戒掉这3种习惯,你的人生会开始变得不一样
“人与人之间的差距,其实就是习惯的差距。”
每个人都有一些特定的习惯,比如:频繁地看手机、购物狂、爱吃零食……
拉开人与人之间距离的,正是这些习惯的属性。
好习惯可以支撑起一个优秀的未来,相反的,坏习惯则会不断绑架我们,驱使我们去做形形色色的无用功。
如果你有下述的3种坏习惯,尽快摒弃它们,你的人生才会开始变得不一样。
01
注意力分散
朋友在微信发了一个伤心的表情,认真一问,因为一个热点话题,她在网上跟一群吃瓜群众展开激烈对战,对立双方愈演愈烈,互不相让。
等晃过神来,半天时间过去了,她一件正事也没做,满心后悔。
的确,每天各式各样的信息都会向我们迎面扑来:
打开网页,发现万科出事了、范冰冰出事了、鹿晗要退出跑男了;又或是,某某朋友与另一半发生了点小矛盾,那心情只能用七上八下来形容,“他们为什么吵架了”、“他们会不会就这样分手了”恨不能立马理清前因后果好出谋划策……
但说到底,这些事本质上与你有什么切身的关联呢?
可事实却是,你为此而放弃了自身所拥有的最宝贵的财富:注意力。
《心流:完美体验的心理学》一书介绍:注意力的理论容量只有每秒 126 比特,即,一个人同一刻只能处理 7 个单位的信息,而注意力切换的最小间隔是 1/18 秒。
也就是说,一个人在世 70年,按每天清醒状态 16 小时算,人一生处理的信息总量是 185G。
不夸张的说,一个硬盘的容量,可能都比它大。
如果你选择放任它,将它花在被动地上班、不知疲倦地刷网页朋友圈、无趣地逛淘宝……那么,你如今的穷酸差,都是有迹可寻的。
02
胡乱勤奋
知识管理专家曾发现一个很有趣的现象:
大部分对个人知识管理感兴趣的人,大都是一群上进好学的人,但这其中具体又可分为两类:
一类是“不活跃”的学习者,他们看了书,问过一些问题,之后就不知所终了;
另一类是“活跃的”学习者,他们除了看书问问题,还喜欢参加各种拆书活动、学习时间管理、听各种TED讲座、参加各种社群等等。
十几年过去了,知识管理专家观察发现,那些“活跃的学习者”并没有因为他们的四处学习而有特别大的成就,反倒是那些“不活跃的人”有不少做的风生云起,至少成了某个领域的高手。
网上还有一个很形象的段子,说的也是类似的观点:
你用小米手机,穿凡客T恤,泡贝塔咖啡,听创业讲座,宅家看哈佛公开课,知乎果壳关注无数,36氪每日必读,BAT大格局了如指掌,张小龙贪嗔痴如数家珍。肉夹馍只吃西少爷,约饭局去雕爷,喜欢罗永浩胜过乔布斯,逢人便谈互联网思维……如果上述条件都符合,那你应该还在每天挤地铁。
为什么整天想着学习和长进的人,却没有长进呢?
经过长达10多年的研究,知识管理专家田志刚指出了这其中的关键:一个人如果想要有所成就,核心是必须有自己的方向和目标。
当你有了一个方向和目标的时候,你就会发现你没有时间去为知识焦虑,你也就有了自己对于信息和知识的“过滤器”:不属于你方向和目标的东西,再好也与你无关。
关于目标,哈佛大学曾对一群智力、学历、环境等客观条件都差不多的年轻人,做过一个长达25年的跟踪调查,结果发现:
只有13%有清晰目标的人,会坚持不懈地朝着目标努力,并最终收获成功;
剩余87%的人由于缺乏目标或目标模糊,纵使每日也匆匆忙忙,却也只是随波逐流。他们的“辛勤”也就无从谈起有价值了。
换句话说,真正的努力,是需要方向与目标的。
03
爱抱怨
心理咨询师在处理咨询期间,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
他们曾收到过许多的抱怨邮件。有的抱怨工作待遇太低,有的抱怨社会不公,有的抱怨自己学历不高,有的抱怨所做的事并非自己喜欢的事情。然而,认真翻看这些抱怨邮件,几乎每三行字里就会有几个错别字。
这真是一个有趣的现象。抱怨工作待遇、社会不公、学历不高……可为何他们不努力提升自我能力呢?为何连一份邮件的表述准确性都无法保证呢?
相关研究表明,那些越是喜欢抱怨的人,越是难以做好一些小事情,甚至是一些非常本分的事情。
因为他们往往以情绪为中心,而没有投入时间和精力去寻求真正想要的东西。长于说而弱于行,长于批评而弱于建议。因而,对于问题最终的解决,他们总是显得无能为力。
如果你研读马云的人生,你会发现:在前37年里,他的人生就充斥着2个字:失败;37岁之后,他飞黄腾达了,秘诀就是四个字:永不抱怨。
当你不再抱怨,你的人生也将从此改变。
04
结语
行为科学研究发现:一个人一天的行为中,大约只有5%是属于非习惯性的;而剩下的95%的行为都是习惯性的。
换句话说,如果你有上述的3种坏习惯,它们将不断反复地占据你每天的日程。
最终你会发现,正是它们一步步地毁掉了你的一生。
(作者:夏穆,新媒体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