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门的逆袭

上世纪初,扶风县建和乡西白龙村降生一个普通的男童,他幼时父母双亡,家境贫寒,为了养活自己,吃过不少苦,曾经给人当过雇工。谁也没想到这个可怜的男孩,日后会出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防疫司副司长。
这个男童就是杨清秀老前辈。1914年出生的他,吃了很多苦,在当时艰苦卓绝的岁月,老百姓填饱肚子都是一件奢侈事。黄土高原上的人们,走路基本都靠步行,极少数人坐车,只有部队的人骑马。普通的人家大部分都是缺衣少吃,衣服上补补丁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所以民国十六年(1927)为了生计,杨清秀前辈投奔冯玉祥部队当兵,因为当兵可以吃饱饭,不会吃了上顿没下顿。
这段当兵的经历对他最大的影响就是结识了中共地下党员王铭五和袁血卒,当他知道红军是为了帮助老百姓当家做主,可以过上好日子的时候,他积极向党组织靠拢,思想政治觉悟有了很快的提高,终于在民国二十年(1931)加入中国共产党。
1931年12月14日,驻宁都县城的国民党第二十六路军17000余人,在该部中共地下特支和共产党员赵博生及进步军官董振堂、季振同、黄中岳等领导下,举行起义,加入红军,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五军团。史称“宁都暴动”。杨清秀前辈勇敢的参与了这次暴动,因为这次进步的表现,他之后参加中国工农红军,任红五军团青年干事和手枪队队长。
1934年,杨清秀前辈随红一军团二万五千里长征,跟着大部队过草地爬雪山。有一次走到半山腰,他发起了高烧,长征路上的医疗资源匮乏,他没有声张,不想麻烦大家只是自己默默坚持着。因为发烧体力不支,他每天最早出发,还是最晚回到营地。后来还是好心的老乡给他和一个伤兵找了一头毛驴送他们上路,最后才得以顺利到达延安。没有艰苦的岁月磨难,没有强烈的求生欲望,也许他们也会倒在长征路上,这一路的危险,一路的困难在当时是惊心动魄,回忆确是温暖的。
杨清秀前辈在第二次反“围剿”战役中负伤,这次受伤是致命性的,轻伤不下火线的他,最终被战友们从战场上抬回来。经过一个多月的治疗,他终于康复了。这次住院在第二后方医院治疗,因为伤势严重,伤愈后他被留在医院任看护长。
好学的杨清秀前辈,随时随地都在学习,提高自己。无论是战火纷飞的岁月,他在安静的休战中,在黎明的曙光中学习;还是在忙碌的医院,他把每一个休息的时间都用来学习,只为了学习知识更好的报效祖国!每一次有可以进修学习的机会,他都积极争取,因为他勤奋刻苦的学习态度,后来他被组织推荐去红军卫生学校学习。
1942-1943年在延安拐峁医院任主治医生的时候,因为积极努力的工作态度,他再次被派到延安中国医大学习。随着他不断的提高自己,他的职位也一步步从主治医生做到第一野战军卫生部部长。1952年任卫生部防疫司副司长。
即使官居高位,杨清秀前辈出差回家也是轻装出行。他回到扶风县坐公车,这是公事;从扶风县回西农的老家,这段路程他自己坐班车,因为这是私事。他总是这样,公私分明,自己身体力行的做一个优秀的共产党员,不占组织的一分一毫便宜。
1956年的夏天,时任卫生部防疫司副司长的杨清秀前辈,召集各生物制品研究所所长到大连召开会议,研究大连生物制品研究所,建制撤销后的分家归并问题。杨清秀前辈在会议上郑重地约法三章:明文规定参加会议的各所领导只能在会上协商,不许背后活动。一生廉洁自律的杨清秀前辈做每件事都是这样有原则有底线,从不轻易妥协。
1958年杨清秀前辈任陕西省卫生厅副厅长,终于可以回到家乡,造福桑梓,他自然奋斗在工作的第一线,凡事亲力亲为,务必做到尽善尽美。
因为突出的工作表现,1963年他被复调到卫生部防疫司副司长,兼北京生物物品研究所所长,党委副书记。1977年杨老因病逝世,走完了他波澜壮阔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