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然王国是否可以跨越到自由王国?——读《必然》
从《失控》开始,凯文·凯利(以下简称KK)似乎就在扮演新时代的“先知”的角色:在纷繁流变的世界中,犹如摩西(Moses)那般与上帝直接对话,窥视到现在的一些图景。云计算、物联网、虚拟现实、协作、双赢、共生、共同进化、网络社区……依然时兴不衰!这是借助了生物学的视角来观测科技世界,而之后《科技想要什么》一书则直接认为“科技本身就是一个生命体”。在最后一本“KK三部曲”的《必然》中,KK这个网络世界的“游侠”(maverick)又做出了怎样的预言呢?
![](https://img.haomeiwen.com/i2102035/a54fde19c9e8caa6.jpg)
从“作者序”开始,KK讲述了他小时候随着父亲去往新泽西州的大西洋城参观一个计算机展会可以看出,他在向我们贯彻始终的“社会进步论”观念,即信奉社会的每次科技变化进步总是优于退化。之后的例子其实也蕴含了一个十分浅显的道理:从科幻到现实的跨越,以前的“不可能”到现在的“必然”。这里的必然区别于一般所说的那种“强必然”,这里的“必然”并非是具体形态上的,而是基于“变化”的必然。“必然”作为一种元认知力量,“根植于科技的本质,而非社会的本质”的变革力量,由12种高度叠加、相互运作的子力量部分组成的。KK试图找出数字变化的根基来因势利导,借助基于科技层面的认知来“教化”这些力量,并预防科技所带来的一些不利影响。
本书既然将互联网视作一个巨大的“生物体”,我们人类需要认知它的特性。按照陆原野的比喻:
未来是霍洛斯(Holos)的世界,所谓霍洛斯,是全体人类,计算机,手机,各种可穿戴设备,各种智能设备,各种传感器靠着网络紧密连接起来的世界。如今正是这个时代的开端(beginning),这种紧密的联系开始有了一定的雏形,而这个时代的开端就是KK所说的形成(being)。
同时,他将《必然》中的这些趋势大致分为了两类:
第一类是技术上的变革:流动,知化,追踪,重混,过滤。
第二类是观念和生活方式上的变革:使用,共享,屏读,提问,互动。
以上的这两类趋势可以理解为:技术能够在多大程度上满足我们的需要?
![](https://img.haomeiwen.com/i2102035/ab4e2b6100a3fae2.jpg)
KK开篇指出,未来社会的关键技术现在还未形成,处于一种渐进的过程与状态中。正如科技是“一系列无尽的升级,而迭代的速率正在加速”,这个过程不停地升级与持续变化,对于人类来说会变成“菜鸟”,即永远处于一种愚笨谦虚的学习状态中。这也就要求我们“定期升级,才能保持健康与活力”。特别是网络的迅猛发展,已经将过去处于领导地位的“巨头”抛在了身后,这种正在“形成”的力量极大地改变着社会。如今,参与式文化已经形成,超链接已经延伸到实体、时间以及空间这些范畴之中。这些也就给创业与创新带来了机遇。这个过程其实也是在拓宽人类的生存范围,保证我们的自由限度与个体的主体意识。
人类社会长久以来受到了空间距离的约束,近代工业革命以来,通讯与交通技术的发展极大地解放了人类的时空的约束。新的变革正在这个“行”的领域展开,这就是“知化”(Cognifying)的人工智能的研发与推广。如谷歌无人驾驶汽车,无人机的研究,可以将人从枯燥乏味的工作中解放出来。这些人工智能技术的推广,也需要其他的追踪(Tracking),重混(Remixing)和过滤(Filtering)技术的支持。互联网这种超凡性的流体,在带给人类更多的可能性的同时,是否又会带来更多的自由呢?
现代社会以来对于自由的探讨,不只是文艺复兴时期的“自由”、“平等”、“博爱”的口号或旗帜的宣扬,而是探寻到社会结构与个人权利之间的尺度。而网络社会中,技术的进步与我们的个人体验紧密相关联。每个人感受最深的是“屏读”(Screening)的迅速兴起,我们的视觉长久以来为之相连接。在网络流变之中物质与商品的迅速出现,甚至生产了我们的“消费”。这也给我们带来了对于物品的占用不如短时间内的高效地“使用”(Accessing)更为必要。我们不仅在租车,也在租用一些日常生活中不怎么会使用到的昂贵的有价值的东西,比如说婚庆、时装等等。最为重要的是,我们在这个过程中的独一无二的体验。
以上的这些都是建立在“共享”(Sharing)的基础上。这种共享其实是一种自由主义的倾向,旨在提升个人的自主性,通过大众协同机制来达到共同发展的作用。在此,KK提出了自上而下的调控对于底层大量的失控力量的干预与引导,这种方式的结合可以促使共享更为凸显价值。这一部分着重提及了科技进步对于人类自由的关系。这种自由是人们有权选择的“与他人交流的冲动压倒了隐私权”,也就是人们有权做某种可能出乎常理的事情。比如人们愿意花时间去打理虚拟的社交平台的自己,并随时随地的更新自己的状态以谋取在线上而不是线下的交流。
未来的世界是信息骤然爆发的时代,我们也就需要“提问”(Questioning)来快速准确地寻找自己所需要的信息,这个过程也有着很多他人愿意付诸时间与精力来提供“高质量的回答”。比如说知乎和“外国的知乎”Quora也是如此。这个时候,我们可能与之沟通交流的就需要新的“互动”(Interacting),在这个陌生化的社会中与更多的陌生人快速地建立一种信任的关系,又或者与一些物品通过VR或者其他的可视化技术直接与之关联在一起。
关于技术与体验的这些力量,最终都会汇聚到一起,成为一种“未来已来”的状态。我们可以想象出,互联网这种巨大的超感知水平的巨大“流体”通过大规模的与人的互动,以“知化”的形式点滴更新,升级与进步,最终达到一种超脱于一般“云端”的异类智能的存在。KK提出了美好未来的展望,觉得科技进步可以更好地为人类服务,有助于自由层次的提升与自由限度的解放。
![](https://img.haomeiwen.com/i2102035/deb069752956f525.jpg)
对于这些数字变化的力量的特性的认知,确实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这个世界。就个人层面,网络数字的运作去中心化,也确实更大程度地保障了个体选择与自由。网络世界中活跃着大量的“看不见”的个体,他们的选择可能会都是失控的因子,这种看似绝对的自由实则是对“自由”的压制,比如前些年喧嚣一时的“人肉搜索”。这个时代冷静下来,重新思考如何有效保证失控却不会失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