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极必伤
当你极端敏锐,发现别人无法发现的问题,最终会被这些困扰控制。
慧极必伤不会出现在普通学校,普通人群的行列里。就像爱因斯坦,霍金等这样的大咖,会少有自己的朋友。
大咖已去世,活在现实的,是高校的学生们;毕业后,走在一线城市的大咖们。这样的人群,在大众中,处于很少很少的一部分。所以,现实生活的空间感很小,朋友也很少。
电影《我的影子在奔跑》、《心灵捕手》里的天才孩子,一个儿时被视为傻瓜,屡次被大人说,检查智商。哈佛的清洁工人,没什么学历却可以解答出超级难的题。
正如金字塔一样,这类人处于极少数聪明人的顶尖部分。所以,生活中,理解他们的、能跟他们沟通的孩子们也是少之又少。
作家余华的书中,童年尽是趣事。很多揠苗助长的天才教育是不被提倡的。孩子出生为弥补父母的智商缺陷,会是这个孩子一生的悲哀!
早在一个世纪以前,大约在1910年,一位名叫鲍里斯·西迪斯(Boris Sidis)的哈佛心理学教授也在不余遗力地宣扬自己培养孩子的方式方法。他的儿子——威廉·詹姆斯·西迪斯(William James Sidis),6岁自学解剖、8岁学会八种语言、11岁被哈佛大学录取。很多看到这的,会说“天才教育”!没错,高压的天才,比普通人提前十年的进入大学的他,后来被送入精神病院。
人的思维达到很高很高的高度,就会非常不接地气。
《少年班》的天才们,是早早被发掘出,并搬上荧幕的。孰不知,这类孩子身后有无数个被渴望的家庭。
请媒体少一些聚焦儿童,多一些民生的关注。童年,少些揠苗助长的教育,留意身边的花草、动物、美食等。
18岁的史学天才林嘉文、创业明星茅侃侃等都是智商超群,早早结束生命的。
家庭、学校教了我们非常多的知识,却从未教过如何热爱生活。未学会走、放学步车(不提倡);刚学会说话报口才班;刚抓笔赶紧学绘画等。焦虑不堪的父母们生怕孩子输在起跑线。
这种输在起跑线的句子,像广告语一般大肆赚钱。却孰不知是捣毁的孩子们的童年。学的过程为下一个阶段做准备,很多高中生没进入大学就开始学习大学的课程,本科学习研究生的课程。
一路走来,仿佛变成了算题的机器。大城市的优等毕业生尤其是。
总是学习为下一个阶段做准备,那活着为了什么做准备?央视主持人白岩松的书里写到,东京是年轻人自杀率最高的城市。而大城市我国也是如此。心情不美丽了,大可以走去田间看看,因为我们的根在土地。
圣经上说,男人是泥土捏的,女人是男人的肋骨。国人总讲,落叶要归根,也就是归于尘土。一个多跟土地接触的人,也会热爱自然,热爱生活。
大人总是把小孩想复杂,实际上,小孩子是世界上最纯粹的。大道至简,对待孩子也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