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行·在路上散文

从昙花里开出的林

2019-06-28  本文已影响0人  喵星人日志

昙花一现的惊喜,苍茫建筑的沉淀,人和植物都在一起风化,人变得古朴,植物长得深沉,这处叫做昙华林的地方,有这种特色,有这种历史,大概也有这种故事。

特色的昙华林是从创意文化产业园说起,也不知道是从哪一年计算,因为几处别致景点的聚集,让古老街道开始焕发活力。卖卡片的小老头,扎木头的老汉,甚至于连煮糍粑的阿婆,在昙华林路上摆摊,摆在自家门口,算作自负盈亏的生计。卡片做的精致,木头手艺博得稀奇,糍粑分外可口,昙华林的样子,兴许这样累积。

马道口的小吃,得胜桥的农贸市场,昙华林街道的范围,应该比之要小,加上中医药大学和十四中学,最集中的昙华林文艺区,可能就要从中华三百六十行的博物馆前算起的。人流从这里开始多起来,各种肤色的游客络绎不绝,穿着时尚潮流,拿着相机,摆各种姿势拍照停留,嘴上还不停呢喃着“昙华昙华”的字眼,似乎这处地方,足以让人兴奋又好奇,能够唤醒人内心的某种潜质特性来。

昙华林的特色,归结到底,还是一个“文艺”字眼,因为官方最初要打造的,就是文化产业园。但文艺究竟是一个多广义的词语啊,衣食住行,不算文艺,情感光影,半个文艺,风花雪月,装作文艺。房子染上大红色屋顶,书店盖上复杂的落地窗,至于面馆,小吃馆等,也都附上各色logo。张师傅的茶吧,徐刀刀的鲜花饼,漫时光书屋,钱园雕塑,路过的人边走边摄影,满是闪光灯和快门的光影之声,昙华林的特色,也算是热闹非凡。

历史上的昙华林,源起于中山路和得胜桥附近人的特色古建筑,加上他们里面确实是有种植昙花的,昙花午夜放,建筑蔚成林,昙华林于是成型。明朝以前的古建筑不在了,民国时期的老建筑还保留的好好的,昙华林的主体,就是从这里面诞生。仁济医院,瑞典教区旧址,翁守谦故居等,近代历史的建筑在昙华林里有50多处,可谓是一本活的教科书。

老的建筑能够吸引人的眼球,在不宽的街道两边耸立,看着风景,尤为平淡。摄影爱好者们喜用老建筑做背景,大概不用滤镜,就能拍出一张张复古风格的照片来。照片加上纸张,卡片也能轻易复制出来,订上logo,签上姓名,这是原版的特色信笺,也是最优美的昙华林。老外们不知道是否真的懂得中国人的审美取向,他们路过,也要买几盒,还不停念着“good good”的词语。

一月是昙华林最沉静的月份,也是她最委婉的季节。因为昙华林里所有浪漫的故事,清凉的故事,离别和相遇的故事,都是在六月发生,那些穿着典雅,意气风发的学生和孩子早就抛着各种玩笑走开,他们留下的,只有安静的昙华林,温柔的昙华林,静守一方。

一月雨丝的天气,人走在湿漉漉的昙华林路上,听着鞋跟扣石板的颤响,感受到的季节和风声也变得震动了。无论曾经的故事多么具有诗情画意,或者婉转如歌,都会在光阴流转里熄灭。那些昙花开成林的盛大景色,也是如此,带着星星点点的火光,带着芊芊岁月,扑向一片森林。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