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春已尽,山河入梦轻。
江南春已尽,山河入梦轻。 —读格非《春尽江南》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江南,自晋室南迁以来,一直是富贵繁华之地、温柔旖旎之乡,不同于北方的大漠孤烟、戈壁飞沙,东南形胜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触动了多少文人墨客的审美情怀,“江南三部曲”是著名作家格非从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开始酝酿构思,沉潜求索,到2011年终于完成定稿的长篇巨著,他用具有穿透力的思考和叙事呈现了一个世纪以来中国社会内在精神的衍变轨迹。《春尽江南》是“江南三部曲”的收官之作,围绕谭端午和庞家玉这对渐入中年的夫妻及周边一群人近二十年的人生际遇和精神衍变展开叙述,广泛透视了个体人生在社会剧变中所面临的现实问题和精神困境。格非始终坚持“精英立场”,写作知识分子的精神裂变与诗性追求,他常常自省,反思知识分子的处境与精神世界。
格非对人精神世界的挖掘是十分深刻的,《春尽江南》的第三章是“人”的分类,每个人的价值判断和道德标准不尽相同,所以有“文明人”与“野蛮人”、“穷人”和“富人”、“老实人”和“随机应变的人”,“正常人”和“精神病人”等多种分类,文中的主人公家玉在讨论这一问题时认为自己“一分钟都未活过”,“我们都如风中的人偶,虽生之时,犹死之日。”
江南春已尽,山河入梦轻。 —读格非《春尽江南》家玉原名“秀蓉”,母亲去世,父亲与他人重组了家庭,因此,她“在耻辱中长大”,对父亲感情淡漠,厌恶自己的婆婆,她改名“庞家玉”,也“改变了整个时代”,从一个追求诗性精神的理想主义者到务实功利的物质主义者,她敏锐地察觉到时代的变化趋势,飞速地跟着时代进步的脚步,甚至“超速前进”,她像一个上满了发条的机器,一刻不停地运转着。白天,她忙于律师事务所的日常事务,忙于调查、取证和出庭;到了晚上,她把所有的精力都用来折腾自己的儿子。她逼儿子去背《尚书》和《礼记》,这些诘屈聱牙连高中生都很难掌握的知识被她提前灌输进儿子的脑袋,对儿子身上已经明显表露出的自闭症的兆头却视而不见。她自学奥数、华数和概率,然后再回来教他。她时常暴怒。摔碎的碗碟,已经赶上了顶碗杂技训练的日常消耗。她的人生信条是:一步都不能落下。
和拿着两千块钱工作在地方志办公室的小楼里一点点烂掉的丈夫相比,她可谓是事业有成的女强人,她凡事力求完美,邻居家的戴思齐考进前了重点中学的“龙班”,可以儿子的成绩,不要说龙班,连虎班和牛班都进不去,大概只能进入排在末位的鼠班了,家玉一怒之下,以“金钱及金钱以外的方式”向教育局局长行贿,作为一个女人,她为儿子的将来作出了巨大的牺牲,所以她看见儿子仍然在偷偷地玩他的PSP游戏机时,终于失去了控制。她像疯子一样冲进了儿子的房间,将他正要藏入抽屉的游戏机一把夺了过来,力量之大,甚至把儿子从椅子上拽了起来。她一把打开纱窗,直接将游戏机扔向了窗外。很多家长白天上班已是心力交瘁,人到中年,对自己的孩子都倾注了极大的希望,不仅家长,就连老师看见孩子屡教不改的行为时往往气愤至极,情绪失控,如狂暴喷发的火山,采取一些简单粗暴的处理方式,而这种方式往往会使孩子的内心产生恐惧,“儿子惊恐地望着她。嘴巴张着。眼神既委屈又愤怒。随后,他的嘴角开始了难看的歪斜,鼻子抽动,眼泪开始滚落。而他的两只手,仍然本能地护着PSP的机套。”美国教育心理学家罗斯坎贝尔说:"每个孩子都有一定的情感需要....这种需要决定着孩子行为中的许多东西(愉悦,满足,高兴)....自然情感贮存越是充实情绪就越高涨,行为也就越良好,他才能感觉到自己处于最佳状态。”一个每日生活在冷嘲热讽、高声呵斥中的孩子和一个处在和风细雨、春风化雨的环境中的孩子,日后看待人事的角度是不同的,鼓励与循循善诱带给孩子温暖与自信,而冷眼冷语使人缺乏自信甚至仇恨他人,产生报复心理,众所周知“罗森塔尔效应”,它留给我们这样的启示:赞美、信任和期待具有一种能量,它能改变人的行为,当一个人获得另一个人的信任、赞美时,他便感觉获得了社会支持,从而增强了自我价值,变得自信、自尊,获得一种积极向上的动力,并尽力达到对方的期待,以避免对方失望,从而维持这种社会支持的连续性。为什么有些孩子能够一如既往地奋发努力,有些孩子自暴自弃,破罐子破摔了。
前苏联教育学家索络维契克指出:“童年时代受人喜欢的孩子,从小就觉得是善良聪明的,因此才受人喜爱,于是他也就尽力使自己的行为成名副其实而造就自己,成为有自信心的人,那些不得宠的孩子呢?人们总是训斥他们:你是个笨蛋.窝囊废,懒鬼....于是他们也就真的养成了这恶劣的品质。”
江南春已尽,山河入梦轻。 —读格非《春尽江南》“你就是一个烂人!地地道道的烂人!你他妈的是一个蜡烛,不点不亮!点了也他妈的不亮!你们班主任鲍老师说得一点都没错,你就是班上最烂的那个苹果!你就是坏了一锅汤的那只老鼠!垃圾!对,就是垃圾!要么是游戏机,要么是呸呸卡,不是踢足球,就是玩鹦鹉,你等着,明天我要把你的佐助按在水盆里闷死,烧锅开水,去了毛,开膛破肚,拿它炸了吃!你信不信?你他妈玩鹦鹉,能玩到清华北大去吗?你这个不要脸的东西!垃圾!”这是书中母亲责骂孩子的话语,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现在很多家长费尽周折买了学区房,将家中修葺一新,还为孩子准备了专门的书房,力求为孩子创造出良好的学习环境,但忙前忙后却忽略了言传身教,我们老师也是如此,孩子的模仿能力很强,成人不经意间脱口而出的话语他们却暗暗牢记于心,我们必须严于律己,提高自身的素质,才能为人师表,树立良好的榜样。班上有位女同学很是凶悍,动辄就出口成脏,与家长沟通之后才知道孩子的这些话语都是从父母那里学来的,古人云,“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连老师都认为这个孩子是拖班级后退的人,是个烂苹果,那这个孩子的心里一定充满了阴影,因为那个老师姓鲍,同学们也都管班主任叫“暴君”。
家玉的儿子若若,坐在教室最后一排的一个角落里,端午以一个“诗人”的身份被班主任邀请去给孩子们讲儿童文学,为了让父亲看见自己,若若从座位上猛地直起身子,可他担心这一举动遭到老师的责骂,又迟疑地坐了下去。可见平日里老师的教育是多么简单粗暴而令孩子害怕,高声训斥或许一时奏效,可善意的提醒与榜样先进典型的树立却能够从根本上帮助孩子树立良好的习惯,诚然,班规的推行需要反复的训练。
儿子若若突然像箭一般地冲上了讲台,把他的父亲吓了一跳。原来是黑板没擦,若若的个子还太小,就算把脚踮起来,他的手也只能够到黑板的一半高度,他坚持要替父亲擦完黑板,够不到的地方,他就跳起来。端午的心头一热,差一点坠下老泪。即使是这样一个排名在后的孩子,他仍为自己的父亲感到骄傲,即使是那些问题学生,看到老师主动问好,看见别人饭盒打不开便会去主动帮忙,我们要善于观察每一个孩子的优点,肯定他们人性深处的善良天使,没有人一无是处,二十年后回来看你的,并非就是你现在最喜欢的孩子。
江南春已尽,山河入梦轻。 —读格非《春尽江南》班主任将自己出版的书一本小书送给了端午,端午赶紧夸张地道谢并佯装欣喜。书名挺吓人的《通向哈佛的阶梯》,他经过运河边的街角,顺手将它扔进了一个苍蝇乱飞的垃圾桶里。字里行间,蕴含着淡淡的讥讽,所谓的少年天才,天之骄子,多是应试教育的产物,复旦大学尚且对舍友投毒,注重了成绩,却忽视了德育。成功学就是一味毒药。很多孩子是赢在起点,输在终点,最后整个人格都是有缺陷的。
若若养了一只虎皮鹦鹉,这只鹦鹉陪伴了他七八年了,绿色的羽毛像铜锈,红色的冠顶像鸡血,可这只鹦鹉却成了家玉用以威胁儿子的筹码,这是这个孩子唯一的朋友了,孩子在日记里不止一次地写道:老屁妈今天又发狂了。她说,如果这学期期末考试进不了前五十名,她就要把你煮了吃了。这话她已经说过很多遍了,不会真的这么做。可是佐助,其实你并不安全!妈妈如果真的要对你下手,多半会把铁链子弄断,把你从窗口扔出去。万一哪一天,我放学回家,见不到你,她就装模作样地说,是你自己飞走的。这种危险在增加。佐助,亲爱的朋友!我晚上要做作业,没有太多的时间跟你玩。你一定要乖乖地听话。千万别乱叫。尤其是后半夜。朋友,请给我力量吧。万一我考不进前五十,我就自杀!”可佐助最终还是被家玉放走了,是源于班主任的命令。
江南春已尽,山河入梦轻。 —读格非《春尽江南》若若很伤心,仿佛大病了一场,一天放学后,他竟然失踪了。
“若若一面吹口哨,一面往树上扔石子。可是,他根本扔不了那么远。
“佐助,回来!”
儿子跺着脚,哭喊声听上去哑哑的。端午爬到土山上,走到儿子身边,朝那灰灰的树梢上看了看。
哪里是什么鹦鹉?分明是被风刮上去的一只绿色的塑料袋。
看着伯先公园里那片空阔的人工湖面,端午悲哀地意识到,若若的童年,他一生中最有价值的珍贵时段,永远地结束了。”
我们的孩子生活中钢筋水泥之间,生活在耸立的高楼之间,他们睁开双眼,看到的不是花香鸟语,林舍溪泉,而是穿梭不息的车流人潮,他们的生活单调而乏味,学校、家、节假日不是外出踏青而是去上各种名目繁多的辅导班,以激发所谓兴趣,开发智力,却忘记了让孩子亲近自然,接触各种户外活动,却忘记了让孩子学会阅读,学会动手,学会生活。
江南春已尽,山河入梦轻。 —读格非《春尽江南》文中的家玉呢,她买房买车,却不断突破着自己的道德底线,婚后频频出轨,沉溺于无法自拔的性爱,“她以成功者自居,似乎是这个竞争激烈的时代中的领跑者,她一次又一次地突破自己的道德底线,以适应这个社会的“丛林法则”。但正是这样一个在现实社会中如鱼得水的“女强人”最后在得知自己得了绝症后选择了上吊自杀。社会精英终究还是被社会所抛弃、淘汰,道德出卖换来了舒适的生活,欲望的放纵满足了身体的享乐,健康透支却夺取了生命,这不仅是她个人的悲哀,也是时代的悲哀。
格非用家玉的死来使她重新回到“秀蓉”的本色,找回自我的本真,让现代人的道德良知在最为重大的生死面前被重新唤醒,西藏不仅是她一直追求的精神圣地,也是她个人的自我救赎,她在罹患绝症之后,对儿子不再动辄斥骂,而是多了一份鼓励与宽容,常常陪伴着儿子,带着他远足,游乐,渐渐地若若的成绩有了很大的进步,虽然他知道自己的母亲已不在人世,但是他努力使自己变得更好,不辜负她的期望。
《春尽江南》,书写了格非的家乡记忆与时代忧思,尽管他看到的,是生态环境的破坏、商业大潮的冲击、道德沦丧的黑暗,饱含“江南春已尽,山河入梦轻”的深深忧虑,但他也在渴望并憧憬着诗性的复归,人性的复苏,格非的创作不仅具有古典人文之美,而且包含了一位知识分子对人性深处的思索,对现行教育方法的反思与期待,对当下现状的揭示与人性自身的反省,他的作品深刻而有厚度,有如小径交叉的花园,一花一世界,一叶一人生。
江南春已尽,山河入梦轻。 —读格非《春尽江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