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精读打卡67:一花一世界——《人间草木》

2024-05-08  本文已影响0人  若可的读书笔记本

阅读时间: 2024年5月3日

阅读方式:微信读书

阅读书目:《人间草木》

阅读范围:《辑一  一果一蔬》

一天的功夫,断断续续两三个小时,读完了第一辑,是关于水果蔬菜散文的集合,看完有种饱餐一顿的感觉。

爱草木鱼虫的人,生活也一定很有趣,因为他们观察和亲自自然。这本书是听《文化有限》的播客了解的。汪曾祺老先生不疾不徐的生活着,幽默又淡定的面对颠沛流离的生活。

1.关于葡萄

王先生对于葡萄十分了解,除了这一章节有详细的记录,后面谈到水果也有类似的描写。

他在农场的果园中工作过,对于葡萄的进化和来历引经据典娓娓道来。印象最深刻的部分是对葡萄月令的描写,春秋冬夏如何唤醒老藤,培育新芽,浇水施肥,上架修剪,打梢掐须,到最后瓜熟蒂落。冬天还要看护在泥土中休眠的葡萄藤。没有亲身的耕耘,是万万不能写的如此详细的。弄得我也想抽空去附近的葡萄酒庄园欣赏这可爱的葡萄了。

2.昆明的果品

昆明的宝珠梨,10个一批卖。火把梨酸甜适合杀渴。对于喂马吃梨子,王先生更是俏皮的说了段绕口令般的话。“我从来没见过马吃梨,看见过马吃梨的人大概不多,吃过梨的马大概也不多。”

石榴只能用来咂么滋味儿,有点儿所得不偿劳,但昆明的却十分满足过瘾。

昆明的桃子很顶饱。

杨梅红艳艳的惹人眼目。

木瓜居然分药木瓜,水木瓜。这里半熟的木瓜浸泡加工后食用。

原来昆明的凉薯也叫地瓜,有一股土腥味儿,又甜又多汁,我想口感像白萝卜吧。是昆明穷日子里的快乐。

胡萝卜是联大女生们的最爱,能解馋又能美容。读到这里我忽然意识到,此时的他们是南渡到此的联大学生,背井离乡,经常躲避轰炸,过着寄人篱下艰苦求学的日子。而先生却能细致的记录这些苦中作乐的小事,有一种东坡先生“也无风雨也无晴”的洒脱感。

糖炒栗子。昆明的糖炒栗子居然真的放糖,甜口又粘手。汪先生会在栗子树下,纵马驰骋如入化境。

3.果蔬秋浓

先生初恋时每每经过水果店都会被香蕉的甜香吸引,气味成了记忆最好的印记。

汪先生说读书不随手做点笔记,到要用时就想不起来了。这不就是现在的我吗?总觉得读过了不记下来,像丢失了无尽的财宝。

在这里先生记录了又甜又酥的白萝卜,凉拌心里美,顶花带刺的黄瓜,羊角葱蘸酱卷煎饼,刚蒸的新山药。

这一段逐臭简直把我乐坏了。北京人是能吃得惯臭豆腐的,一段叫卖的描写在我心中是自带音效的。寻着臭味去火宫殿找臭豆腐吃,结果眼前出现的是公厕,让我直接乐出声来。面对外国人的臭奶酪,汪先生放下狠话“待老夫吃一个样儿叫你们见识见识”。虽然不是“有同嗜焉”,但在气势上绝不能输。

4.果园的收获

原来张家口的苹果叫果子,“果果”是一种喝彩的方式,形容唱山西梆子的角,嗓音甜美浓脆。

为了培育出完美的葡萄,给葡萄注射葡萄糖的胡闹,一笔带过又极尽讽刺的提到了“大跃进”的故事。

还有那些梨儿,杏儿,在实验果园中培育出的各种品种。都是1958年汪先生下放农场劳动改造时培育出的。类似年代的作品都会描写苦难,而汪先生却一笔带过的专注于介绍他稀罕的“孩子们”,专注当下的耕耘和收获,坦然的接受命运的安排,这又让我想到了《活出生命的意义》,汪先生不就是最好的证明吗?

5.食豆饮水斋闲笔

这一段可真是把我看饿了。原来小小的豆子也能写出这么多的故事,而且南北的食用方式差异很大。读到这里我特别钦佩先生走南闯北,学贯东西。

豌豆,黄豆,绿豆,扁豆,芸豆,红小豆,豇豆,蚕豆。。。这些故事信手拈来,如果我身边有这么会讲故事的人,我一定会废寝忘食,垂涎三尺的去拜访的。

6.栗子

栗子在树上是小刺猬,一斗一抖斗的挤在一起,中间那颗扁的叫脐栗。生栗子脆嫩,风栗子甘甜,北京良乡的栗子最好,昆明的糖炒栗子真的放糖。宋朝就有了炒栗子,小酒铺曾经卖煮栗子做下酒菜,日本的羊羹原来是栗子面做的。

7.马铃薯

马铃薯,土豆,山药蛋蛋,洋芋,各地都有自己的叫法。我曾看过关于土豆的纪录片,讲高山平原,东方西方如何拿它佐餐。原来大大小小,白的黄的紫的各种品种在不同的地区都占有一席之地。

回到汪先生的散文中,1960年“摘掉帽子”后,先生被分配到了偏远的研究所画马铃薯。海拔1400米山上的冬天有零下40度,远离家乡亲人的孤寂,没有妨碍汪先生豁达的心情。他会专心的画各种形态的马铃薯花,会写长诗给朋友。这可太像苏东坡发配期间向好友安利羊蝎子的做法。

先生在这个与世隔绝的研究所专心的读书,认真作画,还找到了带有花香味的新品种。尽管作品最终没有问世,但先生却吃到了各种各样的土豆,并对口感作出一一评价。毕竟观察记录和品尝都是研究的一部分。他甚至还会操心当地农民会不会喝的惯罗送汤。

8.葵 薤

读这一段最大的感受是我是多么的无知。不仅不认识葵是什么蔬菜?连薤(xie,音同谢)都不会念。

先生读到乐府诗中煮野菜的描述,便开始寻找葵的真身,这是不是吃货的自我修养呢?最终先生同嘉庆年间的进士一样激动的宣布,葵就是冬苋菜。

好吧,我这个没见过世面的北方人仍然不知其为何物,最后只能靠他的近亲木耳菜的味道进行联想了。

至于薤,我到现在仍想不出其为何物。据说在南方叫做“藠(jiao,音同教)头”我不仅不会念,还不会写,更别谈吃过了,据说是用来做酱的野韭菜,实在想象不出它的味道。

由蔬菜喻人汪先生又感叹到蔬菜的命运同世间一切事物一样有其兴盛和微衰,不禁感叹一番。是啊,看尽繁华起落,才能笑看云卷云舒吧。

汪先生还告诫我们。年轻人要多积累一些生活知识。(是的,四体不勤,五谷不分说的就是我,不仅没吃过,还没见过,甚至没有听说过。)为对草木虫鱼感兴趣,说明这个人兴趣广泛。二是劝大家口味不要太窄,什么都要尝试不管是古代的还是异地的食物。总比一年到头吃大白菜的人有福。(先生,你是不是又在暗指我这个吃冬储大白菜长大的人呢。)

最后一句收尾更是另有所指意味深长“我这里说的都是与文艺创作有点关系的问题。”眼中另有所指,有一种惊悚片开放式结局的回味。比如,创作不应脱离生活,要涉猎广泛等等

9.人间草木

这一段故事有草木写到人,人情冷暖都在草木之中。

山丹丹,山丹丹花原来是长一岁多一朵,花开花落,皮实的很。

当年的枸杞犹如春天的野菜,在玉渊潭一对老夫妻牵手采摘,童心未泯从生活中寻找乐趣。

一对随花而行的放蜂人,年少的妻子为了不出去看世面,随相差20多岁的丈夫四处奔波,把他的孙子视为己出。原来蜜蜂冬天是要喂糖的,原来荆花蜜比槐花蜜更好吃。人的相逢相知也同花开花落一样转瞬即逝。无需留恋来年春天又是花开。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