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曾经的专注
夏日炎炎的下午,我坐在回家的车上,掏出书本准备看费马大定理。
在看这本书的时候,有两件非常可怕的事情发生!
第一件事,我发现自己的大脑,认得每一个字,却理解不了?
这本书的内容不算晦涩难懂,里面涉及的甚至只有高中的知识,但有些句子读了几遍,仍然理解不了记不住。
可以,明显的感觉到我的大脑像锈住了一样,无论如何努力,都无法撬动分毫。
第二件事,我发现自己的注意力涣散的可怕!
看了四五段之后,就不由自主的跑神了,等回过神来才发现,前面的部分已经开始遗忘了。
看了不到三页,我变得非常浮躁,只想一目十行的尽快往下略过。
但我又明白,像这类书籍需要静下心来好好琢磨才行。但这种无效的阅读习惯却难以控制。
而仅仅两三年前,我还可以平心静气的阅读,甚至还会主动找好书,多读几遍。
那这几年间具体是发生了什么影响了我的阅读习惯?
我的答案是碎片化阅读
碎片化阅读的5种弊端
1
形成思考的惰性,令人们不愿意再在学习时进行主动的理解和思考
因为所有碎片化阅读的内容提供方有一个核心的需求
获取更多的用户
其目的并不是为了传播知识,而是为了获取你的关注,获得流量。因此,那些调动情绪的内容大行其道,各个平台都成为标题党震惊党,只为让你点进去。
导致的结果就是被养的越来越懒,越来越不愿意动。越是不愿意动,就越只能看那些不需要动脑的内容,形成恶性循环。
2
刺激阈值的提升
当我们脑子越来越习惯简单粗暴,我们会被养的,越来越懒,胃口越来越刁。我们就会变成只有强烈情绪的标题党或者和我有强烈联系的事情,才能让我们阅读下去。
我们会看任何东西都是迅速的跳过,一目十行,一本书可能只是看了每一章的前几页,就尘封了起来。
碎片化阅读就像游戏和吸毒一样上瘾,你体会了强烈的刺激,贪婪的暴躁的追逐着标题党类似的文章,而需要深入思考的内容,再也看不下去。
3
追逐鸡汤文中的金句,造成价值观的混乱
任何定理都有其适用范围和使用情景。
只有在彻底了解这一条定理的全部内容,我们才能灵活应用。
所有碎片化阅读为了流量会将其简化,变成一条简单粗暴的建议。
新媒体阅读史时代,凭借价值观出位和吸粉的时代,所以今天会有人叫你往东,明天又会建议你往西,后天可能是哪也不去。那些不同的声音像不同方向的风,只是将你变成了墙头草。
这些冲突矛盾的建议观点,带给我们自我矛盾,自我冲突和自我内耗,最后让你在原地打转,甚至陷入偏激。
4
变得浮躁,注意力涣散
注意力涣散,不完全是碎片化阅读的原因,其实主要是手机的原因。
去买零食的时候,短短十分钟,必须打开喜马拉雅听书。
去取快递的时候,在手机上随便划了几下,但却漫无目的。
路边等个灯,打开朋友圈。
手机上的各种强刺激源,随时随地诱惑你,心中填满了各种刺激的时候,注意力涣散成了常态。
5
获得知识的错觉
知乎是公认的高质量知识社区,逻辑思维的口号是爱智求真,但曾经沉浸其中的我,并没有进步。
有人告诉我碎片化阅读,有两大作用
快速的多面的获取资讯
在建立自己的知识体系的前提下,通过碎片化阅读,可以作为拓展和补充
但我认识的喜欢用手机阅读的人,包括我,都没有自己的知识体系。
那我们如何找回曾经的专注呢?
1
区分消遣和学习
碎片化阅读是为了获取新闻资讯或作为知识体系外的补充。
当你看公众号知乎的时候,告诉自己,你只是在消遣。
2
启动效应
当你拖延的时候,它会影响你的思维,使你更难激励自己,这就是负面的启动效应,而积极的启动效应可以创造动力。
例如 早起马上学习
这并不是为了节约时间,而是想把早起和学习建立极强的关联,这会给自己下一个今天要好好学习的潜意识信号。
列出计划
学习任务不复杂,也应该定制计划。因为计划本身就是正面的启动效应。
3 无干扰的环境
分为无干扰的工作环境和无干扰的休息环境
无干扰的工作环境,需要减少刺激
无干扰的工作环境首先要卸载手机上的资讯软件,取关无营养话题的大v和公众号
这些东西都是吞噬你时间的黑洞,你只是单方面的帮助他们提升阅读量,自己什么都没得到。
更严重的是他们干扰了你启动学习的既定时间,将它一次次拖后,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
其次,推荐三种模式
封闭模式
切断一切与外界联系的媒介,将自己封闭在别人联系不到的地方。
其实在高中的时候经常运用这种模式,也有很多人戏称自己高中时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是人生智慧巅峰,就是被这种模式逼出来的。
双峰模式
将个人时间分为两块,一段时间追求高强度,无干扰的专注学习,其余时间完成肤浅的工作。
沃顿商学院的教授亚当·格兰特,就将工作集中到秋季全部投入教学,春夏两季全部投入研究工作
节奏模式
每天固定时间做固定的同一件事形成节奏,适合刚开始专注训练的人
日本作家村上春树,早上固定的跑步,每天固定时间开始写满4000字。
其次是无干扰的休息
很多人都觉得休息根本不需要学习,但在学习之道这本书中就提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在学习数学或科学时,你会难以解答,或理解一些初次遇到的问题。而在经过一段时间思考后灰心丧气时不妨休息一下,这样你大脑的另一部分就能会在后台接着工作,会使你从新的角度思考问题,反而更有可能解决这个难题。
其次是部分人休息方式是愚蠢的,无干扰的休息意味着不消耗你动力的休息方式,这样才不会被停工拖住而慢慢陷入拖延。
唯一一条原则是不采用参与式的休息。包括但不限于电视,网络电子,游戏,微信短信,电子邮件
因为他们能让你好不容易,凝聚的注意力和动力被其他所吸引,替代。
所以应该采用放松式的休息,比如散散步,或者运动一下。电视游戏可以放在晚上。
4 强迫做笔记和思维导图,然后分解任务
被动的学习难以专注,只有主动的参与才可能进入深度学习。
阅读的习惯和无干扰的环境都容易制造,但学习时的懒惰,不思考,应付任务的匆匆翻过,是更致命的。
人类最擅长的使用外在的行为欺骗自己,看起来认真的看书,会理所当然的认为自己在努力,然后来感动自己。
当你在学习时,你有没有真的主动试图理解?
被动的任务会使得保持专注更难,很多人发现一次保持一小时的专注是难以置信的。
提供了两个方法
1,学习的时候采用主动学习技巧,并强迫自己写下自己的想法,解释,如果可以要做一个思维导图
2,分解主动的任务 ,将长时间的阅读和学习登记为主动的任务(就是对于学习内容进行一个快速的测试)
5 固定日程
之所以将固定日程放在后面强调,是因为刚开始的时候,你会发现大多数任务难以完成,所以在实践一段时间后再开始制定任务量和日程时间
第一是实践一段时间后根据自己确定日程表
第二是适应大量学习任务,并保证自己的休假时间,杜绝整夜学习的现象,否则你会很容易劳累过度的
第三是每隔一个月在自己原本能适应的任务量上适当上调
6 开始内化为习惯
不要等灵感或者状态来的时候才开始学习,而是将学习变成每日固定的习惯和准则,降低过渡到深度学习状态的阻力。
达尔文在起草《物种起源》的时候,每天早上7点准时起床,然后出去散步一会,紧接着他会独自享用早餐,从8点到9点半在书房工作。之后的一小时用于拆阅前一天的信件,然后从10点半到中午又会回到书房工作。经过这样一段工作之后,他会沿着固定的路线从花房开始,沿着房间周围的路走圈,深入思考一些具有挑战性的想法,直到想出满意的答案他才会停下来,宣告一天工作的结束。而且每天如此。
如何养成严格内化的习惯?
(1)确定执行深度学习的地点和时长。
(2)设定一个具体的时间框架,在这个时间内只专注在目前的学习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