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格感觉:21世纪写作指南》书评
一、内容简介
本书作者美国著名认知心理学家史蒂芬·平克写的一本有关写作的书籍。全书包括六大章节,大致分为道和术两大部分。
第一大部分讲述有关“道”的理论,例如什么是古典风格?什么是知情的魔咒?什么是组块思维的抽象优势和固着劣势?
第二大部分讲述有关“术”的理论,例如思维网,句法树,词语串,怎样将句子写的更连贯,该怎样更好的运用词法,语法和标点符号等。
二、我的感触
1. 古典风格是呈现。
观看世界是古典风格的主导隐喻。作者看到了读者没看到的东西,引导读者的视线,使读者自己发现它。写作的目的是呈现不偏不倚的事实。当语言与事实一致时,写作便成功了;成功的证据便是清楚和简洁。事实可被了解,但事实不等同于揭示它的语言;文章是观看世界的一扇窗。作者在写下文字之前已然洞察事实,他也无须借写作之机来理清思想。古典风格的作者不需要论证,只需要呈现事实。这是因为只要视线不被遮蔽,读者便能在看到事实时认清它。作者与读者是平等的,作者对读者视线的引导过程,用的是对话形式。
2. 知情的魔咒限制人们走出自我意识。
什么是知情的魔咒(the curse of knowledge)呢?就是一个人对某件事情知情,而别人不知情,但是这个知情的人想当然地认为别人知道的跟自己一样多,从而没有利用这些知识和信息来获得利益。
可是,我们会在学术圈看到另一个现象:利用这些隔行如隔山的信息来申请基金项目,来进行圈钱,最终的本质就是骗钱。不得不说,这些人是懂得投机的,他们通过语言的包装堂而皇之地攫取利益。进一步我们思考,是不是拥有相关的知识就能获取更多的资源,此时的知识并没有创造出比起自身大的价值,反而成了一个占有资源的代名词。
对于普通人,知情的魔咒是客观存在的,也是阴险的,因为它不但掩盖了我们思考的内容,还掩盖了思考的形式。当对一件事物很了解时,我们意识不到自己对它的思考有多么抽象。而我们也忘记了,那些过着他们自己生活的人,并没有经历过我们那种抽象化的特殊历程。但怎么找到一个边界,则是一个问题。如果解释不足,陷入这个魔咒之中,如果解释过度,则又变成了意识过剩,抓不到重点,表现在语言上就是絮叨个不停。
3. 组块的优势是抽象思维,缺陷是功能固着。
组块不仅是提高记忆的小窍门,还是人类获得更高智慧的命脉。在读书和学习中,我们掌握了海量的抽象语义,其中每一个都变成了一个心理单元,我们可以马上将其回想起来,并通过念出其名字的方法与别人交流。一个装满组块的成人大脑是一台强大的理性思考引擎,但这也是有代价的,那便是无法跟其他没有掌握这些组块的人成功沟通。
为什么作者会发明这么多令人迷惑的术语?我相信答案在另一件事中,那便是:专业知识可能让我们的思想变得更独特,从而也更难与人分享。当我们熟悉了某一事物时,我们会对它的用途想得更多,却很少想它的外观和成分。这种转换在认知心理学课上被叫作“功能固着”。在一项经典实验中,老师给每位学生发一根蜡烛、一包火柴和一盒图钉。实验任务是把蜡烛固定在墙上,而且蜡油不能滴到地上。正确的方法是把盒子里的图钉倒出来,把盒子固定在墙上,然后把蜡烛放在盒子上。
然而大多数人没有发现这个办法,因为他们认为盒子只是用来装图钉的,不是一个独立物品,即使它有着平整的表面和垂直的侧面这样的便利特性。这种盲点就叫“功能固着”,因为人们对某个物品的功能形成了固定看法,而忘记了它的自然构成。就像小孩忽视生日礼物本身而玩起礼物的包装纸,我们已经失去了将物品看作物品本身的理解力,而是只把它们当成达到目标的手段。
要想跳出组块的缺陷,我们不妨应用现象学的态度来重新将自我先入的知识,观念,标签暂时忘掉,树就是树,人就是人,没有道德上的好坏,没有社会地位上的高低。通过没有世俗上的干扰来进行看待,此时,我们就能听见了,也能全神贯注地倾听了,这也是精神分析治疗开宗明义的第一条。
4. 真正的写作过程是先用文字呈现思想轮廓,然后修改其结构和形式。
写作过程中有太多事情需要妥善处理,让大多数初涉写作的凡人应接不暇。把一个有趣又真实的想法明确阐述出来,已经够难了。只有先把想法的轮廓呈现在页面上,作者才能腾出认知资源做进一步改进,让文字更合乎语法、更优雅,最重要的是,对读者来说更易理解。作者头脑中想法的呈现形式,很少与读者容易理解的形式相同。本书和其他写作书中的建议,更多是教你如何修改,而非如何写作。
三、本书特色
序言写的很不错。
例子很多,很细致。
四、我的看法
类似关于写作的书,还是看原版来的更享受。作者母语是英语,也是针对英语的问题来写作的,但是前面几章对于非英语母语者来说也通用,例如古典风格,知情的魔咒,组块和固化,连贯之弧。
不知道是不是翻译的问题,整本书读起来给人感觉很臃肿的感觉,但是看到目录又发现异常的清晰。我想,有时候太过详细未必是好事,只让人感觉很啰嗦,絮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