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制造产业的未来市场竞争格局猜想
序言
目前,智能制造是一个热得发烫的概念,上有政府引导,下有企业跟进。市场中的众多设备厂商、软件提供商,只要有一丁点儿的可能性,都无一例外地拼了命地和智能制造挂上点关系。实在没有相关产品的公司也摇身一变,以智能制造集成商的身份出现在市场中。
笔者作为打工仔,先后卖身给国内某装备制造业龙头企业以及某知名软件企业,从两化融合、两化深度融合一路走来,也算是智能制造行业的非资深从业者了。即便如此,目睹当前智能制造行业的发展,笔者心中还是喜忧参半,喜的是智能制造为相关行业从业者带来了难得的个人发展机遇,忧的是在铺天盖地的媒体宣传中、在群雄逐鹿的市场竞争中,实在难以看清智能制造产业未来的发展格局,以及未来的个人发展定位。
这篇小文名为猜想,实则瞎想。只是结合笔者这些年的所见所闻,把涉足智能制造领域的企业按不同类型进行分类,并对各自的优势、劣势以及未来发展加以分析与预测,希望能够在帮助自己理清职业发展规划的同时,对其他从业者起到参考借鉴的作用。
设备厂商
概述
这里提到的设备涵盖的范围比较广,包括机床、机器人、PLC等,既有适用范围广泛的通用设备,也有应用于特定领域的专用设备。总体来讲,设备是智能制造的基础,设备的自动化水平的高低、联网能力的强弱直接决定了智能制造的实施效果。
优劣势分析
优势
正如前文中提到的,设备是智能制造的基础,对设备的重视程度永远是第一位的,在工业现场应用的所有软件系统都会或多或少地依托于设备来发挥作用。因此,设备厂商在智能制造产业中具有极大的影响力,比如西门子、马扎克等。
设备厂商的一项主要优势在于对用户生产工艺的了解。设备厂商在根据客户需求为客户提供设备的同时,对设备用户的生产工艺会有比较深入的了解。而这方面的优势使得设备厂商更容易成为智能制造整体解决方案提供商,即提供设备的同时,将相关的设备监控软件(SCADA、DNC),生产管理软件(MES)一并交付给客户。笔者之前参与过一家烟草企业的MES投标,当时参与竞标的企业有烟草设备提供商,以及几家规模比较大的软件企业。尽管那家设备提供商在软件方面的资质与其他竞争对手相去甚远,然而最后胜出的还是那家设备提供商,当然,这仅仅是一个个例,不能以偏概全,但是,从中也能看出客户的倾向性,即更重视厂商对于自身生产工艺的了解。
另一大优势在于设备自身的封闭性。设备厂商对于自身提供的设备一般都会在对外的开放性上有所保留,这一点在像西门子这样的巨头身上体现得尤为明显,因此,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其他软件厂商对自身设备的集成难度,迫使客户采用设备厂商提供的软硬件一体化解决方案。
劣势
在笔者看来,设备厂商最大的劣势还是在于软件技术水平上。除去一些很早就开展软件业务的设备厂商,比如西门子、罗克韦尔,其他大部分的厂商在软件技术水平上都难以与专业的软件公司匹敌,更不用说对于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新一代技术的掌握了。
但这一劣势又不是绝对的,设备厂商完全可以通过战略合作的方式与软件公司共同研发,各取所长,成为强有力的软硬件兼备的厂商,事实上很多设备厂商已经在做这样的事情。只要不是与那种软件业的巨头合作,在这样的合作关系中,设备厂商都毫无疑问占据着主导地位。
发展趋势分析
满足客户个性化需求
对个性化需求的满足已经成为整个制造业的发展趋势。即使是提供通用设备的厂商,目前也在积极面向具体应用场景,深入到细分行业中去,满足不同领域客户的个性化需求,例如,机床厂商针对3C产品大批量、高效率的生产需求提供高主轴转速、高进给速度的加工中心。
提供整体解决方案
在当前的市场竞争中,仅仅提供单一设备产品已无法满足客户的需求。设备厂商正逐步由设备层向监控层、生产执行层渗透,即由提供单一设备逐步向提供软硬件相结合的整体解决方案转变,如数字化车间等。毕竟设备厂商是最了解生产设备,也是最有可能将设备自身的性能、设备与MES等软件系统的协同能力充分发挥的一方。
![Uploading 数字化车间架构图png_605384.png . . .]
软件厂商
概述
智能制造是两化深度融合的切入点和主攻方向,信息化是智能制造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软件厂商在智能制造市场中也同样占据重要的一席之地。参与智能制造市场竞争的软件厂商,按照发展背景、业务特点等要素,可分为以下几类:专业化的工业软件公司,包括PLM、CAD、MES厂商,大型外包公司,互联网及软件行业巨头。下面以这几类公司分别做简要介绍以及优劣势分析。
分类及优劣势分析
专业化的工业软件公司
这一类公司一般会聚焦于生产制造的某个环节,如设计、工艺、生产执行等,提供的产品包括PLM、CAPP、CAD、MES等。
这类公司的优势在于对制造业生产运营业务的掌握,他们大多在制造业信息化领域耕耘多年,对所从事领域的业务具有深刻的理解和掌握,并以此形成竞争壁垒,对后来的竞争对手构建具有一定高度的竞争门槛。尤其对于国外的公司而言,其产品的技术含量要更高一些,当然价钱也相对较高。国内厂商的优势还在于较低的售价。
这类公司的劣势在于长期以来所从事的领域相对较为单一,仅仅覆盖智能制造整条产业链的某个环节,在当前强调整体解决方案提供能力的背景下,这类公司的优势领域会遭到其他公司的产品逐渐渗透。
这里要重点说一下国内的MES厂商。国内专业从事MES的软件厂商规模都相对较小,虽然具有多年的MES建设经验,但是考虑到MES产品的特点,即不同行业、甚至同一行业的不同企业在生产执行层面的管理都具有很大差异性,因此,大多数MES厂商都只是在各自擅长的某几个行业有竞争优势,难以提供适用范围更广的MES解决方案,也就很难做大。这类企业在面对后续市场进入者的竞争,并没有足够宽广的护城河,因而处境并不是很好,很多时候是依靠价格战在市场中搏杀,完全没有自己所标榜的制造业信息化专家的气势。
大型的外包公司
这类公司很多是从事对日、对欧美业务起家,规模比较大。在国内软件市场竞争中,以客户个性化定制的项目开发为主,也会有一些行业解决方案,一般没有自己的产品。
这类企业的优势在于拥有成熟的项目管理体制,能够保证项目的建设质量。同时,具有一定的大型企业客户资源,为进入智能制造市场提供便利条件。此外,这类企业在业内具有一定的知名度,这也会为自身争取到与大型设备厂商或者制造业企业合作的机会。
劣势在于对生产制造相关业务的了解相对较少,这也是与企业自身的基因及发展历程有关。这一劣势的弥补需要项目的积累以及发展模式的转变,即由做项目的心态改变为做产品的心态,同时组织结构也需要调整,要培养大量的熟悉生产制造业务的咨询人员,使企业快速成长为能够提供“业务咨询+软件系统”的厂商。此外,这类企业的另一个劣势是在大数据、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方面没有技术优势,因此,很难争取到与有相关需求的大型制造业企业、设备厂商合作的机会。
互联网以及IT业巨头
互联网以及IT业巨头需要不断追求新的利润增长点,红火的智能制造领域恰好为其先进的技术提供新的应用场景。
这类企业的优势在于技术(包括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等)以及影响力。
劣势在于对生产制造业务的了解与掌握。制造业与互联网有很大不同,它距离日常生活相对较远,非从业人员会对生产运营业务感到非常陌生。但这一劣势也不是绝对的,因为归根结底还在于有没有这样的人才,如果下定决心要在智能制造领域有所作为,那么依托这些大公司的平台,很快就会完成团队的建设。
这里需要提一下SAP。SAP在制造业企业中的影响还是很大的,很多企业,尤其是大型企业的ERP系统都是SAP提供的,而且SAP-ERP中提供了一些与生产执行相关的功能模块,目前SAP也已经开始提供智能制造整体解决方案,而不仅仅局限在ERP。SAP的优势在于它在企业界的影响力,以及多年来对制造业企业生产运营业务的理解与掌握,这方面的优势使SAP很容易将自身的产品从计划层(ERP)向执行层(MES),甚至设备监控层扩展。
发展趋势分析
在众多科技企业纷纷涉足智能制造领域的局面下,未来的发展格局会是什么样子呢?
市场会被进一步细分,大公司、科技巨头们依靠自身的技术优势以及影响力,会向制造业领域的高端客户,即盈利能力强的行业率先发起进攻,快速跑马圈地,并且会在制造业纷繁复杂的个性化需求中,寻找共性需求,向着产品化或通用解决方案的方向努力,实现利润的最大化,因此,智能产品、智能服务、智能运营会是大公司的主战场,同时,高端制造业的智能制造升级也是这些大公司的必争之地。
对于小公司、技术优势不明显的公司,如外包公司,未来可能的路线就是走小众市场,深挖细分市场的客户价值,产品化的路线恐怕不容易走的通,更多的是做项目,每个项目都有比较大比例的开发工作,赚一些辛苦钱。重点开拓一些中低端制造业的市场,而这些市场由于其利润率不高,难以支付大公司高昂的产品费用,是大公司无法涉足的领域。这样的软件公司未来在智能制造市场中的竞争力会越来越弱,随着设备厂商逐渐向MES等软件产品的渗透,缺乏对具体生产运营业务的了解将会成为制约业务开展的瓶颈。未来可能的解决之道是与设备厂商、或者有影响里的大型制造业企业进行深度合作,绑定在一起,成为整体解决方案提供商,进行市场开拓。有重量级合作伙伴做实力背书,对于市场开拓方面具有极大的推动作用,但是,在上述的合作关系中软件企业将处于弱势的地位,利益分成也会相对小一些。
咨询公司
概述
这里提到的咨询公司主要指从事精益生产管理咨询的公司。在笔者与制造业客户接触的过程中,深刻地体会到了企业从精益改善的重视与渴求,在智能制造转型升级的大背景下,精益改善在制造业企业中的重视程度也有了很大的提高。工厂的生产管理人员可能对先进的信息技术、自动化技术不是特别感冒,但是一提到精益思想,一定会引起他们的共鸣,甚至有企业坚定地把精益放在智能化升级改造之前进行。事实也确实是这样,只有具备了良好的管理基础,才能使信息化、智能化的投入发挥最大的作用。
优劣势分析
从事精益改善的咨询公司,其优势如上文中提到的,是制造业企业对于精益管理的日渐重视,精益的核心就是消除浪费、提升质量与效率,这与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方向不谋而合。而且精益改善对于提升效率而言,又是投入成本相对较低的一种方式,不需要上设备、上信息系统。因此,精益改善的咨询市场未来必将更加红火。
至于劣势方面,由于对这样的咨询企业了解的还是不多,所以暂时还提不出来,可能主要的不利因素就是目前这方面的市场还没有完全培育起来,咨询公司需要面对的是如何更加高效地为广大制造业企业布道、洗脑,迅速培育市场。
发展趋势分析
未来,咨询公司可能会与智能制造整体解决方案提供商建立紧密合作的关系,双方能够形成优势互补的关系,共同完成市场的开拓——咨询公司前期布道,解决方案厂商随后跟进、完成系统建设。
制造业企业
概述
这里提到的制造业企业主要针对大型制造业龙头企业,在制造业有相当影响力的企业。这些企业往往较早开展了智能制造的转型升级,并取得了不错的效果,随后利用自身智能制造改造升级的经验,辅之以在业内的影响力,将成果进行转化成适用于所在行业的解决方案,进行市场推广。其实,这一现象并不少见,很多专业化的软件公司就是从一些大型企业的信息化部门剥离出来的。
优劣势分析
正如前文中提到的,优势在于行业影响力,对生产运营业务的掌握程度以及来自生产一线的实实在在的经验与成果。这种企业在做市场推广时,往往与其他制造业企业非常有共同语言,因为大家背景相近,都是来自生产第一线,因此,市场宣传效果比较好,尤其是针对自身所在行业的客户,在打单时的优势非常明显。
但同时,劣势也非常明显。首先是技术方面,这些企业的人员往往对生产业务非常了解,但是信息化技术、自动化技术的功底相对较弱,这也正常,毕竟之前一直是做甲方的嘛。当然,这一劣势完全可以通过与其他软硬件厂商的合作来弥补,不是太大的问题。其次,由于这些企业的人员常年在自身行业内部工作,对于其他行业的情况并不是十分了解,尤其在自身多年的经验难以复用的情况下,快速学习能力会成为最大的考验,这也成为他们能否迅速占领其他行业市场的瓶颈。
发展趋势分析
在智能制造的市场竞争中,制造业企业具有很大的优势,将企业自身作为成功案例进行推广的方式极具说服力。随着业务规模的逐渐扩大,会吸纳更多的技术人才、咨询人才的加盟,弥补团队结构上的短板,实力会进一步增强。
未来智能制造市场的执牛耳者
未来谁会占据智能制造市场的制高点,在竞争中处于领先地位呢?
如果排一个座次的话,个人认为应该是设备厂商,IT业巨头,制造业企业,其他公司。
设备厂商更容易提供整体解决方案,只要逐步建立起自身的软件团队即可。IT业巨头的技术优势永远都是市场所需要的,也会成为知名设备厂商、制造业企业的合作伙伴。制造业企业能够涉足的范围可能主要还是以各自所在的行业为主,跨行业拓展市场难度比较大。
上述推断仅仅是从笔者个人有限的阅历得出的,实在难以称得上有价值的结论。尤其在现在这个时代,技术的进步日新月异,市场的竞争波诡云谲。但是,有一点应该是肯定的,未来,在智能制造领域,没有任何一家公司能够像互联网行业那样一统江湖,百家争鸣是大势所趋。
至于个人如何定位,还是要做复合型人才(貌似这是一句废话,呵呵)。从这几年的经历来看,智能制造行业涉及的内容很广,自动化、信息化、精益等等的知识都要有所涉猎,对于售前技术支持人员来说,要求还是蛮高的。目前能够做的也只能是学习学习再学习,不断充实自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