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家的和别人家的
小时候,经常听父母说,你看人家的孩子……嗯,别人家的孩子样样都好。
长大后,经常听老板说,你看人家的员工……嗯,别人家的员工哪里都好。
嗯,自己家的和别人家的。

自己家的,能看到的全是缺点,提起来就会皱眉,也会本能的厌烦。一说自己家的,仿佛浑身上下,没有一点优点可言,都在冒着缺点泡泡,一抓一把。
别人家的,看在眼里的全是优点,提起来就心花怒放,就觉得哪哪都好,恨不得带回自己家。
总会有意无意的提起,别人家的,想要以此来提醒自己家的,跟人家学学,如果你不会,就不适合目前的岗位,你必须要学会,你必须得做到……却忘记了,人天生有反骨,越是被提醒,就越会逆反。
看别人家的,只能看到优点。不光是看到,还有听到,全是优点,被放大的也是优点。至于别人家的缺点,可以缩小或者忽略不计。哪怕有那么一些瑕疵,也是可以接受和理解的。
而自己家的,也许是太熟了,也许是理所当然了。共事时间越久,性格里的东西显露的越多,优缺点越明显。久而久之,优点是理所当然的分内事,小到被忽略不计,看到的全是缺点,而且无限度的放大,会盖过一切优点。哪怕一点不足,也是可以放大到不能容忍和理解的。理解是一回事,接受又是一回事。

其实,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所有关系都经不起对比的伤害。
谁都想把最好的一面表现在别人面前。不管是别人家的,还是自己家的。别人家的,你只能接触一时,更多的东西,你看不到,也不会看到;而自己家的,随时随地都在接触,哪怕不是朝夕相处,至少工作日总是会接触到。
别人家的,可以包容,可以理解,可以接受,出了问题,就事论事,可以心平气和;自己家的,零容忍,零理解,零接受,出了问题,除了解决问题,还得承受怒火和质疑。
别人家的,会包容,是因为不会对自己有多少影响;自己家的,不能忍受,是因为会对自己有影响,利益、名誉……
说得好听一点,是“严于律己,宽于待人”,是为了自己家的好,是拿你当自己人;说不好听了,是怕你影响了自己的利益,影响了自己的口碑,是怕失去了为你赚取利益的群体。
尤其是,自己家的不但不会带来利益,还需要别人拿出利益发工资,自己家的是消耗利益的那个人,而不是赚取利益的人。
这时候,会对自己家的格外严厉。会时常被指导,应该这么做,应该那么做。做不到,是自己家的理直气壮地给自己找借口,推卸责任;是不接受批评,没有责任心,不负责任……
嗯,好像自己家的怎么做都比不上别人家的。面对别人家的,理性占上风,面对自己家的,感性沾上风。游走在感性和理性的边缘,感性之上,理性未达。
敢跟老板呛声的自己人,都是老板惯出来的;敢跟自己人肆意发泄的老板,又何尝不是自己人惯出来的呢。
这世上,没有一种关系不是相互惯出来的。
可即便如此,有些话也是不能随意说的,一次两次是情绪激动,可以不在意,不往心里去,次数多了,就变成了一种暗示:我已做好了离开或者让你离开的准备,只等你主动提起。
虽然,谁惯出来的谁受着,谁宠出来的谁收着。若,相处不累,便愉快走下去;若,相看两厌,便一别两宽,各自欢喜。
每种关系都是独一无二的,相处模式也是独特的。就像一千个人读《莎士比亚》,会读出一千个哈姆雷特一样。无需对比,无需强求。相处,要的是舒服和不累。若累和厌倦,必是失衡已久,那么,这段关系,或许需要重新考量。
谁都不傻,谁都不欠谁,没有什么是理所当然的。我想宠你时,我想惯你时,你可以闹,可以笑,怎样都好,甚至可以理直气壮的对人说,我惯的,我宠的,怎么滴?我不想惯你,不想宠你了,你就什么都不是,甚至比不过一粒尘埃起眼,哪怕你整天刷存在,都不过是噪音。
这世上,所有的感情都是相互的。不说不提不是傻,而是看重这份情谊。若两方在乎,怎样都好;若一方不在乎,另一方又何必在乎?不说不代表傻,只是还珍惜残存的那点感情,攒够了失望,谁都会离开,不管是自己家的,还是别人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