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悯农》说起
2020-11-13 本文已影响0人
骆越野人
有一首古诗题曰《悯农》,是唐代一个叫李绅的同学写的。原诗是这样的:
春种一粒粟,
秋收万颗籽。
四海无闲田,
农夫犹饿死。
一般的老师在教我们读这首诗时,都会告诉我们,说这首诗志在揭露社会不公,表达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以及对剥削阶级的控诉。
实际的情况果真是这样的吗?我认为不是的。谁要是不信,可以查一查历史,了解一下这个李绅同学的生平,看看他的所作所为。你会发现,李绅同学不单对劳动人民没有丝毫的同情,反而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剥削者。
与《悯农》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古诗还有许多,比如宋朝的张俞同学写的《蚕妇》(昨日入城市,归来泪满巾。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等等。这些诗的作者,他们事实都不是从事生产工作的劳动者,相反,他们都是十指不沾土的剥削者。试想,一个剥削者他会控诉和反抗他自己吗?
许多人相信“读书改变命运”是一条千古不变的真理,但是,如果命运真可以改变,那么通过读书可以改变什么样的命运?稍有逻辑思维的人都知道:不读书就没有知识,没有知识就只能做农民、做工厂流水线上的工人。所以说,任何企图通过读书改变命运的人,不管他有多么冠冕堂皇的藉口,他的潜意识里都是想摆脱劳动者的身份,从而晋身社会上层(剥削阶级)。这些人,他们从骨子里就鄙视劳动人民,如果他们说他们同情劳动人民,你们信吗?
百千年来,王侯将相们犯了法,“削职为民”都是一种非常严厉的处罚,这意味着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