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长的阶梯:怎样将恐惧转化为勇气?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恐惧与勇气是一对反义词,它们呈现出完全不同的状态。其实,当我们对恐惧束手无策时,可以尝试换一种路径,把它内化为勇气,也是一种克服的好方法。
恐惧与勇气究竟存在什么样的关系?
那为什么恐惧能内化为勇气呢?主要有两个原因。
第一,恐惧是一种可以变化的情绪。
恐惧主要源于对未知的不确定性。请你想一想,当你在游乐园看到别人蹦极时,是不是也会害怕?其实这是因为你不知道从那么高的地方跳下来感觉如何、会不会受伤,于是身体就本能抗拒这件事。
不过,随着未知变为已知,我们的恐惧也会慢慢减少。就像极限运动爱好者们,他们第一次尝试极限运动也会害怕。但随着熟练度提升,内心也变得自信,所以便习惯了恐惧变得越来越勇敢,不断挑战更高难度的运动方式。另外,恐惧和勇气可能存在转换机制。
斯坦福大学曾做过一个小鼠的恐惧实验,在小鼠大脑中有两团邻近的神经簇能被恐惧激活,而且活跃度能决定小鼠的行动。一开始,研究者们刺激其中的一团神经簇,小鼠表现很呆,像是被吓到了。然后,他们又刺激另外一团神经簇,小鼠马上变得亢奋起来,做出战斗的姿态。
研究者们认为,人的大脑可能也存在这样的调节机制,通过刺激神经来打开控制勇气的开关,让人在恐惧面前变得勇敢起来。
第二,恐惧能刺激我们通过学习去改变。
在现代社会中,我们生存的威胁越来越少,大部分恐惧都是后天获得的,也叫习得性恐惧。对于这类恐惧,我们同样能靠学习来克服他们。
例如,我们可以通过学习来提升工作能力,得到上司的认可,不再害怕面对他的严厉。我们也能通过学习提升思考能力,更好地处理临时性问题,就不会再惧怕突发事件。
由此可见,恐惧和勇气并不是两个对立面,它们之间是可以转化的。让恐惧来滋养勇气,不仅能减轻恐惧带来的影响,还能让我们更好地掌控和应对生活中的难事。
如何摆脱惯有思路,让恐惧内化为勇气?
常常听到这样一句话:“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当我们发现问题很难解决时,换一种思路也许就能成功。恐惧也是这样,如果我们感到束手无策、不敢全力以赴的时候,那不如打破惯有思路,试试下面这三种方法。
首先,摒弃固有经验的影响。
惯有思路就来源于固有经验,比如我们买股票和基金,都知道低买高卖才能赚钱。可是实际情况总在变化,你上一次按照某个趋势买到了低点,到下次就不一定管用。
转变心态,每次做决定之前先有两手准备,一面按原计划继续推进,一面想清楚挽救措施。当你具备了忧患意识,即使错误真的发生,也能及时止损和修正。修炼正反两面的心态,能使我们有勇气面对失败,不再害怕决策错误而提心吊胆。
其次,确定一个人生目标。
一个人生目标就能改变恐惧,是不是很不可思议?这是因为人生目标能够助推我们离开舒适圈,用新的行动来打败恐惧。
有研究证明,当我们实现目标或克服困难时,大脑会受多巴胺的影响感受到快乐、兴奋,从而驱散恐惧等负面情绪。而且,设定目标这个习惯,在古罗马时期就已经存在了,当时的人们就明白目标能让人干劲十足。
现在,我们试着抛开杂念,问一问自己最想要做的是什么,把答案逐个列出来。接着,按照1-10来打分,在8分以上的事情中,选一个让你感觉最可行、热衷度也比较高的事情,这就是你目前的人生目标。
然后,你需要开始制定计划和实施目标了。在这张目标的“施工图”里,你的每一次进步、每一次突破,都会激发让自己不断向前的勇气,恐惧也就在这个过程中随之消散。
最后,用行动来缓解恐惧的压力。
虽然我们可以让恐惧内化为勇气,但不能完全消除恐惧。有时候,恐惧还是会在不经意间袭来,让人有不好的感受。
一方面,我们要做自己的主人。随着生活节奏加快,成年人的生活被分给了工作、家庭、社交等方面,而且还要时时满足他人的要求。比如你为了业绩要加班,家人会说你不考虑家庭。长期下来,家庭关系紧张会加重你的心理负担,让你害怕跟家人提工作上的事。
不如换个思路,你可以从自己的角度出发,把“领导要我完成工作”变为“我要完成工作”,把“家人想要我陪伴”变为“我要陪伴家人”。好好重视自己的需求,做自己的主人,我们才能化被动为主动,积极地去解决矛盾问题,情绪理顺了,恐惧也就少了。
另一方面,找到外部的支持,能让我们更加勇敢。这些支持可以来自伴侣、父母,也可以是志同道合的伙伴。我们迷茫时,他们的建议能帮我们摆脱困境,在我们低沉时,他们的宽慰和关怀能成为我们勇气的来源。
所以,我们也要重视跟家人朋友的沟通,多听听他们的意见,自己才能有所改变、有所提升。记得要坦然接受他们的反馈,丢掉攀比和提防的心理,不然会陷入难以信任的尴尬境地,还会影响互相之间的关系。
总的来说,惯有思路有时是一种解决问题的捷径,有时也会成为我们的束缚。在面对恐惧的问题上,其实我们最大的勇气不是把恐惧击碎,而是能与恐惧并存,从恐惧之中汲取力量,才能走出向上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