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让你采访自己公司老板,你会怎么问?
1
如果有一天,让你去采访你们公司高层,你会问哪些问题?
大学毕业后,我有了第一份工作。入职第一个月是培训,所有新同事都接到一个任务:每组采访集团的一个大领导,并邀请他来培训现场做经验分享。
作为吃瓜群众,接到这样的议题自然一脸懵逼。不过我作为组长,也不得不召集大家头(搜)脑(肠)风(刮)暴(肚),想一想怎么弄来领导资料,再列一个采访提纲,罗列想问的问题。
好在组内有同事是学新闻的,经过大家百度、微博、朋友圈、人肉搜索等多方捣鼓之后,终于有了一些二手资料,也整理了一下对应的问题,对于领导任职内的重要履历和重大事件重点搜索了一番,并做了重点提问。
这样的采访提纲,算是OK了吧? 从培训部门的要求来看,至少我们认为是合格的。(提纲整理好之后也通过人力部门发给了被采访的领导)
结果到了现场采访的那天,才觉得,完全没有get到领导的重点,是一件无比尴尬的事情。
比如,我们搜刮到领导大学的毕业作品(一篇散文诗),以为是其得意之作,安排同学现场朗读,结果领导不以为然:这是我听的最差的朗读,你们上哪找来的人朗诵?
比如,我们找来一张领导家庭的合照,并准备了一个温情的问题:您结婚这么多年,尽管工作忙碌,但和您太太的感情一直很好,请问您在工作和家庭生活中是如何做到平衡的呢?
结果这个问题也直接被领导喷死:你们又上哪找的图片?关键这个图片还这么丑。另外,这个好像跟我们今天的论题无关吧?(而实际这张图片来自领导两年前的微博)。
接下来的采访,小组组员好歹硬着头皮,把问题问完,也算交差完毕。不过采访效果确实非常差:话题没有质量,提问设计不老道,采访者尴尬,受访者黑脸。
如果你不会提问,采访谁,你都觉得遇上了王菲;如果你会提问,不管采访谁,你都可以是杨澜、鲁豫、欧普拉。
在那之后,我特意关注一下各类访谈节目,包括《杨澜访谈录》《鲁豫有约》等王牌节目,采访这些大牌(尤其领导、大佬、商业巨擘),其中也是有套路可遵循的。
2. 按照规定动作来采访:四步走
访谈往往时间有限,在短短四十分钟或一个小时之内,要获得有价值、有内容的信息,必须快、准、狠。 设置规定动作来采访,可以让整个过程思路清晰,也更容易被被采访人接受。比如按照时间顺序可以分为四步走,大概如下:
第一步,介绍嘉宾,暖场;
第二步,抛出最近热点问题,转移到当前问题(问尖锐矛盾、问实施策略、问方案选择)
第三步,转移话题,重点回忆过去(问细节、求经验、问难处)
最后一步,放眼未来,展望将来设想(问未来发展、问战略计划、问合作或竞争意图)
杨澜某次采访时任联想集团总裁杨元庆,就采取用了这样的方式:
首先介绍嘉宾部分,杨澜大胆提问,“你的形象跟很多大公司的CEO完全不一样,是刻意,还是生来如此?
接着热点问题部分,杨澜专业提问,联想在香港上市,如果一定要你选择的话,你的首要目标是营业额还是利润?
话锋一转,回忆过去了,杨澜快速提问:2001年的时候,你们经历了成立以后的第一次大规模裁员,这对你是一个很难调整的过程吗?
前面七七八八说的差不多了,也不能太耽误时间,最后一步吹水,杨澜抛出一个宏大话题,联想已经发展这么大了,你觉得未来最大竞争对手是谁?
以上只是罗列其中的时间轴线,对于记者、主持人来说绝对是小儿科,但是对于普通人,设置一个采访逻辑,不会忽略掉一些重要I时间点。
从烦人的现状引导老板回忆成功的过去,再展望一下美好的未来,这本身就是一个画饼充饥过程,深谙此道的老板们能不熟悉吗?这就是规定动作的好处,因为你按套路出牌,领导接话自然就是水到渠成,回答你的问题也自然是分分钟搞定。
3. 采访的本质是沟通,要让受访者说出真实意图
如果杨澜的采访永远只有套路,那么跟都市频道的街闻巷议没有区别。她的独到之处有很多,其中之一就是她非常擅长的小技巧:冷读和挖坑。
冷读是心理学的名词,通过动作或者语言的猜测,有可能直接命中对方心思,引起共鸣。
还是采访杨元庆,杨澜说,所以在当时,我想这激起了你的责任感;采访王石的时候,她一上来就是猜王石的穿着,你这身衣服挺酷的,是从哪个海军陆战队弄过来的吧。当王石谈到当过5年兵的时候,她立即补充:你对自己体力一直很有信心,是吗?
挖坑则是通过设置非A即B,或者有诱导性的一些提问,让对方来回答。通过回答这些两难中或多难问题,了解受访者真实意图。
比如,杨澜采访陈天桥,提问盛大不起诉韩国公司是没有掌握证据还是想掌握更多证据。这类挖坑的设问,并不都是惹人不快,问得好反而显得受访者的机智。
不过,如果我们真要采访公司老总,冷读的方式可以采用,比如猜测老总的爱好,习惯,喜欢的书籍,崇拜的企业家,都可以。但是挖坑得方式就不建议了,一旦挖不好,就像我们做那次失败的诗朗诵一样,把自己给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