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孩子积极主动收拾自己的玩具,和脏乱说再见
在网上看到这样一张照片,我不自觉地笑出了声。真是同一个世界,同一款宝宝;不同的家庭,相同的客厅。大家来感受一下:

是不是这样的场景在你家每一天都发生?这样的熊孩子同你家的孩子如出一辙?
现在的孩子都是家里的小公主、小王子,吃喝玩乐样样不缺,玩具是要啥有啥,有的孩子的玩具估计都能堆成山。也正是如此,自从有了熊孩子以后,我们以前干净整洁的家再也不能称之为家了,只能叫做“窝”。
每天早上一睁眼,熊孩子就开始各种糟。将家里大大小小的玩具拿出来,一会儿玩玩这个,一会儿摆弄那个,随玩随丢。有时候玩具丢得到处都是,连下脚的地儿都找不到了。有时候,大人实在看不过去了,你在前面收拾呢,他在后面继续乱扔,还嚷嚷着:“妈妈,不要拿走,那个玩具我还要玩儿呢!”
孩子睡觉了,休息了,世界终于安静了。而你却不得不将这些玩具收拾起来。别看这不是一件体力活,却常常将人累得腰酸背痛腿抽筋。每当这个时候,我都会在心里祈祷:啥时候孩子能自己收拾玩具就好了!
让孩子自己整理玩具,看似是一个简单的行为,但是却能让孩子养成爱整洁卫生、讲秩序的好习惯。那么,培养孩子自主收拾自己玩具的习惯,我们该如何开始呢?
孩子自己收拾玩具,肯定不能一蹴而就。好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循序渐进的培养。
我们不妨尝试一下利用“登门槛效应”来帮助孩子,一步步地改变孩子的行为,形成良好的习惯。

什么是登门槛效应?
登门槛效应是指一个人一旦接受了他人的一个微不足道的要求,为了避免认知上的不协调,或想给他人以前后一致的印象,就有可能接受更大的要求。
也就是说,当我们要求别人完成一件事时,先提出比较小的要求,慢慢地提高对方的心理“门槛”,等对方适应了,然后再提出较大的要求,并让别人接受的现象,在心理学上就叫“登门槛效应”。
这个效应是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弗里德曼与弗雷瑟提出来的。心理学家们曾做过一个实验:他们派一名工作人员去登门拜访一些家庭主妇。工作人员向这些家庭主妇们提出了一个小小的要求:在她们的窗户上挂上一个小招牌,表明自己支持环保工作。家庭主妇们觉得这个要求非常简单,她们都愉快地答应了。
过了一段时间,工作人员再一次登门拜访这些家庭主妇,并向她们提出了一个更大的要求:请她们在自家的草坪上放一块写有“谨慎驾驶”的巨大广告牌。主妇们都有些犹豫不决,但是有55%的家庭主妇最后还是同意了。
与此同时,心理学家安排另一名工作人员去拜访另一些家庭主妇,直接提出一个要求:将同样写有“谨慎驾驶”的一块巨大广告牌放在她们家的草坪上。结果,只有17%的家庭主妇同意了。
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反差?主要的原因有两个:第一,小要求,更容易让人接受。心理学家认为,相比于大的要求,人们一般更愿意接受较小的要求。因为越小的要求,越容易完成,让人不忍拒绝。当人们难以拒绝时,就会同意这个小要求。完成了这个小要求后,人们不自觉地提高了自己的心理“门槛”,从而逐渐地适应了后面别人提出的较大的要求。
第二个原因是,人们有保持自我认知一致性的需要。当家庭主妇们同意了之前工作人员提出的较小要求,就产生了关心社会福利的自我认知,而之后若她们又拒绝后面的要求,会导致认知产生不协调性,她们会认为自己给工作人员留下了前后不一致的印象,所以,她们最终还是同意了第二项要求。
可见,利用“登门槛效应”,先提出一个较小的要求,然后再提出较大的要求,人们更容易接受别人的要求。

既然登门槛效应如此有效,那我们该如何运用“等门槛效应”,培养孩子自主收拾自己玩具的习惯呢?
启发式提问并鼓励
当我们发现孩子准备丢弃一样玩具,想去玩另一样玩具的时候,我们可以启发性地问问孩子:“不想玩这件玩具了吗?玩完了,宝宝需要做什么呢?”“玩具离开家很久了,宝宝是不是该送它回家啦?”“要想你的玩具看起来整整齐齐的,宝宝可以怎么做呢?”
如果孩子开始收拾玩具了,我们就要赞美、鼓励他:“宝宝真棒!自己将玩具送回家了!不需要妈妈帮忙了,真是勤劳的好宝宝!”
如果孩子不愿意收拾的话,我们可以给孩子一些选择:“和妈妈一起收拾玩具,还是自己一个人收拾呢?”宝宝一般都会选择和妈妈一起,这时候我们就象征性的做做样子,主要还是宝宝收拾。
收拾时给孩子指点
孩子开始收拾玩具时,可能并不知道具体怎么做,这就需要妈妈一直陪着宝宝,从旁指点。比如,引导孩子将大点的玩具放入一个收纳箱,小点的玩具放在另一个收纳箱;将积木放入积木箱中,将玩偶整齐地摆放在柜子上……多次练习,一旦孩子学会了就形成了自然,慢慢地妈妈就可以放手让孩子自己整理了。
将任务分解,逐一攻破
面对一地的玩具,孩子往往手足无措,不知道从哪下手。这时候,妈妈就可以启发孩子,将玩具、绘本进行分类,化整为零,一类类地进行整理。比如,你可以说:“宝宝,你先将小车车开回它们的营地,再去整理奥特曼。”“这些书,记得放回书架哟。”这样孩子就能更有序地整理玩具。
约定收拾整理的时间
每天收拾玩具的时间,妈妈可以和孩子提前商量好。半天一次或一天一次,晚饭后还是睡觉前,都可以。
每一次收拾玩之后,记得要给予宝宝鼓励哟!我们可以与孩子一起分享整洁后的心情:“真干净啊!宝宝越来越能干啦!”多次反复,孩子就会有意识地主动收拾玩具,并体验到自己动手带来的愉悦感和成就感。
这样几周以后,每天收拾整理的行为就会慢慢形成习惯,孩子也会逐渐地从“妈妈要我收拾”转变为“我要自己收拾”了。
在孩子养成自主整理自己玩具的过程中,我们就是利用“登门槛效应”,从易到难,逐步地引导孩子先和妈妈一起整理,然后自己独立整理,规范孩子的行为,最后形成良好的习惯。
孩子的成长不可能一蹴而就,在家长的陪伴与鼓励下,一步一个脚印的前进。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先规划出一个个的小目标,让孩子逐一攻克,循序渐进,不断强化,引导孩子走得更稳,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