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学而篇|子夏宣传孔子的道德品质为先思想
[原文]
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译文]
子夏说:“一个人能够看重贤德而不以女色为重;侍奉父母,能够竭尽全力;服侍君主,能够献出自己的生命;同朋友交往,说话诚实恪守信用。这样的人,尽管他自己说没有学习过,我一定说他已经学习过了。”
【解读】
子夏:姓卜,名商,字子夏,孔子的学生,比孔子小44岁,生于公元前507年。是孔子后期弟子中的佼佼者,才思敏捷,以文学著称,被孔子许为“文学”科的高才生。孔子卒后,他在魏国宣传孔子的思想主张。
贤贤:第一个“贤”字作动词用,尊重的意思。贤贤即尊重贤者。
易:有两种解释;一是改变的意思,此句即为尊重贤者而改变好色之心;二是轻视的意思,即看重贤德而轻视女色。
致其身:致,意为“献纳”“尽力”。这里是尽忠,有献身精神的意思。
辅佐君王,就要尽忠竭力、奋不顾身。也就是要以天下为公,不能有私心。
子夏认为,一个人有没有学问,他的学问的好坏,主要不是看他的文化知识,而是要看他能不能实行“孝”“忠”“信”等传统伦理道德。只要做到了后面几点,即使他说自己没有学习过,但他已经是有道德修养的人了。
子夏宣传孔子教育重在德行的基本特点。
[读后启示]
儒家对于修身养性非常重视,儒家最初的思想是非常朴素的,就是希望年轻人能做一个尊重长辈、友爱同学、言而有信的人。
但是随着社会的变迁和思想的发展,传统的道德规范渐渐成了一种桎梏和枷锁,在年轻人眼里觉得啰嗦,认为是腐朽的一套、缺乏新意。
年轻人不喜欢传统说教,不是说传统的东西不好,而是人们总喜欢标新立异,喜欢追求新的东西而已。
因此对于年轻人,可以换一种方式来传播传统思想。比如把传统思想融入日常生活和网络游戏中,让更多学龄孩子们接受和遵循。
儒家关于教育有一点非常重要,即教育的本质在于育人,育人在于育德。这有德之人,“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值得人们深思。
现代社会,享受义务教育成了我们每个公民的权利和义务。
人们掌握的文化知识越来越丰富,但是衡量一个人如何不能只看文凭和学历,更应该看他的行为,看他的言谈举止。“有余力,则以学文”,先做好了人,再做学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