室内设计

工业设计大神凭什么年薪百万?(叁:以终为始 )

2020-09-28  本文已影响0人  非著名程序员i

上一部分我们站在一个宏观的层面,从整个设计市场职位供给的基本逻辑出发,在设计财富的生态地图中定位了财大气粗的公司类型。下一步,我们就讨论一下设计师如何提高自己在地图中的定位向大神靠拢。

有些朋友看完之前的文章后特别悲伤,向我求助,因为他发现自己身处的公司没有在最好的生态位,甚至有人发现自己所在的公司在“又没销量,又便宜”的区间,感觉自己没机会了。我现在看来大可不必那么悲观,其实这种无望的感觉一方面来源于你感受到了自身和目标之间的鸿沟,另一方面看,更多的是你不知道该做什么来改变现状。下面我就针对这两点简单谈一下:

1,你的目标足够清晰吗?

达成目标的最快方法就是:以终为始。通俗点说,找到目标,然后才找方法,进而行动才是最有效的。但相对应的如果目标找错了,损失也是惨重的。

大家都梦想成为设计大神,我曾经上学的时候也无数次意淫过未来。梦想过自己的设计打上大牌Logo被人夸奖,梦想过自己站在世界的设计领奖台上的荣耀,梦想过年少有为有车有房有美女登上人生巅峰。梦想固然美丽其重要,是你奋斗的终极目标,可以源源不断的给人创造动力,但梦想并无法直接让大学生的变成大神,更不能指导你下一步该怎么办。而我说的目标,是达成梦想的一步步阶梯。

没有章法,无头苍蝇式的奋斗最终会让你的梦想实现变成极小概率事件。要想改变现状,我们必须把遥远的梦想这个终极目标分解,分解成具体且可执行的明确阶段性目标。那么一系列具体的问题来了:你心中理想的状态是什么职位?在哪家公司?收入多少?你需要需要完成什么样的跳跃才能接近理想状态?跳跃几次?你未来一次跳跃要去哪里?

我建议各位花时间把自己的情形带想一下这些问题。人的事业发展离不开实力和运气。如果你对上面的这些问题的答案越模糊,那么你的事业中运气的成分就越多,梦想实现概率就越小。相反,如果你的的回答很清晰,你事业发展中实力的因素就有可能更有效地发挥作用,你距离梦想也就越近。

2,职业路线可规划,也需要规划。

前一篇文章介绍过,设计职场中,公司生态位决定了公司对设计的投入力度,以及给不同生态位对应的公司做了简单的画像:屌丝公司,小康公司,土豪公司。这些不同类型的公司虽然给人感官上差别很大,低生态位的设计师往往对高位的公司望而却步,求职无门,就像我当年在设计公司的时候完全不能像想到可以跳槽去诺基亚。但是随着多年工作观察发现,不同生态位的公司之间虽有门槛,但实际上是有内在关联和晋升阶梯的,找到规律后,是可以规划的。

作为中国ID实际上还是幸运的,因为我们有中国制造业的规模红利,老祖宗说“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跳槽晋升是咱们职业发展的天然优势。相比于新加坡,制造业已经外迁很多年,全岛只留下少数几个竞争力强的制造业企业,基本两个手就数的过来,而全岛ID设计师加起来可能还没中国一家大公司多,跳槽的选择少的可怜。所以在这里的职业发展路线主要靠内部晋升,而且很多时候一个萝卜一个坑,设计师想晋升,就算老板支持,也必须等前面的位置空出来,加上偶尔有外国优秀设计师空降过来填补空缺(笑:比如我),本地设计师的职业发展越发的艰难。这个现象其实不光在新加坡,很多欧洲工业国家也面临类似的情况,主要是因为制造业在这些国家已经洗牌结束,只有成熟的硬件公司才得以留存,而ID也随之变得固化。而我国的就业情况就显得丰富多了,其中最重要的优势有两个:

公司多,找个工作还是容易的。(问题是找好工作需要竞争)

公司分层丰富,屌丝公司到土豪公司机会多多,设计师成长以后能力可以通过跳槽快速兑现,不必非在一家公司里面等前辈空出位置。

所以说,在中国ID圈子里,还是有丰富的选择和发展路径摆在面前的。而也正是因为选择太多,反而不知道怎么选,甚至走错一步导致步步错,所以有必要做好规划才走下一步。当然,如果你事业线特别粗,总是有鸿运当头,关键时刻总贵人提携,就不用听我瞎BB了。

3,天花板

如上面所说,中国市场大机会多。在我仅有的几次找工作的过程中,都面临多个选项做权衡选择的情况,就算是有经验的设计师也难免会有选择恐惧症,毕竟选择错了很可能要搭进去未来几年的奋斗,失败成本颇高。所以要想在不同生态公司之间做出合适的选择,就要先了解不同生态位公司对设计师的职业发展的影响。是不是公司不给力就一定没发展?是不是抱了土豪公司大腿就能平步青云?公司给不给力跟设计师的职业发展有什么关系?

我曾经跟跟许多设计师的探讨以上问题,多数人认为公司的生态位对设计师发展最主要的影响就是天花板的高度差别。什么是天花板呢?

有很多人把职业发展简单的理解为“去好公司-做好职位-赚大钱”的循环,这是游戏里的上帝视角,逻辑上这是没有问题的。但实际上职业发展是公司和设计师个人交互才能完成的过程,你能一次次进入公司的上升循环有个前提,就是你也要匹配相应的能力等级。所以,职业发展的底层逻辑是设计师的能力在不停的提升,以促成这一次又一次的循环。而在这个逻辑下有个问题,设计师提升了,公司没有相应的职位怎么办?这种情况,我们称设计师在公司遇到了发展的天花板。而这个天花板有三个不同维度:

职位:很好理解,屌丝司一共几个设计师升职两三次就到头了,要么跳槽,要么转行;土豪公司设计团队大,分工不同,策略,前端,后端,不同品类等等需要大量设计师和设计管理人才,设计师就有很多级别,上面还有经理,总监,VP,CDO什么的,够你打拼很多年。

薪水:屌丝公司的话员工报酬是公司一笔可观开销,设计师跟公司是零和博弈,你拿的多,公司拿的就少,所以公司就玩命压。土豪公司,设计对公司来说更多像是投资,投资的合理,收益可能成比例放大,所以有能力支付设计团队相对满意的报酬,而且对新人来说有丰富的增长空间。

能力:也跟职位对应,生态位越高的公司整个团队能力越多样化,越前瞻,能供设计师学习提高的空间就越高。这个话题很大,之后我会专门展开。

尽管每家公司天花板会在一定程度上限制在此就职的设计师的发展。但如果看整个行业,天花板的高度还是很高的(即使是在国内),对于大多数设计师来说,发展空间是充分的。实际上,最终阻止大多数设计师继续上升的远不是企业们的天花板,而是同行之间的激烈竞争。

4,ID天梯

天花板的概念很好理解,不同规模的公司天花板高度有别也是常识。不过天花板都是在设计圈站稳脚跟的设计师们追求的目标,相对于还在奋斗爬坡的设计师来说,公司的“地板”则显得更有意义。地板在这里指的是ID最低级职位,之所以地板也重要,是因为我们每个人进入任何公司,无论这家公司天花板多么高,我们都是从地处往上爬,到达地板的最低要求才能进入一家公司,进而谈能不能做这家公司的CDO才有意义。

不同公司天花板不同,相对应的,地板也是不一样的,头部的土豪企业对人才对优先选择权,所以地板较高。选拔剩下的人才流向下一级公司,以此类推直到专业缺口被填满。所以,每家公司在ID生态中从地板到天花板就占据一段刻度,而该公司的设计师就在这一小段刻度上爬升,直到跳槽到其他公司的刻度上。

而要想规划自己的未来,了解不同公司之间“刻度”的相对关系尤为重要。否则,就有可能浪费大量精力在不对的公司争取永远得不到的东西,而错过整个职业提升的最佳时期。

如果我们将所以ID行业中不同公司的“刻度”串起来,就会形成ID行业的天梯,然后我们就可以清晰的规划自己未来的发展方向,时机和方式。为了方便大家理解,我根据经验绘制了一个宏观尺度的天梯图:

(强调一下,是根据工作经验利用业余时间良心绘制,仅仅比靠瞎猜靠谱一点点,如果希望数据精确,欢迎赞助专业调研统计公司数据)

ID职业天梯示意

如何读懂这张图呢?

行业结构:如所有行业一样,高职位高收入永远是少数人,所以天梯构架是金字塔型,靠近顶端的收入高,相对人数较少。

职位数量:土豪公司(Top Class Company)是少数叫得上名字的企业在行业顶层,每家公司都有很多设计职位,但因为公司少,提供的职位总体较少;小康公司(Middle Class Company)是众多提供中产ID职位的企业,总体人数高于前者;屌丝公司(Lower Class Company)则是众多设计公司和以设计职位为核心外围的公司,可以吸收大量新毕业人口,人数众多。色块面积体现了就业人口的数量(不明白公司分类细节请参考前一篇文章)

天花板:每种色块的顶端代表该类公司的天花板,公司商业规模扁平,设计需求通常是短平快,天花板较低。小康公司是行业内站稳脚跟且盈利稳定的企业,设计专业化能得到不错的发挥,相应的天花板有不小的提升。土豪公司是产业领头羊,设计部门每天想着怎么样变成世界第一或者保持世界第一,设计是公司的强大驱动力之一,天花板几乎是整个ID行业的天花板。

地板:色块下限是公司的最低员工标准,三种类型公司都会收新毕业的学生作为初级设计力量培养(Junior Staff),但上层公司因为具有发展和收入的优势具有毕业生的优先选择权,而底层公司因为人力成本较低可以吸收大量的毕业生。好学校的优势一般就在这里体现,除了好学校能教授给你的知识和能力以外,名校学位,校友人脉,在没有工作经验的时候也是强有力的优势。

收入:图标最左侧暗金字体代表收入,基本上土豪公司初级的技术职位收入是接近社会平均工资水平(2019年为例,北京上海月收入大概1W),而行业最底层收入肯定是远低于社会平均工资的。高收入人口主要集中在蓝色和红色企业区域(一个$大概代表一个社均工资,图示肯定不准,但也不夸张,仅供参考)。

专业深度:最右侧的,初级,中级,资深,高管四个级别。有朋友肯能认为这个不合理,因为公司不分大小都有资深设计师,但显然一般小公司的资深设计师和Apple的资深设计师是不能同日而语的。所以我的这个分类是站在整个行业的角度进行划分的,你可以把这个分类简单理解为把设计师像高考一样按照收入考核排行,强行分出高低。虽然粗暴,但在市场经济的今天,一个人的收入在某种层面也代表了他能产生的价值(不然,收入高却不能产出效益,公司不开除你才怪)。另外一方面,从公司商业规模来说,顶层公司通常每年发布新产品数以百计,款款都是行业里面拿得出的成功设计,设计的管理资源要能支撑覆盖所有产品,多些也合高级职位也合理。

其他:这是专业天梯,主要讨论ID专业职位的就业,顶端在去年(2019年)是Apple的J.Ive。各种设计公司的老板们可能超脱于这个天梯之外,拿来对比未必合适。

以这个天梯作为框架,ID可以更直观的观察自己所在位置。虽然我把所有公司高度概括为3个种类,但依照此模型,理论上是可以把所有有ID的公司放在一起排列出真正的天梯的,只不过我没有能力也没有精力去做这些事,我所做的是为了方便说明之后的观点。但作为读者的你,可以把你知道的几家公司套用这个模型看一下,也许会有新的收获。

4,好目标在跳一下就可以摸到幸福的高度

宏观来看,行业天花板不算低,但头部职位就那么几十人,在ID就业人口中是极小比例,对于刚入行一脸蒙圈的朋友们来说,想出人头地成为ID圈子里的头部设计师是小概率事件。就像你妈在你小学一年级的时候就已经要你去清华是一个意思。

所以,目标放在行业肩部胸部更为切实可行,如果能在小康的设计公司做到团队的负责人,或者在巨头能做设计专家,年薪大概可以到三倍于一线城市平均公司到达40W+(2019年北京上海标准),我认为就已经可以很好的对自己的人生负责了,再努力一把60W+也不是不可能的。毕竟人人都想做CDO不现实,全世界也只有几个公司真正配得上CDO而已(小公司就一个人也可以称自己为CDO,咱就不玩文字游戏了)。

那么,同样是年薪60W的话,你是希望去小康公司做老板号令团队,还是愿意去土豪公司做专家钻研顶尖设计,又或是其他什么位置?选择哪个,就要看你自己的兴趣和能力所在了,这也是你要花时间思考的问题。我的浅见是:兴趣所在未必是能力所在,把自己的能力安放在正确的职位,才是最利于自己发展的方式。我见过做管理做到心力憔悴主动选择做回设计师的大神,也见过年纪轻轻雄心勃勃登上设计管理者的大牛,大家用不同的形式找到了适合自己的成功方式,这些经验让我知道,成功远不止是做CDO这一个独木桥(虽然我不介意做CDO,笑)。

写到这里,我又想起之前在诺基亚时候有位前辈跟我说的话,一份工作你要不要继续做下去,你要问自己三个问题:1收入是不是让你满意,2工作你是否开心有成就感,3生活和工作的平衡是否让你满意。这三个问题也同样适用于帮助我们把“成功”的目标勾勒得更清晰一点。

在你40岁的时候?你希望自己在什么样的公司?做什么样的职位?拿什么样的收入?做着什么样的设计日常工作?创意?研发?量产?策略?项目管理?团队管理?商业管理?而同时也不要忘了考虑,在你40岁的时候,你是否希望每天回家是否有人关心你,你是否希望有人依赖你,你是否幸福?

5,下一步的最佳时机

很多时候我们有了目标,但发觉已经浪费了一些时间,甚至在起步上已经有点落后了,怎么办?

心急吃不了热豆腐,提升职业发展更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做到的,差距也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被拉开的。不同类型公司的天花板差别巨大,已经可以说是天壤之别了,但加入土豪公司并不能直接让你出任CDO登上人生巅峰。事实上就算你进了土豪公司,也不是直升老板,也还是要从较为初阶的设计师做起,毕竟CDO也是从大学毕业一点点走到那个位置的,所以其实对于大多数入行不久的设计师朋友们来说,大家的起点公司虽有好坏之分,但差距反而没有想象的那么大。举个例子,就像Dell的初级设计师(2-3年经验),设计综合实力并不比国内设计公司的设计师要厉害(真实的故事,排除英语因素)。所以在工作初期(大概5年内吧),是一个设计师提升所属生态位的最佳窗口期,因为大家在工作初期能力还没有能拉开巨大差距,通过快速学习和努力还是有很大机会改善自身发展方向的,具体来说这个窗口期就是的能力还没有被更高平台竞争对手甩开的这段时间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随着设计师经验的成长,屌丝公司的设计师们开始逐渐接近天花板,能力提升变得迟缓。这时土豪公司的设计师就会以肉眼可见的速度跟初阶设计师拉开差距。这导致很多设计师会在这个时期感觉无力,开始转行。所以,对于还希望做ID的设计师来说,关键要把握在差距拉开之前的窗口期尽提升能力,争取在天花板到达前移动到更好的平台

当然实际情况中,不只有屌丝公司和土豪公司,还有这大量中间状态的公司,从屌丝公司直接跳槽到土豪公司当然是最理想的情况,更多的情况是大家一点一点往上走,从屌丝公司,先跳槽到小康公司,这样可以有效的拉高自己职业的天花板,学到新的能力,为跳槽去更好的平台延长窗口期。比如我有个朋友毕业后进入设计公司,磨练了几年基本功,然后跳去知名代工厂有磨练了一段时间流程和工艺知识等等方面经验,其间也升职加薪,后来成功跳槽到Dell,跳过初级成为资深ID。

在此,我也建议你根据自己目前的情况,结合上面的天梯模型考虑一下自己跟目标之间还差多远?需要跳几次?你还有多少时间?

如果没有能赶在窗口期跳槽更好的平台,也并不是代表就没有机会了,而是你跳槽的阻力更高,阻力来源于两方面:一方面,你可能要克服自身压力,降低内心对职业的期望值,就像小设计公司的总监跟土豪公司需要的能力不完全兼容,曾经号令团队的你在新公司可能要重新学过其他基本技能。另一方面,从设计管理者的角度来说,两个水平相当的设计师相比,也会偏向较年轻的设计师,因为年轻的设计师更好培养和管理。

最后要强调的是,以上窗口期的概念只适用于跳槽,但不适用转行,因为转行很多时候意味着从零开始,也就没有这个所谓的窗口期。就像是从ID转行做会计,那肯定是越早越好,因为做ID的经验对做会计来说基本没有任何帮助。就算是转相接近的行业比如结构或者UX等等,也是越早越好。

6,积跬步以至千里

如果你5年后的事业目标有了,也对下一步该怎么走有想法了,那么咱们该谈谈当下如何行动了。

当下该做什么?当然是盯着目标努力提升自己的能力了,目标明确了,但能力才是敲门砖。但现在是个人人都努力的年代,你努力,总有人更努力,所以仅仅靠努力是不足以让人脱颖而出的。凡是在事业上有所成就的人必然是在正确的方向上面做了正确的努力。之前的内容主要描述了“正确的方向”,而什么是“正确的努力”呢?我所说的努力指的是大家通过有意识地学习提升自己技能付出的努力。而正确的努力,就是“在正确的时间,提升合适能力”。这句听起来像是废话,但做起来其实不容易,让我们一起做一个思想实验。

大家都知道大神厉害,有很多新手不具备的能力,假设把这些能力罗列出来有10层,而且明确知道掌握了这10层能力也能成为大神,又假设一种能力需要1年学习,10年学成必成大神。那么问题来了,你先学哪一个后学哪一个呢?在理想世界里,我们闭关10不吃不喝学成出来封神。但在现实世界中是我们要边生存边学习,如果一个人把第一层的基本功留到第十年学,基本上你之前可能因为前九年没有找到工作就饿死了。另外,现实世界的职业发展也是循序渐进的,CDO的能力也是从毕业生打拼积累而来,非要跳过基础磨练学习怎么做CDO也不太现实。所以,职业发展有其自身节奏的,想让自己快速的成长,你所培养的能力就要顺应这个节奏。如果你总是可以把眼下有限的时间用来提升未来一两步所需要的能力,让你每次的“下一步”都以最快的速度提升,你就能达成总体职业发展的加速。

那么,更深一层的问题出现了,ID的职业从初级到资深发展的节奏是什么样的?对应什么样的不同的能力?将在下一篇讨论,也是此系列的重点。

请点赞,转发,评论。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