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音乐·歌剧音乐是你,另一个自我复活的地方音乐集

听张国勇先生讲李斯特《浮士德交响曲》

2016-09-19  本文已影响58人  吴玫
这张唱片封套设计得太赞了

“现在我们很浮躁,都希望今天播下的种子明天就结果。听音乐也是这样,希望马上就能听到故事。可是李斯特的《浮士德交响曲》里没有我们马上能听到的故事。”2011年5月7日晚上海音乐厅《纪念李斯特诞辰200周年》上海交响乐团音乐会,下半场的曲目是《浮士德交响曲》。乐队好整以暇,指挥张国勇先生也已经背对我们站好了,音乐厅里瞬间安静下来,我们等待中提琴和大提琴奏响浮士德阴郁、犹豫不决的主题,张国勇先生转过身来,说了上述的一段话。

张国勇先生

那,我们在《浮士德交响曲》里能听到什么?

“李斯特是一个乐思非常深刻的音乐家,他不是站在讲故事的角度而是站在人性的角度来写《浮士德交响曲》的,他要表达自文艺复兴以来知识分子想要摆脱宗教束缚的思想过程。”如果说李斯特写作《浮士德交响曲》的蓝本是歌德的诗剧《浮士德》,那么他想要表达的思想,就不是原创。我知道这对李斯特很大不敬。但了解了李斯特,都会同意我的一种推测吧?就是李斯特在35岁退出舞台演奏后人生从此进入无休止的痛苦中。神童李斯特把钢琴演奏技艺推向不可一世的高度,他原本可以躺在云端里享尽浮华人生,却偏偏要厌倦炫技演奏家的身份,偏偏要清醒地意识到像帕格尼尼那样会“不会善终”,偏偏要向往“高尚的品格和自由的精神”,并祈望自己能通过思考用音乐表达出来,可是,35岁后再刻苦自学、嗜书如命,对思想家这个名号李斯特只能望其项背,这种痛苦,远大于他晚年先后失去儿子和长女,所以他削发受职隐居“玫瑰圣母”修道院,还是因为绝望于自己的思想没有结果。《浮士德交响曲》想要表达知识分子摆脱宗教束缚的心路历程,偏偏,李斯特在思想无果儿女离世之际却要到宗教那里寻求慰藉——妥协无处不在,在《浮士德交响曲》里,妥协清清楚楚地在结尾合唱部唱了出来“人生欠缺遗憾,在此得到补偿。”

集各种传说于一身的李斯特

听张国勇先生讲李斯特《浮士德交响曲》,回归到音乐,他讲得真是好。从他的表述而言,也许不那么标准的普通话因为他的一气呵成,显得流利而动人。从表述的内容而言,听过他的讲解,接下来听他指挥上交完成65分钟的大体量的作品,不是冗长,而是丝丝入扣,只觉时间过得飞快。

我收的是这个版本,苏尔蒂担任指挥

第一乐章:浮士德。饱学的浮士德突然厌倦起了一成不变的书斋生活,想要走出书斋满足自己读书以外的欲望。对沉静的书斋的留恋和对火热的不可预知的生活的向往,交织在浮士德的心里,所以,第一乐章里犹豫和欲望不断冲突着,我们听弦乐和双簧管在反反复复地拉锯,其实,用我们在哲学课上听得烂熟的一句话来概述,就是浮士德“在螺旋式地上升”。

第二乐章:葛丽卿。是全曲最优美的段落。张国勇先生特别提请我们聆听中提琴独奏的那段葛丽卿主题,果然将葛丽卿的天生丽质以及冰雪聪明,剔透地演奏了出来。而思念浮士德的段落,虽不及莫扎特诸多作品的第二乐章那么温情脉脉,可是,跌宕中你能听到思念是绵延不断的。

第三乐章:梅菲斯托。这个臭名昭著的魔鬼,引诱了浮士德又将浮士德置于死地,是一个让艺术家着迷的有着复杂性格的反角。那部叫《梅菲斯特》的电影,直把每一个个体内心中隐秘的那些丑恶,不留情地剖了出来。李斯特有意思,给了梅菲斯托一个乐章,却不给他属于他自己的音乐,张国勇先生说“是浮士德乐章各主题的变型”,那是从音乐的角度。我认为李斯特之所以不给梅菲斯托自己的主题——浮士德内心深处也隐藏着丑与恶。哪怕美丽纯情的葛丽卿,内心深处也有丑与恶。没有梅菲斯托,梅菲斯托是浮士德、葛丽卿以及所有人心底里的丑与恶的集合。

结尾:如僧人吟诵般静谧地唱着歌德《浮士德》的最后一段,男高音独唱重复着最后两句“永恒女性如常,我等向上、向上。”张国勇先生说得好,阴郁、犹豫、痛苦、欲望、滑稽、卑贱等等充斥在《浮士德交响曲》中的这些词汇,都不能改变李斯特在这部作品里的主题,就是向上不断向上。

从音乐厅出来,我们情绪非常激昂,有赖于《浮士德交响曲》积极向上的情绪,更有赖于一个事实:上海第一次演出《浮士德交响曲》,有合唱部分的《浮士德交响曲》,5月7日的上海音乐厅,是全国的第一次。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