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讲读书读书吧

青年应该向青年习近平学习什么?——读《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

2017-10-11  本文已影响1318人  未名师姐

文/未名师姐

青年应该向青年习近平学习什么?——读《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

习近平总书记是第一位出生和成长在新中国的中国共产党总书记。他有过曲折的少年时代,有过奋斗的青年时代。

他是“老三届”中年龄最小的知青;他插队的陕北是全国插队知青中条件最艰苦的地方之一;他是插队知青中在农村待的时间最长的极少数人之一。

在插队期间,他不怨天,不尤人,扎根基层,深入群众,彻底融入到百姓之中;他磨炼了心性,完成了精神升华,坚定了信仰;他敢想敢干,善于创新,切切实实地给群众谋福利;他孜孜不倦地读书学习和思考,如饥似渴地获取新鲜知识。

青年时代的习近平为当代青年立志成才提供了鲜活教材。作为当代青年,我们应该向青年习近平学习什么呢?

一、要学习青年习近平爱民为民的家国情怀

习近平始终践行着“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原则。“同人民一起奋斗,青春才能亮丽;同人民一起前进,青春才能昂扬;同人民一起梦想,青春才能无悔。”(2015年7月24日致全国青联十二届全委会和全国学联二十六大的贺信)“广大青年要以国家富强、人民幸福为己任,胸怀理想、志存高远,积极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并为之终生奋斗。”(2016年4月26日在知识分子、劳动模范、青年代表座谈会上的讲话)

七年多上山下乡的经历让习近平同基层群众结下了深厚的情谊。

习近平刚到生产队的时候,年龄小,又是被形势所迫下去的,劳动积极性不高,也没有注意团结问题,“老百姓对我印象不好”。后来经过姨姨、姨父教育,努力跟群众打成一片。“我的成长、进步应该说起始于陕北的七年。最大的收获有两点:一是让我懂得了什么叫实际,什么叫实事求是,什么叫群众。”习近平到梁家河以后,通过与老乡的接触,越来越多地了解到当时农村的落后和老乡生活的艰难,激发出为他们做实事的志愿。

基层离群众最近,最能磨炼人。“我生活在他们中间,劳作在他们中间,已经不分彼此,他们对我坦诚相待。让我做赤脚医生,做记工员、农技员。”“我学到了农民实事求是,吃苦耐劳的精神。同时,乡亲们也逐渐把我看作他们中的一分子。”(《我是黄土地的儿子》)

老乡说他很“仁义”,对贫下中农,对老人、儿童、残疾孩子,都一片爱心,真诚相待。他在自己身处困境的时候,对乞食老汉“解衣推食”,对智力有缺陷的孩子宽容以待,其人格和胸怀令人感佩。

习近平为老百姓做了这么多实事,源于他亲身体会到农民生活面临的难题,也源于他平时的观察和思考。“深入基层不放松,立根原在群众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15岁来到黄土地时,青年时期的习近平曾一度迷惘、彷徨;22岁离开黄土地时,习近平已经有了坚定的人生目标——要为人民做实事!

与黄土高原纯朴乡亲摸爬滚打在一起、同吃同住同劳动的岁月,不仅让习近平和当地老百姓结下了深厚情谊,也使他深切了解到什么是中国的农村、什么是老百姓的喜怒哀乐、什么是中国的基本国情。已经担任总书记的习近平,每到贫困地区体察民情,对困难群众总是自然而然地真情流露,源于梁家河上山下乡的经历,让他对人民群众培养了深厚的感情。

二、要学习青年习近平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勉励青年要善于立志,要坚定理想信念。“立志是一切开始的前提,青年要立志做大事,不要立志做大官。”(2017年5月3日到中国政法大学考察时的讲话)“理想指引人生方向,信念决定事业成败。没有理想信念,就会导致精神上‘缺钙’。”(2013年5月4日在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时的讲话)

由于父亲习仲勋的原因,习近平目标大,插队期间不时遭遇无端的非议和“特殊对待”,“但凡遇到有招工招生、入团、入党之类的事情,就常会有人向上面‘反映情况’”,污蔑他是“黑帮子弟”。但是这些挫折并没有让他对党和国家丧失信心。他写了八份入团申请,十几分入党申请,最终成为党员。

知青生活的磨砺不仅没有磨灭他的意志,反而培养了他的自信心,使他实现了精神升华。“常言说,刀在石上磨,人在难中练。艰难困苦能够磨练一个人的意志。七年上山下乡的艰苦生活对我的锻炼很大,后来遇到什么困难,就想起那个时候在那样的困难条件下还可以干事,现在干嘛不干?”(《我是黄土地的儿子》)

青年时期是一个人价值观的形成时期,决定着人生的航向。青年应当志存高远,但却不能好高骛远,“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插队的七年中,习近平努力拼搏,自强不息,刻苦磨炼,坚持学习,思想逐渐成熟,牢牢系好了“人生的第一粒扣子”。正如后来他告诫青年的:“要历练宠辱不惊的心理素质,坚定百折不挠的进取意志,保持乐观向上的精神状态,变挫折为动力,用从挫折中吸取的教训启迪人生,使人生获得升华和超越。”

三、要学习青年习近平苦干实干的优良作风

1969年1月,不到16岁的习近平从北京来到陕西延川县文安驿镇梁家河插队落户。从繁华的首都来到黄土高原的山沟,看到光秃秃的黄土高坡、农民惊人的贫穷,心中感到茫然和失落。

插队条件极为艰苦,知青每天早上四五点起床干活,吃的是蒸玉米团子、高粱米团子和米粥;缺油少菜,一年到头只能吃点酸菜;被跳蚤咬得全身是包,感染渗脓。在挺过了“跳蚤关”“饮食关”“劳动关”“思想关”之后(《我是黄土地的儿子》),他走上了带领百姓苦干实干的奋斗之路。

习近平在梁家河大队一干就是七年,种地、拉煤、挑水、打坝、修梯田、挑粪……什么活儿都干,什么苦都吃,同老乡们甘苦与共。“刚开始干活时,我挣6个工分,没有妇女高。两年后,我就拿到壮劳力的10个工分,成了种地的好把式。”

20岁那年,习近平被推选为梁家河村支书,和社员一道打井、打坝、修公路,发展生产。短短一年多的时间里,就让这个贫穷落后的村子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他在村里创建铁业社,为村民增加了收入;带领大家开挖出陕西省第一口沼气池,让村民用沼气照明、做饭;带领村民打井,至今仍是村里的水源。村里人不仅能吃饱穿暖,还有灌溉井,有铁业社,有缝纫社,有代销店,有磨坊……原来一到青黄不接时就全村出动去乞讨的贫困村庄,在近平的带领下,变得红红火火,一片生机。

习近平从一名普通知青,到成为党员,再到当选村支书,最终被推荐上大学,就是因为他能力强,贡献大。

习近平总书记曾勉励青年:“人的一生只有一次青春。现在,青春是用来奋斗的;将来,青春是用来回忆的……青年时代,选择吃苦也就选择了收获,选择奉献也就选择了高尚。青年时期多经历一点摔打、挫折、考验,有利于走好一生的路。”(2013年5月4日,在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时的讲话)面对苦难,不迟疑,不抱怨,迎难而上,最终将会获得意想不到的回报,正如俗语所言: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

四、要学习青年习近平崇学尚读的好学态度

习近平刚到梁家河的时候,只有初中生的文化程度。他从北京去梁家河,带了一口小箱子,装的全是书。他利用所有的业余时间苦读,吸收知识,“有个针缝的时间都要读书”。白天劳动,晚上就着煤油灯读书;上山放羊,习近平揣着书,把羊拴到山坡上,就开始看书。听说一个知青有《浮士德》,习近平走了30里路去借这本书。他看到好对联就抄下来,遇到新鲜事就刨根问底。

他读书的范围很广,中国历史、世界史、马列主义哲学、国学经典、古典诗词、外国文学名著、军事和国际政治著作都有所涉猎。

他读书注重分析对比,以看一本书为主,同时寻找相关书籍作为佐证。如读中国历史,以范文澜的《中国通史简编》为主,以钱穆、吕振羽的中国历史书籍来互相印证。

习近平是一个爱学习、爱思考的人。他讲话写文章,引经据典,信手拈来,感情真挚,娓娓道来,得益于青年时代深厚的知识积累。

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勉励青年要多读书:“广大青年要如饥似渴、孜孜不倦学习,既多读有字之书,也多读无字之书,注重学习人生经验和社会知识。”(2016年4月26日,习近平在知识分子、劳动模范、青年代表座谈会上的讲话)阅读让青年习近平开阔了视野,增长了见识,使他的内心更加强大,也使他更加深入地认识中国和世界,培养了对祖国的热爱之情。青年时期养成的孜孜不倦的学习精神和良好的学习方法,以及通过学习养成的思维能力,伴随着习近平的一生。

习近平总书记的一言一行,就是当代青年最好的成长指南。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