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习录》一〇四:忙是因为心少了主宰
《传习录》一〇四:忙是因为心少了主宰
崇一问:“寻常意思多忙,有事固忙,无事亦忙,何也?”
先生曰:“天地气机,元无一息之停。然有个主宰,故不先不后,不急不缓,虽千变万化而主宰常定,人得此而生。若主宰定时,与天运一般不息,虽酬酢万变,常是从容自在,所谓‘天君泰然,百体从令’。若无主宰,便只是这气奔放,如何不忙?”
欧阳崇一问:“平时里总是觉得思绪忙乱,有事的时候忙固然可以理解,没有事情的时候也会感到忙乱,这是为什么呢?”
阳明先生说:“天地间的流转变化,原本就没有一刻停止过。然而因为有个主宰,所以表现为不先不后,不急不缓。即使千变万化,主宰也是笃定恒常的。人顺应这个主宰而生。主宰安定时,也同天地流转一样运行不息,虽千变万化、日理万机,也能常常保持从容自在,所谓‘天君泰然,百体从令’就是这个意思。如果没有主宰,便会任由气在心中四处奔腾放纵,怎么会不忙乱呢?”
文章要有个主旨,人生要有个意义,天地万物要有个主宰。
正像天地万物运行时的那个主宰不是显而易见的一样,尚未斐然成章的那篇文章的主旨,尚未终结的人生的具体意义,都不是显而易见的。
天地万物的主宰并不显而易见,但并不意味着这个主宰就不存在。否则何来孔子的感叹——“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同样的道理,尚未斐然成章的那篇文章的主旨并不显而易见,并不意味着这个主旨就不存在。尚未终结的人生的具体意义并不显而易见,也并不意味着这个意义不存在。
认真追究一下的话,这一系列玄妙的主宰、主旨、意义,大概都存在于作为万物之灵的人的人心。
《道德经》讲得很好“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人心中那点从容自然的秩序感,是从地的运行中直接体察、效法而来的。也是间接从天、道的运行中体悟而来的。欧阳崇一提出的“忙乱”问题,首先是自心对自我状态的一种觉察,是自心看到了自身的问题。从“心外无事”的角度讲,这是心内之事,心内之事自然要在自家心体上求一个解决的法门。
王阳明的提点方式值得后人借鉴。
“心外无事”所以所有事都是心内之事,都是意因事而动时产生的偏颇。调校这个偏颇的过程便是“正事”,也就是“格物”。所有的心内之事都可以通过“正意之不正”得以解决。
“心外无事”表明有个“心内”“心外”,解决“心内事”的问题时,可以参考一下“心外无事”的样例。心内忙乱属于“心内事”,“心内事”可以通过借鉴“心外无事”来解决。比如,心内忙乱可以观察体悟一下大千世界、宇宙万物周行而不殆的井然有序。大千世界、宇宙万物周行而不殆而丝毫不显忙乱,运行得井然有序,是因为大千世界、宇宙万物有一个“主宰”。触类旁通,我们可以觉悟到心内忙乱是因为心中缺少一个“主宰”。
重新回到“心内事”在心内解决上,意识到心中缺少一个“主宰”时,给自己的心厘定一个主宰就是了。
写文章缺少一个主旨,就有意识地在行文时确立一个主旨,然后围绕主旨行文就是了。现实的人生缺少一个意义,就自己创造一个意义,围绕这个意义力求过一种有意义的人生就是了。
有了“主宰”,自然便不会觉得忙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