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谈微信朋友圈

2019-04-28  本文已影响0人  星河曙天

前两天为了准备专四的口试,和partner聊了一个小时,核心内容是互联网和他人言论对我们的影响,其中提到了微信朋友圈。partner说她不喜欢在朋友圈分享自己的生活,觉得列表里有很多半生不熟的“好友”,她更愿意在微博上发表对某一事情的看法,拥有相似观点和兴趣爱好的陌生人会被吸引而来,反而能交到朋友。

我的做法与她不同,我很少使用微博,偶尔浏览下喜欢的明星的动态,不评论不转发,佛得像个隐形人。相比之下,我使用微信的频率很高,一天要点开微信十几次甚至更多。朋友圈已经成为我了解朋友生活,获得某些信息以及宣传、传播某些信息的重要渠道。我的绝大部分朋友圈是全体好友可见的,不过随着列表的扩大,一些我不能确认身份信息的人的加入使我多了很多顾虑,包括朋友圈几天可见,是否屏蔽某些人等等。

大约1年前,有个好友问我,你朋友圈怎么也设置了仅3天可见。那个时候我朋友圈里刚涌入一大批我不熟悉也不信任的人,所以出于自我保护的心理调整了权限。后来我思来想去,随着与新好友的渐渐“熟悉”,还是调整为了6个月可见,毕竟真正的朋友被挡住了还是会伤心的。所以我又想,如果你是一个会在朋友圈分享真正自我的人,那么你的朋友圈的开放程度基本上也代表了你的好友列表的“纯洁”程度。

归根结底我想这是一种私人空间和公共信息之间的矛盾。好友列表里的很多人,出于工作或者种种原因添加他们,但并没有真的要和对方发展成朋友的打算,这种添加这是为了获取对方可能带来的信息,比如推送的转发,一些宣传等等。信息时代,收集、获取信息的能力,除了对科技的运用,人脉也是很重要的一部分,但是我们仍然对维持一个亲密的小圈子有某种渴望,那里面是你信任的、熟悉的、关注的朋友们,彼此之间不愿意错过对方的生活,而朋友圈同时兼具这两个功能,随着前者的扩展,后者不可避免受到损伤,自然让人感到困扰。

此外,朋友圈还可能是一个令人“不适”的地方。这里有各种证明“勤奋”、“上进”的打卡,有很多美丽的照片,精彩的故事,深刻的见解和分享,放眼望去每个人的生活都充实而精彩,显得自己懒惰、无能且懦弱。或许你是真心实意为朋友感到高兴,这与你略感黯然神伤并不矛盾。久而久之,在朋友圈“说真话”似乎变得越来越困难,编辑的过程往往是修饰的过程,发送的瞬间多少有着求关注的心理,朋友圈变得精彩纷呈,又千篇一律。

当然不是每个人的朋友圈都这样。交友的重心也不是朋友圈的点赞和评论。

真正维持友谊的还是线下面对面的交流,是一对一的私聊,是直接找上门。就像白岩松曾经说的,真正重要的消息,你不去找它,它也自会来到你的面前。每个人的时间和精力都有限,保护好自己最后的私人空间不受公共信息的污染并不容易。

索尔仁尼琴说:“过度的信息对一个过着充实生活的人来说,是一种不必要的负担。”我们放不下微信、微博,因为这已经成了和周围人交流的必不可少的工具,尤其对年轻人来说,所以最初你可能是被迫选择了使用这些工具,某种程度上来说,这也是一种无可奈何了。

但是此类“无可奈何”每个时代都有,还看当代人如何面对,如何夺取对自身意志的控制权,是个亘古的问题。

大话说完了,现在让我来真实一把——这几天被各种事情打击,忍不住又陷入深深的自我怀疑之中,然后由于自己过于容易自我怀疑而自我厌弃。如果要分析这种心态,心理学上又可以说很多,就先打住吧。说是说,做是做,一觉醒来又是新的一天。

【沙发】

我胡言乱语的能力正逐步提升……随便掰扯就破千。

感谢阅读。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