凭论教育的环境里,谈论对人类归途的认知,有些扯太远。那是教育的理想状态,理想在云端,现实在脚下,或许我们只能期望能够有多一些的人能够仰望星空。想到我们从小所受到的所谓教育,在这种高度的对比下,直白一点说,我们所接受的那根本不是教育,只是一种驯化。

      读书改变命运,知识成就未来!这是上一辈所灌输给我们的观念。本质上,这种观念和掐头去尾后的三纲五常并没有什么太大区别。在如今的很多人观念里,和百年前的人并没有什么区别。但没关系,社会的进步都是由少数人推动的,对于每一个个体来说,重要的是你站的位置。

      改变命运的书是哪些?

      成就未来的知识又是些什么?

      或许很多平凡之人来说,对所要改变的命运和未来之成就的现实解读,就是成为人上之人。我想很多人是赞同这个观点的。

      教育的本质最终又回到了三个观念的认知上。这是父母给予孩子最有价值的东西,不是生养,不是教养,更不是遗产,而是从父母身上影射出来的一个正确三观。三观之中,就是有对社会的正确认知,有对天道的尊崇,有对自然的敬畏,更有对人性的透析。

    三观会让你有所选择,有所为,更有所不为:

    选择天理,还是选择权威?

    站在良知的这边,还是站在赢者这边?

    实现自我的生命价值,还是要做人上人的问题?

    每每遇到问题,我都会用这三个问题对自己进行灵魂拷问,在如今错综复杂的社会形态下,有时会很难取舍,虽说不能每次都能够选择正确,但方向上始终不会偏得太远。记得曾经有一个如今已经跑路的江湖前辈曾跟我说,你若能够在当下这个环境中混得走,那任何一个环境都有你生存的位置。直到很多年后,我才理解了这句话的真正含义。理想和现实的冲突始终会一直存在,唯理想是命会一败涂地,

    如果说如今教育的本质是一种驯化,那学校和家庭的双重驯化在我身上都失败了。

      回忆我所成长的环境,能与之雷同者或许还真少有。从记事起,就是经历父母精神和肉体双重折磨的所谓教育中成长,权威可以肆意的对你进行惩罚和践踏。这其实是很可怕的事,掌握权威的人如果不具备良好的情绪控制能力,会很容易就会伤害到别人。你因事或是不因事,只要你使得他们在看你不顺眼时,就会用长辈的权威对你进行惩戒,每次遇到这种惩罚,我很自然就匍匐在地,示弱是减少苦痛的唯一出路,但内心的不服气并不会减少。直到我做父母之后,我体会到的一种感觉,当你诸事不顺时,孩子的一个常规行为,或许都会激发你的怒火。这就是人性,人在抒发怒气的时候通常会找一个最安全稳妥不具备反抗能力的对象,这样推理似乎找到了为何对社会不满者,报复的对象大都会选择孩子的原因,因为孩子想较于成人而言不具备反抗的能力。这就需要成年人有良好的情绪控制能力,很显然,我没有那么好的运气,能够出生在一个正常的家庭里,

      因儿时所留下的那些惨痛记忆,成家之后的我特别在一家庭的氛围,一旦感觉家庭成员的颜色不对,便会陷入忧虑中。儿时记忆中,如果你察觉到有可能或即将爆发激烈冲突的前兆,那就需要特别小心,否则一不小心会成为导火索,很多时候虽然错不在你,但受伤最深的可能是你。只有在激烈的冲突过后,整个家庭才会有片刻的宁静,直到下一次战斗的再次打响。

      若干年后我才明白,一个家庭如果重复的陷入情绪的互相宣泄中,这其实就是一种内耗,这种内耗必将是把整个家庭的精气神全部消耗殆尽,使得家庭陷于穷困之中,我儿时所经历的原生家庭就是如此。穷困引发的抱怨又导致了情绪宣泄恶性循环,这样的环境之下,还能有奋斗?还能有智慧?古人语:家和万事兴,我小时常在他们互相的谩骂中听到这句话,但这句话只是让对方闭嘴让步的一个说辞,这无疑是一种莫大的讽刺。

    两个连自我情绪都管理不好的成年人,如何才能家和?这样的家庭,穷是一种必然,富则是一种意外。

    对自我的认识,是三观中重要的一课,认识自己,认识他人,认识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要有基于对这些的正确认识,人生观才能客观和正确。而这些,在当下的教育环境中少有。帮助孩子认识自己,其实是做父母的重要一课。

  有一次去溯溪,孩子找到了一块很漂亮的石头,她很喜欢一直拿着,因为重到后来有些拿不住了。便相我求助,我没有帮她,我告诉她,很可能是这块石头不适合她,经过一丝纠结,她还是果断的重新选择了一块小的。她并没有因此而失落太久,整个情绪也没有因那块漂亮石头而影响太久。其实成人也是如此,当一个东西超出你的能力范围之外,你就没有必要去坚持这种痛苦,毕竟人生有很多选择。我不赞成从小所受的那些古语:比如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之类的。吃苦中苦和做人上人并没有什么关联,一个人被社会认可之后,他的价值自然而然就体现了,而你做一件自己喜欢的事,事情再难,你仍不会觉得这是一种苦,因为你喜欢,兴趣的力量已经超越了苦和难本身,你已经享受其中到乐趣了。

    少年离家,在我人格形成的那个特殊阶段,是来自部队和社会,来自江湖的教育远深刻于家庭,江湖是一个适者生存之地,不带有任何情感色彩的地方,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江湖永远是对的。江湖中有阳光也有阴影,每一次走入阴影后的痛苦都使我痛定思痛幡然醒悟,每摔一次,我爬起来的步伐就更坚定,也促使我深信人生之路要走正道,走大道,走阳光道。我之所以后来能够有所成就,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对江湖有很深刻的认知。原生家庭里的惰性,虚假和唯利是图我没有继承,倘若我身上全背负着的是原生家庭里这些不被江湖所认可的品质,我将在江湖里寸步难行。

      我反观这个深陷于穷困多年的原生家庭,我曾一度带着走了出来,眼看着要迈上现代文明的台阶上,终究还是回到了原点,正所谓,德不配位,必有殃祸。一个人拥有再多的物质,精神上仍然是一片荒瘠的话,他的物质和精神终将相匹配也只是时间问题。

    而我这个失败教育下的幸存者,正如我跟别人描述我是体制教育下的幸存者一样,这个幸存者在众人眼中奇葩的存在着,人们总是好奇我是如何成长到今天的?人们总会去猜测我赚了多少钱?而少有人去琢磨我经历了什么,为何这么做?一个人若是想要改变,思想一定会走在前面,正如人醒来那样,是头脑先醒。

      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特点,但毫无例外每个时代都会有属于那个时代的佼佼者,这些佼佼者必须是顺应时代发展的人。


      虽然说如今已经是现代社会,道德和法律是维系现代社会文明的重要契约,但部落文化的余毒在她们的脑子里还至高无上,所谓部落文化就是血缘关系高于一切,判断任何事物的好与坏,优与劣,只基于血缘关系,只要这个是你的谁谁谁,她/他再怎么样,你都需要无底线的去包容和认同。部落文化的认同者和现代文明的追随者,本质上就属于两个群体。

      持不同价值观念的两个人,即便相互间有着血缘的维系,虽然生活中的小事可以随意,但观念上的分歧是无法苟同的。

      当分歧达到一定程度的时候,自然就会走向分裂,个人和集体都是如此。

      我曾一度是她的骄傲,她自誉为是她自己教育成功的典范,却忽视了自己女儿一无是处的存在。她还坦然的为一个正是当立之年人的懒惰寻由,为一个品行低下的人开脱,甚至为一个成天以搬弄是非为活的人辩解。只因为是她的女儿,这当然也是一种爱,一种畸形且变态的爱,当这种爱只属于具有同样属性的人。

    无论是正面还是负面,在子女面前,父母的最好的老师。

      她常年对生活中的各种抱怨,她女儿认为;出现问题都是别人的,自己是没有问题的。我也曾一度的认为她是没有问题的,也曾为了她一人之“颜面”断绝了与她不和的所有亲友的往来。直到后来,听闻她与他人相交时的出言不逊甚是出手扇人后,我才意识到她的问题。

    三国时刘皇叔临终前的托孤对象,且都还是文韬武略皆具的诸葛先生,而她竟然要把一个四十不立好逸恶劳的女儿托付给三岁多乳臭未干的孙女。当孩子来跟我说“她长大了要照顾姑妈”这话开始,我对她仅存的那一点希望就已彻底破灭了,那是孩子跟她走得最近的一段时间,而她对她孙女的影响,是要她孙女照顾她的女儿。如果不是我目之所及,耳之所闻,我都难以想象这原生家庭的荒唐。

    我不否认人与人之间应该具有的关爱与帮助,但应该具备在自愿且能力匹配为前提,不应该有血缘和道德绑架和有意而为的所谓“教育”植入。人与人之间的关爱是闪耀人性光辉的真实展现,不得掺有任何其它杂质,一个三观正确的正常人很自然而然的就具备这种关爱。这种关爱不受血缘,关系的限制和局限,只要目睹到弱的存在,它便自然的向其倾斜。

    参加孩子幼儿园里的一个活动,活动中有一个捞鱼的游戏,每个孩子都可以把自己在活动中捞到的鱼带回家里,女儿很喜欢这个活动,蹲在那里捞了好一阵子。终于捞到了七八条小鱼,她把小鱼放在一个小桶里,让我帮她提着,她又兴奋的参加其它活动去了,过了一会,她回来看她的小鱼,其中有一条体型稍大的鱼因为缺氧已经有点不好了,我跟她说了一句:这条鱼可能活不到跟我们回家了。她思索了几秒说:那我把它们都放回去吧。我还没接话,她已经提着桶把鱼全部倒回大水池里去了。转身回来,把小桶往我手里一塞,稚嫩的脸上带着坚定的表情对我说:我不想它们死掉,我有把它们都放掉的勇气。那一刻,我有被感动到,善良已经深深根植于她幼小的心灵里,更重要的是这种善是源自于人性良知的本能,而非外界的引导。

   我没能想到她这个年纪的孩子,能够坦然的放弃童趣而选择对生命的尊重。

   正如我上文所说,每一个前人身后,一定会有一个来者。前人人格所折射出来的光辉,会照亮后来者的成长之路,路通向坦途越走越宽阔。而内心阴暗的人发不出光和热,后来者的路会越走越窄向着深渊滑下谷底。从她的前生,你看到了她女儿的今世,从今世上,你又会看到她孙女的未来。

    太阳底下早就没有什么新鲜事。丑和美都是人之体现,与其遮遮掩掩,不如坦坦荡荡。人生不可能每一面都很光鲜,正如我自己的过去,都是从曲折弯路中跌宕过来,也曾灰暗不堪,也曾为人不齿,但正视过去才能正确选择未来。正如知道黑暗有多黑的人,往往不会拒绝光明。

    有道是:谎言重复千遍便是真理,更有道是:流言止于智者。但普遍贫智的时代里,一眼望去,庸者茫茫无边际,而智者寥寥。

    如今借宿于苍山脚下,半夜里常闻雷雨忽然而至,仿佛山中千万军马杀将下来,但又瞬间淹没在无情的烟雨之中。此情此景中心中常会念起鲁迅先生的一首诗:万家墨面没篙莱,敢有歌吟动地哀。心事浩茫连广宇,于无声处听惊雷。那一刻,仿佛回到了从前,更仿佛看到了未来。

    我所述之事,有些虽只是家事,但家庭其实是社会的缩影。行走文字间,我只想把那些所经历的真实点滴的记录下来,历史的功过都由后人去评说,家史也一样。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