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书5: 读了这么多年书,为什么依旧过不好这一生?
作为来自农村的孩子,我们一直被老师和家长灌输这样的信念:知识改变命运,于是,我们发奋读书,考入高中,再考入大学。然而经历数载寒窗,我们大学毕业之后,我们的长辈们突然发现那些曾经只读完初中就外出打工的同学,早已攒下资金,娶妻生子,建立幸福的家庭,过上了富足的生活。而有些寒窗数载的学子才刚刚开始告别对父母的依赖,勉强能养活自己。甚至于一些大学生毕业工作多年后仍生活得穷困潦倒,比不上同龄的只有初中毕业的同学。
于是,那些曾经告诉我们知识改变命运的长辈们开始怀疑,知识真的能够改变命运吗?而很多大学生也开始怀疑自己读了那么年的书,真的能帮自己过好一生吗?为什么有些人读了那么多年的书依旧活成那个熊样?
读书到底有没有用其实是个伪命题,因为读书带给我们的好处不言自明,且不说如今很多大牛靠着读书实现了财富自由,比如罗振宇、吴晓波、樊登、林少等,我们村就有好几个大学生通过读书走出了小山村,过上了富足的生活。那么为什么有些大学生读了这么多年书却依然活的那么惨淡呢?
要弄清这个问题,我们需要重新定义一下,什么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会读书”。
在我们大多数人的印象里,所谓的会读书,不过是学习成绩好,每次考试都能考高分,而且发挥稳定,能顺利考上重点中学,然后考入重点大学。
然而这些求学路上一路高歌前进的学子其实并不是真正的“会读书”,他们其实不过是“会考试”,他们已经适应了学校那套评价系统,他们能把学校的老师教的东西弄懂背熟就行了,却很少有意识地将自己所学融入实践中,转化为生产力,改变自己的生活。而其实学以致用才是算得上是真正的“会读书”。如果没学会学以致用,即便考入大学,并不能让他们的人生从此进入成功轨道,而是依旧可能驶入各种弯道,不信,你看进入大学后学子们的真实生活。
1、考试派:越往后,学校越不会教给我们真正的智识。
小学时,老师也许会教给我们如何做人,如何写作,越往后其实老师越看中成绩,而大学基本上都是科研重于教学,很多老师都是照本宣科,并不会教给你真正用的上的智识。作为毕业于二三流院校的我就深知其实所谓的大学所教的专业知识,其实绝大部分都可以自己看书学会,尽管自己用功看书,将老师所教全部掌握,每年都拿奖学金,依然在毕业时没多大竞争力,因为要将自己所学的理论同实践有效结合,还需要自己花很长的时间探索。
2、娱乐派:大学是求学路上最好的乐园。
经过十多年苦读,终于在亲朋的祝福下顺利考入大学,但进入大学后才发现大学上课比高中还没意思,很多都是照本宣科,而大学考试非常简单,只要考前稍微准备以下就可以及格了,大学空闲时间多的要命,高中苦战这么久,终于可以好好玩一下了。仔细看一下周围,大部分同学都是在恋爱、游戏、兼职上忙碌,认真看书的同学简直是凤毛麟角。于是,很多同学都加入游戏、兼职、恋爱的队伍中,读书完全被抛在脑后。浑浑噩噩虚度了四年,终于大学毕业,混了张毕业证,要找工作了,才明白大学里自己除了谈了四年恋爱,打了四年游戏,做了四年兼职,啥也没学会,水平甚至比不上一个高中毕业生。
3、实践派:学以致用才是硬道理。
大学里还有另一批数量较少的怪人,他们不像考试派那么认真,也不像娱乐派那么懒散,他们清楚地知道自己的目标,努力寻找达到目标的方法。对自己感兴趣的问题,主动学习相关课程,并从网上和图书馆搜集各种相关资源,并仔细研究,努力将所学知识用于改变生活。他们也做一些兼职,但兼职不仅仅是为了赚钱,而是从中加深对社会的认识并总结经验。他们很早就有意识地开始见习、实习,结交了不少相关领域的朋友。
从上面我们可以看出考试派和娱乐派都不是真正意义的“会读书”,他们都不过是以读书的样子,在大学呆了四年,有了一些理论知识和大学生活经验的积累,却并没有学会用知识改变自己的生活。只有实践派才是真正将读书融入生活,并学会用所学知识改变生活。
为什么读了这么多年书,却仍过不好这一生?这真的不是书的问题,而是你的问题,你的真的“会读书”吗?真的踏踏实实、用心地将你所学融入自己的生活实践中了吗?还是仅仅只是以读书人的样子读了这么多年假书?
真正的“会读书”不是仅仅复制你所学的知识来回答求学路上老师给你出的考卷,而是学会将你所学的知识运用于生活场景中,去回答好你人生的考卷。
人生路上,再也没有看得见老师给你出卷子,更多的是看不见的老师给你出很多你可能没见到过甚至想都没想到过的难题。只要你是个真的“会读书”的人,你的父母和曾经的老师也许见识早已在你之下,这时候,你可以依赖的也许就只有书籍这一个好友。只要你用心读好书,并努力用所学的知识解决你人生路上的一个个难题,你一定会过好你这一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