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新丨学习是一件你必须优先考虑清楚的事
今天这篇文章并没有聚焦一个主题,而是心血来潮,想做下梳理。
最近这三周,更新频率明显放缓,是因为我在集中精力学习Python,这是一门跟C语言和JAVA一样的编程语言,学习的原因是被李笑来《自学是门手艺》安利了,一整本书的内容就是在教人如何通过自学掌握Python。
三周过去了,现在的我意识到这个决定很是草率,因为终究还是陷入了“总想干点别的事情”的冲动之中。对于我个人来说,除了“写作”这件最重要的事情以外的任何事情,都应该算是“别的事情”。
说学习Python的决定很草率,并不是指学习本身有什么问题,因为只要学一点就会有一点的收获,每一步都算数。但是上述结论明显是在忽略了一个前提后才能成立,这个前提就是每个人的精力都很有限。
在精力无限的情况下,学习这个行为无比正确,开卷即有益;但是在精力有限的大前提下,我们则应该对每一分精力都进行严格的计量,首要考虑的就是精力的“投入产出比”。
投入产出比。
要有精力使用意识,重视投资回报。学习是一件必须考虑“投入产出比”的事情,投入的成本是精力,产出的是学习成果,这个成果主要体现在对于自己生活水平的改善量上。改变量越大,精力价值就越高,人生其实就是精力价值的总和。
投入产出比(精力价值) = 人生改善量 / 精力投入 。
——从分母来看,受一个人目前的脑力和固有经验等因素影响,决定了习得某项技能的精力投入量大体是一个固定值。比如学习开车,我需要二个月的集中练习;学习游泳,我需要一个月的集中学习;而精通Python,我可能需要一万小时等量的精力投入。
所以,当我如果下定决心学会开车、游泳、Python,就必须匹配出等量的精力投入量,这是跟我当前个人的学习能力挂钩的固定值,是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的,并不是我想少花几天就能学会学好的。
如果想真正掌握某项技能,同时还想尽可能少地投入精力,这种一开始便想投机取巧的思想和做法,会将学习变成一厢情愿、自欺欺人的游戏。
——从分子来看,很明显,对自己人生改善量最大的,就是学习那些能够解决自己当下所面临的问题、或者能够帮助自己走出当下困境的知识,比起那些不知道今后什么时候能用得着的知识,显性收益明显要高。
比如我注意力总是不集中,于是我专题阅读那些关于如何提升专注力的书,或者参加一些提升专注力的课程,就是在真正解决自己的困扰,这种有目的学习,从学习之初就确保了学到的知识能够学以致用,比如用来改善自己的专注能力。
学以致用,是改造生活的唯一途径,这种以解决自身问题为导向的学习方式,针对性更强,对生活的改善效果也更为清晰和明显,从而精力地“投入产出比”也更高,这就是让精力投资回报最大化的最优解。
再者,如果注意力不集中的现状对我已经造成了严重困扰,那么我就会产生“提升专注力”的迫切需求。求知的欲望越是强烈,学习的动机就越是强烈;学习的动力越足,则学习的效率就会越高,这样学习的产出比也会相应提高。
通常,越是富有的人,越是对精力斤斤计较,越是会有针对性地使用精力;而越穷的人越是不在乎自己的精力,毫无章法,总是心血来潮,漫无目的的分散精力。
我们都应该成为一个十分苛刻的精力投资者,对于每一份精力的管理,都务必追求产出最大化,因为精力万分有限,每天留给我们做“重要但不紧急”的事情的精力真的少的可怜,我现在最怕的就是生病和意外。
当精力花在某些方面,就意味着同时你放弃了另一些方面,又因为精力不可再生,不像金钱浪费掉了可以再赚,每一份用错地方的精力,浪费掉的都是一个人通向成功和幸福的可能性。
事实上,将精力放到那些“投入产出比”很低的事情上,跟“玩”没什么区别。有可能“玩”还会让自己开心点,或者让自己有所警惕,而学习那些学而无用的东西,除了麻痹自己,让自己误以为自己正在做什么有意义的事,反而会让自己持续的耽误正事。
只要你有“精力有限”这个意识,在你做每一次选择时,就会有所顾忌,不会无限度地跑偏。既然我之前已经笃定了“写作”为最重要的一件事,就应该围绕着这一个点,去构建与写作有关的周边技能和能力,而对于Python的学习,明显不在这个周边的范畴之内。
学习的价值。
学习的成果在于人生的改善量,而学习的价值体现于“提高效率”和“减少焦虑”。
——提高效率方面。学习价值的内在感受是技能从笨拙到熟练,外在体现是单位时间内完成的事情(工作量)越来越多。
别人用10分钟才能解决的问题,你1分钟就搞定了,这就相当于你多出9分钟的时间可以用来做其它事情;又甚至别人解决不了的问题,由于你之前进行过大量案例的学习积累,只有你能解决,这种情况下你的成效是1,而别人的是0。
虽然每个人一天都是24小时,但是高效率人士,明显在无形之中多出了很多“暗”时间,享受了更多的美好时光,而这种效率的提升,就是学习的价值所在。
我们再换一个角度看,
学习一项技能,应该综合考虑这项技能所能提升的效率总和。所谓效率总和,是“技能总使用量”与“投入的总精力成本”间的比值,而这个投入的总精力成本中,包含学习消耗的精力投入。
效率总和 = 技能总使用量 / (学习的精力投入 + 单位时间总量)
以英语学习为例,如果剔除了高考英语考试这个因素,我们耗费了至少三年的高中时光去学习英语,对于那些毕业后发现生活中几乎没有任何英语使用场景(使用量)的人来说,总使用量几乎为0,而分母中学习的精力投入为三年多的等量精力。
这种效率总和无限趋近于零的学习,恰恰是在降低人生的效率,也说明我们做了一次“稳赔不赚”的交易。
我们明明可以利用市面上各种翻译app,或者花钱购买英语专家的精力,来完成相应的任务,这种节省“学习本身精力投入”、整体提升效率总和的做法,才是更为合理的精力使用策略。
我们还需要清楚这样一个事实,
学习的本质是“大脑中两个或者多个原本并无关联的神经元之间,通过反复刺激而产生强关联的过程”。关联的产生是精力做功的结果,而足够“强”的关联,必须固化到不会消失的程度,强到能够抵抗住时间流逝所带来的遗忘。因为从长远来看,关联消失,即逐渐遗忘,等同于学习的成效归零。
铸造这种坚固的强关联,必须通过反复的学习和强化,会渡过一个从笨拙到精通的过程,期间要消耗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而具体消耗量因人而异、因具体学习内容的复杂程度而异,一般情况下,都会比我们心中“预想”的要多。
如果什么都没有学到精通,并固化到不忘的程度,那就会像狗熊掰棒子一样,所有那些拿在手里、没有吃进肚子里的棒子,就是那些没有产生强关联和内化的知识,虽然感觉掰得不少,费力不少,但最终留下产生实际价值的知识并不多。
回到英语学习的例子中,我们耗费了那么多精力,学习了一门自己根本用不着,或者需要用的时候也用不好,甚至拿不出手的手艺,那这个技能对自己来说,基本就没有什么存在的价值。这种学习,就是对精力的巨大浪费。
——减少焦虑方面,有效学习量跟焦虑程度之间,呈现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即学习能力越强或学习积累量越多的人,能使其产生焦虑的问题和困难就越少。
人生苦难重重,这是不争的事实。
人生就是一个不断面对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难以解决的问题越多,堆积的问题就越多,焦虑的程度就会越高;相反,能够解决的问题越多,人生就越是顺滑如丝,感觉生活问题都毫无挑战时,自然任何焦虑都不会产生。
生活在同一个世界中的人,会因为不同的学习和思考能力,过着困难程度完全不同的生活。事实上,一个人学得越多,心态就会越加平和与从容,因为对他来说,这个世界不确定、不可控的因素在相应地减少。
所谓的学习能力,不单体现在学得快、学得好,更体现在学得精、学得少。
我们这个时代噪音太多、诱惑太多,如果我们精力的使用方式像雷达一样是发散的,那任何有意思的事情都会引起我们的注意,我们会什么都想学,但这个世界上,没有人能把所有感兴趣的技能都学好学精,有些人甚至会因此出现越学越焦虑的情况。
之所以会越学越焦虑,部分原因就像上面学习英语一样,学习的精力投入量没能让技能达到“可用”的程度,这样就造成了精力资源的浪费。
学习就是从笨拙到精通的过渡,有些人还停留在笨拙期,但抗不住自己的笨拙感和别人的嘲笑打击,在还实现跨入精通的大门就彻底放弃了,而这种学而不得,学了不能用的学习结果,会一遍遍地使自信心和自尊心遭受打击。
其次,不想被人落下和害怕错过什么的想法本身,就是最大的焦虑源。什么都想学与现实中精力有限的冲突,即知识无涯而人生有涯的冲突,并不会随着人的意志而转移。如果不改变什么都该学的观念,不改变什么都去学点的做法,则会一直焦虑和痛苦下去。
学习的触角越宽,精力越是分散;学习的期待和现实的落差越大,人就越是会焦虑。一个人心理成熟的标志之一,就是明白这世界上90%以上的事情,和自己无关。宁可少而精,不要多而滥。
在持续学习Python的过程中,我见缝插针的写了两篇原创“阳明心学”和“精神内敛”,但是明显感受到了精力不足带来的紧迫感,这种紧迫感催生压力,而持续的压力催生了焦虑,紊乱的内心秩序让我感觉再也难以获得愉悦的内心体验。
在我学习的时候想着写作,写作的时候又惦记着学习。结果,写作和学习,都变成了痛苦的事。
现在想想,与其说学习Python是一种自我提升,不如说是一种逃避和自我麻痹,逃避去做真正重要和有意义,相对更为麻烦的事情,即写作。
对我来说,学点别的,成了偷懒的借口和手段。相信有些人和我一样,如果什么都不做、什么都不学,感觉心理过不去,但是做点和学点复杂的事又嫌麻烦,于是看些“读书分享类”、“观点养成类”的快餐式分享视频,便可以很好的进行自我欺骗和自我安慰。
据实说,我所获得的几乎所有有用的知识,都是从书本里费力学到的,而且费得力越多,思考的越多,知识链接的越牢固,收获越大,越能用来改善自己的选择、行为和生活。
学习力。
学习力,和体力一样,会随着不断锻炼而提升,用进废退是绝对的事实。那些平时不加运动的人,偶尔爬几层楼梯、提些重物就会气喘吁吁,这时瞬间会耗费更多的能量,让身体吃不消,很快到达失力状态。
同样,那些平时只处理低信息密度的无脑任务,比如刷抖音和微博,看各种段子和搞笑内容,在学习或应付“正事”所需要的高信息处理强度下,也会让大脑吃不消,当大脑处于“失力”状态下,也会丧失处理和学习复杂信息的能力。
整天沉醉于各种爽文、短视频,真的会让人立竿见影的变蠢;肆意挥霍精力,精力榨干后,会让人不由自主地拒绝深度思考。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提高和竞争加剧,世界上80%的人口将被边缘化,他们不必也无法参与产品的生产和服务,同时,80%的社会财富将掌握在20%的人手中。为了安抚那些在社会中“被遗弃”的人,美国战略家、前高官布热津斯基曾提出一个“奶嘴理论”。
就是让企业大批量制造“奶嘴”,让令人沉迷的消遣娱乐和充斥着感官刺激的产品,来填满人们的生活,转移其注意力、降低不满情绪。
当娱乐大量占用人们的时间,当人们彻底丧失思考的能力,这一社会麻醉剂将会带来“马太效应”,沉迷的人继续沉迷,清醒的人保持清醒,人与人的差距,甚至阶层间的差距也就此拉大。
学习力,就是让我们保持清醒的兴奋剂,我一直在强调写作,也是因为写作就是最强大的学习力(参见费曼学习法),而且写作也是检验今天“有没有成长”的重要参考。
文字是思想的凝结,我愿意分享出来的东西,必须是自己首先认可的思想干货,但如果今天没有学习、没有足够的成长、没有对一件事情进行深入的思考,就是会面临“不知道要分享什么”的窘境。
一篇文章的好坏,就是我近期有没有成长和进步的显性标尺,而点赞、分享和关注者数量的增加,也让进步这个抽象的概念变得可视化。
同时,我真的特别想通过文章分享观点和提供价值,既然要分享,就不得不抽出时间进行高质量的学习和思考,所以写作就是在倒逼自己进步。
2022年高考已经落下帷幕,对于学习力的提升,我一直认为能够接受顶端的高等教育资源,是塑造更高的学识水平和保证幸福生活的绝佳途径。虽然无法将“接受到的教育”与“学习和思考能力”简单的画上等号,但是事实是:接受越高等的教育机会,塑造出更高学识的概率更高。
有些人容易陷入幸存者偏差,认为学历低但成功的人也很多。其实,低学历的人也有成功者,但概率也低;有名牌大学学历的人也有失败者,但概率同样很低;以个别案例去论证普遍问题,很容易得出错误的结论。
学习能力和教育资源,是互相打造和影响的,学习能力是获得高等教育资源的敲门砖,而优质的教育资源,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和塑造了一个人强大的学习能力。统计全国近十年来的40位高考状元会发现,85%的高考状元来自于城市家庭。
寒门难出贵子,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教育资源的不均和倾斜所致,这是事实;各国精英和上流社会的家庭,都在努力地为后代创造优质的学习条件和学习环境,也是事实。
据《Town & Country》杂志的一份报告,为了让孩子上常春藤大学,富裕家庭为每个孩子的花费高达170万美元。一个好的教育机会比我们想象的更为重要。
挤破头进入高等学府,并不是单纯意义上的打造人脉和拥有高学历的证书而已,而是意味着更高的眼界和思维方式,更高的改进学习能力、丰盈大脑的概率,所谓强将手下无弱兵。
诚然,对于没有考上理想大学的学子,铆足劲还可以尝试去理想的大学读研究生;对于已经走出校园,或者可能再也没有接受高等学府教育机会的人来说,付出更多的努力自我提升便是不二之选。
三毛说过:“没有根基的人,将来走任何一条路,都比那些基础深厚的人来得辛苦和单薄。”如果没有高等学府学历的铠甲,请更不要再沉迷于短暂而虚无的奶嘴娱乐之中,不要再迷信近乎不劳而获的成功论。
做到学习学习再学习,努力努力再努力,坚持付诸行动,坚信水滴石穿,坚持到底。以上既是说给你听,更是自言自语说给自己听。纵有千百次想要放弃,也一定要再找出个理由让自己坚持下去。
如果感觉文章真诚且有用的话,敬请打开微信关注我的个人公众号:哲新ii ,获得更多往期内容。喜欢的话,也帮忙推荐给您的亲朋好友 ^——^。
作者丨哲新,微信公众号“哲新ii”(ID:zhexinii),改变的促成者,努力用文字改变他人和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