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艾上班记》
两个多小时浏览了这个系列的五本,现在才知道,已经出到第八部了,以这个趋势看来,如果作者够刻苦,再出个三五部也不是问题。
事实上在我心里职场小说排名第一的至今还是《杜拉拉》系列,之所以会看《小艾》是原因有三:一,自己身处这个行业,一晃已经第八个年头了;二,对自己的职业怀疑,一直没走出迷茫期,甚至越发的没有方向感,纠结是否要改行;三,有个大胆的想法,以一位财务人员的个人经历为题材写本书,不过,现在内功不够,尚在修炼。
作者是这个行业的资深人士,因为第一部在2011年已经出版了,有些政策已经过时,但客观的说对大多数的财务从业者来说这套作品还算适用,怎么说呢,寓教于乐。据说在天涯上相当受追捧。
这套书的八部依次为:《1、真账实操教你学会计》、《2、奋斗如歌.备考日记.中级会计实务》、《3、习题选-中级会计实务》、《4、工厂会计实操.花开锦时》、《5、水仙花开.备考日记.中级财务管理》、《6、企业纳税真账实操》、《7、生命需要我们努力:做账高手训练营》、《8、备考日记.中级经济法》,浏览了前五部,这两天打算把剩下的也看一下,形成体系。
为什么说这套书适合大多数的财务人员。要从两类从业者说说。
第一类是专业选手。在传统大众观念里,财务人员都是“越老越吃香”的,所以,很多人大学选专业都会往这方面考虑(也有可能是被逼迫),特别是女性。既然选了这个专业,并且学了这么多年(重点大学应该还好些,普通大学的学生是不是真的学待考究),那毕业找工作就倾向于这个方向,因为不知道自己想做什么,又好像什么都不会,好歹是这个专业毕业的,闷头往前走吧。前一两年还算新鲜,毕竟理论和实务还是有差别的,况且入社会后除了面对书本,工作中有人的互动,好像有趣点。可这种有趣会随着日常工作的重复逐渐磨灭,有点经验后觉得好像不过如此,会计不过是记记账报个税再和各类人等打个交道,每月复制,没创新,挺无聊的。可真要是遇到个大项目,还是觉得力不从心,甚至自我怀疑。就是在这种机械和怀疑中迎来了职业的瓶颈。该怎么办?没有方向,那就考证吧。在企业的从业者会选择靠中级职称,事务所更倾向注会、税务师这样的执业证书。如果平日上班,全考下来正常也要个三五年,这时候经验更足一些还有证书敲门,好像身价应该能高一点,晋升或者跳槽被提上日程,但好像薪水还是达不到预期。有些人耐不住寂寞,一直在跳槽,因为报酬和投入在开始几年是不成正比的,那么可能就错过了这个年龄段应处的职业地位。但这两种人都会心生怀疑:我有经验啊,而且还有证书啊(最差也是经过培训考过几门的),为什么想要一份理想的工作还是那么难?想转行,但是比刚毕业的时候更难了,无论从社会还是自己内心。可是不转行吧,好像也不是很喜欢这个专业,况且,市面上做到CFO或者合伙人的能有几个呢?而且自己前期的职业轨迹也不是那么漂亮。还面临个现实问题,年龄,特别是女性,就更加焦虑了。到底应该怎么办?看看这套书,好像主人公也差不多这样。
第二类是空降兵。也就是开始从事别的行业,听大众说这个行业老了就值钱了,想着给自己养老保障,就考了个从业资格,踏上了会计这条道。所以为什么现在可以称为会计的一抓一大把,门槛太低,观念里觉得有个证就行了,结果就是“值钱”这事现阶段不太可能发生,看招聘网站上给的工资就知道了。至于老了后怎样,可能身价会涨,但要付出的。考证就是其一,经常会看到临考季图书馆好多上了年纪的叔叔阿姨(以阿姨居多)在拼命啃书本,这种场景挺震撼的。这套书备考的时候看看,或许会提供新的复习之道,过程能轻松些,毕竟大多数人考试还是停留在60分万岁的层面上的。也是,考试就是考试,学习也突击不来的。除了考证,政策连年变化,从业人员也必须马不停蹄的更新再更新。再者现在年轻有高端证书的越来越多,自己现有的那点经验真是捉襟见肘,不焦虑是不可能的。一入财务行,学海就无涯啊。
再有,纵观大多数基础财务人员,大多打扮中庸,眼神呆滞,还有腰肌劳损。哎,图个啥啊。
也是越重要的人越值钱,你不重要别人凭什么买单,不兑换成现金,拿什么自我装饰门面。可这份重要是长期累积的,知识、人脉,还少不了点运气。
有点写跑题,不像读书笔记了。
总的来说吧,在读的时候会给从业者点希望,还教了些有用的方法。不过更像是一套实务+考试的教材,二、三、五、八册就是以较轻松的方式陪伴中级备考路,其他几册更多的介绍实务,还是挺适合基础薄弱的人的,也是,这类小说归根结底还是要受众于大多数群体的。
怎么说呢,迷茫谁都会有,挺难受的,但不要光迷茫,还是要做点什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