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谈|碎片化的时代,汝与知识孰碎?
在自媒体时代,信息是爆炸的,无论总量,抑或门类。其间,夹杂种种,于知识有之,于废物亦有之。于是乎,就有人捞取,过滤,打包,整理。换以简单,易取的方式重再沽售出来,谓之曰:“知识付费。”
一霎时便惊诧许多良人,苦口婆心,谆谆教诲:“不可,不可,万万不可,姑妄任之,由之,不可听其半点儿,若然,但微微一瞥,君其碎矣,且笨而呆,将悔之不迭!”其痛心疾首,无可名状。
又一年当中,连有几篇“大作”,断续言及此事,《到底是为知识付费,还是为“知识表演者”付费?》,《罗振宇永远不会告诉你的秘密:知识付费大都是大忽悠》,……,洋洋洒洒,如屎糊尿崩地一般,声声泣血,唬得个众皆嘿然,急在好朋友中间喟叹,“咦呀!幸亏,幸亏,甚好,甚好!得吾子教诲,尚未肯读。”
小子不才,且与诸君讨教。其一,学习是要付费的吗?当然,此亘古一理,无需赘论;其二,知识总是系统化的吗?唔,此说在理,一言便切中肯綮。先是,小子的从学经历,认知多在课本之中所得,并师从教长,无论愿与不愿,给的总归是个囫囵个儿。现时,再要攫取知识已难有大块儿的连续时间,自然是在喝咖啡时,搭公交、乘地铁间隙,或床头厕尾,零碎儿一瞥,繁繁杂杂,难以赓续;其三,碎片化的知识还是知识吗?是啊,怎么就不是呢?虽则从各处寻章摘句得来,依然是负责任作者们的菁华萃取,安不闻“一字师”乎?但开宗明窍可矣,就烧火的劈材才要论斤去称;其四,碎片化的知识会让你思维碎片化吗?不会,除非一个人头脑当中,从未建立起过一个完整的学习方法论和认知世界的体系价值观。如此,岂不就沦为他人思想的跑马场么?
然而,即如此,试想当年,从幼稚园伊始,逐日里语文、数学、生物、美术、历史、地理,……,林林总总,挨挨拶拶,一体十几样儿的课,不依时地,每天一节节轮番而来,不正如此地塑造了我们的价值观么?建立起我们的思维比较体系么?就哪一个是为两道几何习作的布置而影响背诵《出师表》了?怎么到在今天,只早上听个《罗辑思维》六十秒就大到能动摇你人生价值观的取向,更或世界观,方法论之圭臬?
又一些常识,成体系的思维模式总离不开系统化的学习,而系统化的学习又离不开大段儿的沉浸式阅读。那问题来了,现行其道的知识付费,其商业逻辑背后不正是君等无人阅读的窘境么?怎么把话反过来说也行?或那几个河东智叟笑而止之曰:“宁要社会主义不读书,不要资本主义书来读。”嗯,这读与不读之间,确实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
诚如斯言。罗振宇说:“我替您读书,读完再告诉您。”倒是哪儿不好来着?便一些说法不十分认同,可并不妨碍我尊敬他的事业啊。一个人的能力精力有限,在方方面面,历史的,哲学的,经济的,生物的,能拿来就用,不也甚好?更何况“术业有专攻”,“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偏我一个文科生去跟化学、物理较个什么劲啊?不讲给你听,是有几个明白引力波是怎么一码子事儿么?于公于私,倒还真巴望多几个做知识传播之人哩!只付点儿小钱算逑了?
综归,非是替罗胖儿说话,实是为知识付费正名,便见解有对错,知识有价值,至于鬼扯什么狗屁“二手知识”论的,却孔孟到你这里是几手?爱因斯坦、牛顿到你这里又是几手?知识是传播的,是鲜活的,是常讲常新的,是可论辩和证伪的,是哪个教你一股脑吸收来的?说到底,倒是知识碎了,还是你碎了?借用非著名相声演员郭君德纲谓反三俗之一语:“合着听两句相声就把您教坏了,少来,压根你就是那个玩意儿!”
更多阅读,请微信搜索并关注公众号“墨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