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镜录

宗镜直指(十八)

2020-06-15  本文已影响0人  RockZen

夫水喻真心者。以水有十义。同真性故。

一水体澄清。喻自性清净心。二得泥成浊。喻净心不染而染。三虽浊不失净性。喻净心染而不染。四若泥澄净现。喻真心惑尽性现。五遇冷成冰。而有硬用。喻如来藏与无明合。成本识用。六虽成硬用。而不失濡性。喻即事恒真。七暖融成濡。喻本识还净。八随风波动。不改静性。喻如来藏随无明风。波浪起灭而不变自不生灭性。九随地高下排引流注。而不动自性。喻真心随缘流注。而性常湛然。十随器方圆。而不失自性。喻真性普遍诸有为法。而不失自性。

又书云。上德若水。方圆任器。曲直随形故。

如小乘俱舍论。亦说诸有为法。有刹那尽。何以知有。后有尽故。既后有尽。知前有灭。

故论云。若此处生。即此处灭。无容从此转至馀方。若此生此灭。不至馀方。同不迁义。而有法体是生是灭。故非大乘。大乘之法。缘生无性。生即不生。灭即不灭。故迁即不迁。则其理悬隔。

又中论疏云。常无常门者。常即人天位定。故无往来。无常即六趣各尽一形。亦无往来。又常即凝然不动。无常念念变异。令谁往来。则常无常法。俱不相到。皆无往来。

肇论云。夫人之所谓动者。以昔物不至今。故曰动而非静。我之所谓静者。亦以昔物不至今。故曰静而非动。动而非静。以其不来。静而非动。以其不去。然则所造未尝异。所见未尝同。逆之所谓塞。顺之所谓通。苟得其道。复何滞哉。伤夫人情之惑久矣。目对真而莫觉。既知往物之不来。而谓今物而可往。往物既不来。今物何可往。何则。求向物于向。于向未尝无。责向物于今。于今未尝有。于今未尝有。以明物不来。于向未尝无。故知物不去。覆而求今。今亦不往。是谓昔物自在昔。不从今以至昔。今物自在今。不从昔以至今。

故仲尼曰。回也见新。交臂非故。如此则物不相往来明矣。既无往返之微朕。又何物而可动乎。

释曰。回也见新。交臂非故者。孔子谓颜回曰。吾与汝。终身交一臂已谢。岂待白首然后变乎。意明物物常自新。念念不相到。交臂之顷。尚不相待。已失前人。岂容至老而后变耶。又前念已故。后念恒新。终日相见。恒是新人。故云见新。如此新人。见之只如交臂之顷。早是后念新人。非前念时也。故云非故耳。若前念已古。后念已新。新不至古。古不待新。前后不相至。故不迁也。又虽两人初相见。只如举手交臂之顷。早已往矣。此取速疾也。

故云。昔物自在昔。今物自在今。如红颜自在童子之身。白首自处老年之体。所以云。人则谓少壮同体。百龄一质。徒知年往。不觉形随。是以梵志出家。白首而归。邻人见之曰。昔人尚存乎。梵志曰。吾犹昔人。非昔人也。邻人皆愕然非其言。所谓有力者负之而趋。昧者不觉。其斯之谓欤。吾犹昔人者。犹者。似也。吾虽此身似于昔人。然童颜自在于昔。今衰老之相。自在于今。则非昔人也。

故云。徒知年往。不觉形随。世人虽知岁月在于往古。岂觉当时之貌。亦随年在于昔时。则童子不至老年。老年不至童子。刹那不相知。念念不相待。岂得少壮同体。百龄一质耶。又年往形亦往。此是迁义。即此迁中有不迁也。往年在往时。往形在往日。是谓不迁。而人乃谓往日之人。迁至今日。是谓惑矣。又昔自在昔。何须迁至今。今自在今。何须迁至昔。

故论云。是以言往不必往。古今常存。以其不动。称去不必去。谓不从今至古。以其不来。经中言迁。未必即迁。以古在古。以今在今故也。所以言无常者。防人之常执。言常住者。防人之断执。言虽乖而理不异。语虽反而真不迁。不可随方便有无之言。迷一心不迁之性。

又解云。如梵志白首而归。邻人谓少壮同体。故云昔人尚存乎。所谓有力者。则三藏等事。无常冥运。力负夜趋。交臂恒新。念念舍故。而常见昧之。谓是固矣。邻人不觉。此之谓欤。又有力者。即无常之大力也。世间未有一法。不被无常吞。

故云。然则庄生之所以藏山。仲尼之所以临川。斯皆感往者之难留。岂曰排今而可往。庄子本意。说不住之法。念念恒新。物物各住。各住相因而不相到。即不迁也。于惑者。则为无常不住。新新生灭。而谓之迁。若智者。则了性空无知。念念无生。谓之不迁。

庄子有三藏。谓藏山于泽。藏舟于壑。藏天下于天下。谓之固者。不然也。然无常夜半负之而趋。昧者不觉也。三藏者。藏人于屋。藏物于器。此小藏也。藏舟于壑。藏山于泽。此大藏也。藏天下于天下。此无所藏。然大小虽异。藏皆得宜。犹念念迁流。新新移改。是知变化之道。无处可逃也。夫藏天下于天下者。岂藏之哉。盖无所藏也。

孔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逝者往也。浩浩迅流。未曾暂住。昼夜常然。亦叹世人之不觉。故云。斯皆感往者之难留。岂曰排今而可往。

此庄孔俱叹逝往难留。皆说无常去也。岂可推今日物到昔日乎。若今日不到昔。即今日自在今。昔日自在昔。则今昔显然。俱不迁也。故云。何者。人则求古于今。谓其不住。吾则求今于古。知其不去。今若至古。古应有今。古若至今。今应有古。今而无古。以知不来。古而无今。以知不去。若古不至今。今不至古。事各性住。有何物而可去来。

大涅槃经云。人命不停。过于山水。夫无常有二。一者败坏无常。二者念念无常。人只知坏灭无常。而不觉念念无常。

论云。若动而静。似去而留。经说无常速疾。犹似流动。据理虽则无常。前后不相往来。故如静也。虽则念念谢往。古今各性而住。当处自寂。故如留也。又。虽说古今各性而住。当处自寂。而宛然念念不住。前后相续也。则非常非断。非动非静。见物性之原也。

古德问云。各性而住。似如小乘。执诸法各有自性。又何异纳衣梵志言。一切众生其性各异。

答。为破去来。明无去来。所以据体言之。故云各性而住。非决定义。则以无性而为性。不同外道二乘。执有决定自性。从此向彼。若不执有定性去来。亦不说各性而住。

故论云。言往不必往。闲人之常想。称住不必住。释人之所住耳。

又刘湛注云。庄子藏山。仲尼临川者。庄子意明前山非后山。夫子意明前水非后水。半夜有力负之而趋者。即生住异灭四时。念念迁流不停也。是以若心外取法。妄梦所见。情谓去来。则念念轮回。心随境转。尚不觉无常粗相。焉能悟不迁之密旨乎。若能见法是心。随缘了性。无一法从外而入。无一法从内而生。无一法和合而有。无一法自然而成。如是。则尚不见一微毫住相。宁观万法去来。斯乃彻底明宗。透峰见性。心心常合道。念念不违宗。去住同时。古今一贯。

故法华经云。我观久远。犹若今日。维摩经云。法无去来。常不住故。

若了此无所住之真心。不变异之妙性。方究竟明不迁矣。

已上论中。所引内外之经典。借世相之古今。寄明不迁。同入真实。是以时因法立。法自本无。所依之法体犹空。能依之古今奚有。若假方隅而辩法。因指见月而无妨。或徇方便而迷真。执解违宗而反误。

故信心铭云。信心不二。不二信心。言语道断。非去来今。

宗镜录卷七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