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理日记8: 如何处理舍弃的物品—捐赠的意义
清理到了这一步,真的很难:衣服无论质地、款式、做工都很好,且花费了不菲的价钱和心血,就这样白白地送出去,一是舍不得,二是心有不甘,总想使其物有所值。
正好有二手店花钱收购这样的衣服,我带着试一试的心态和好奇,就跑到了这家店里。可惜,到了店里才发现原来收购的柜台撤销了,全都改成捐赠了!
我带着好奇,想看看若是我的衣物在这里出售,会卖多少钱,于是循着与我的衣物类别相同的货架看过去、比较着:一个不如我新的包卖$20, 一条和我面料相同的夹克$15......
这样逛着的时候,我不知不觉地就成为了这里的一员,和那些来这里买东西的顾客没啥不同。就是这瞬间的身份转化,让我猛然意识到我若是把带来的衣物和包全部捐出去,我若是不花钱就不可能再从这里拿回来了!那我为什么要白送他们让他们赚钱呢?我变得一无所有了,他们也不会白送我一件,还要我花钱再买呀!就是这样的一个念头,一下子就打消了我将衣服捐赠出来的念头。
多么奇怪呀!在家清理后的衣服,叠好装进密封的袋子里,放进捐赠箱里,毫不迟疑和心疼,为什么到了这里后,即便明知道是自己不需要的都舍不得、不愿捐出来了呢?
自己在家清理衣物的时候,考虑得只是是否需要、留下的是否令我怦然心动,而不会考虑其购买时的花费和现在的价格。但到了商店里,明码标价、一手交钱一手交货,把金钱和物品的价值界定得如此清晰,丝毫不会考虑穿衣服的主人、花钱购买的人,在商场里只有金钱和物,没有人这个主体。所以,没有钱,就买不到物。买不到所需要物品的人,就感觉到自己的贫穷、人不如金钱重要,没有钱的人就没有价值......反过来,人一旦有钱就一定会购物、而且还要花大钱购买奢侈品、数量多的物品,不是为了需要,而是通过金钱证明自己的价值—殊不知这种用金钱衡量的价值就是已将人物品化了,成了一件可以买卖、有使用价值的商品了!
也许只有站在这里—哪怕都是主人们捐出来的不需要、不用的旧衣物的二手店里,作为一个人,站在标了价格的物品前,还是那么卑微、渺小、廉价、窘困……在这样的情境下,如何让人舍掉物呢?抬眼看到店里醒目的广告牌:为需要的人遮风挡雨!既然如此, 为何不给捐赠人一个捐赠证明、在他们需要时,为他们提供免费的衣物呢?
断、舍、离,当我们真的一无所有的时候,真的能够生活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