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话之下山海经中国传统文化

山海经:你不知道的风神孟婆,出入必风雨相随,与洞庭帝女有关!

2020-04-19  本文已影响0人  李公子渊默

大家熟知的孟婆,总和那一碗忘掉前世姻缘的孟婆汤、踏上轮回之路的奈何桥有关,正所谓“黄泉路边彼岸花,奈何桥上孟婆汤,阎罗殿生回生草”。实际上,这个孟婆的原型,可能早就隐藏在了上古奇书《山海经》之中。

(一)孟婆的身份之谜

奈何桥边作孟婆汤的孟婆,出现时间是在汉代,与佛教在此时传入中国有关。说她自小研读儒家经典,长大后诵读佛经,并积极劝人向善、不杀生、多吃素,一直到八十一岁还是处子之身,时人奇之,因为她姓孟,所以大家都称她为“孟婆阿奶”。

但是,当时社会上出现了一些奇异之人,他们竟然能够通晓前世因果,所以妄认了前生的眷属,这样一来便扰乱和泄露了阴间世界的天机,于是天帝便命令孟婆阿奶为幽冥之神,在醧忘台边摆上摊子,开始制作孟婆汤,投胎转世者饮下此汤,便可以忘记前生之事,再次投胎。

这则故事比较晚,记载于清代的笔记小说《玉历宝钞》中,而且可以看到受到了极为浓郁的佛教轮回观念的影响,但实际上在佛教传入之前,中国可能就已经有了自己土生土长的孟婆了。

(二)山海经中的孟婆

在这个汉代佛教观念影响下的孟婆出现之前,实际上孟婆的形象和职能都与我们熟知的大不相同。但是,讲道理的话,在《山海经》中是没有关于孟婆的直接记载的,也就是说书中根本没有出现“孟婆”这两个字,那么这个故事是从谁那里开始风传的呢?他就是南北朝时期的“陆士秀”!

故事的起源是这样的,北齐李騊駼曾经问陆士秀曰:'江南有孟婆,何神也?’士秀曰:'《山海经》,帝之女游于江中,出入必以风雨自随,以帝女,故曰孟婆,犹郊祀志以地为泰媪 ’。”

《山海经·中山经》:“洞庭之山……帝之二女居之,是常游于江渊。澧沅之风,交潇湘之渊,是在九江之间,出入必以飘风暴雨”。

也就是说,将孟婆认定为山海经中的帝女,完全就是陆士秀的个人看法。如此一来,孟婆的身份也就变成了帝女,即尧帝的两个女儿娥皇和女英,她们俩在舜帝死后,共赴湘江,于是变成了湘江之神。

同时,因为帝之二女常于江渊游玩,所以初入之地经常会伴随着狂风暴雨,于是,孟婆便有了“风神”的称呼,因此,将孟婆作为风神来理解,可能出现在南北朝时期,而且主要是在江南地区使用。

比如,明代杨慎《词品》卷五《孟婆》说中:“江南七月间有大风,甚于舶。野人相传为孟婆发怒。”宋人也常采用这样的作法,比如宋徽宗词:“孟婆好做些方便,吹个船儿倒转”,还有蒋捷:“春雨如丝,绣出花枝红袅,怎禁他孟婆合早。”

(三)真实的孟婆推测

在多数民众的信仰之中,阎罗王加判官、牛头马面加小鬼,构成了最为简单、最为普泛、最为稳定的冥司系统。但孟婆的出现,就显得与整个系统格格不入。为什么呢?

首先,孟婆把手的是冥界的入口,是所有亡魂投胎转世的必经之路,重要性几乎等同于如今的出入境管理中心,而孟婆其实就是这个“洗脑处”的最高负责人,这可以说是一个肥差,毕竟有钱能使鬼推磨,万一有人(鬼)想保留前世记忆,又刚好家财万贯呢,指不定就得贿赂负责人,但这么重要的位置,却给了一个不再系统内的孟婆?

从冥界体系中看,孟婆的确是不在编状态,毕竟阎罗王负责审理、判官负责断案,牛头马面负责拘魂,鬼卒负责使唤,大家都各司其职。唯独孟婆十分逍遥,支了个摊子在奈何桥边,收着各种过路费,而且这笔收入可能还不划归道冥司的财务体系之中。

为什么孟婆这么特殊?可能还真的与其在《山海经》中的身份有关,毕竟她是帝女、又是能够呼风唤雨的风神,其身份地位可能连阎王爷都忌惮三分,于是便给了个闲差肥差,并且赋予她很大程度上的自主权。至于真相如何,就先这么开开脑洞,权且一乐,毕竟过去的事,咱也不知道,咱也不敢问啊。

深耕考古,亦流观山海图

文/李公子渊默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