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读《打破自我的标签》暨【南航计划】の官宣

2020-08-28  本文已影响0人  周运来就是我
楔子

公元2020年8月1日,我和随妹子提前启动了我们的【南航计划】:准备把我们的工作重心放到长三角,一个月之后,目标基本落定在我们熟悉的南京城。战略已定,我们开始具体地实施。距离2017年7月1日,三年零一个月,三年间,我们基本上换掉了研究生所学的专业,来到生物信息行业,一个是癌症偏基因组,另一个是单细胞转录组。

2020年8月28日晚间,我在打包书籍的时候,无意间翻到一本三年前从南京带过来的书: 《人生目标清单》。这本书是大概2016年在南京一家二手书店淘出来,算是积极心理学的衍生品吧,那时候正是我阅读马丁·塞利格曼,马斯洛,米哈里·齐克森等人著作的时候,所以就买来了。其实一直也没有认真读完,刚才再翻的时候,发现这本书的前任是一位刚读大一的姑娘。

书中有几处填空题,她都认真填了,看着她的文字,我不禁陷入沉思,仿佛看到当年的自己。

是夜,我把这本书看了一遍。人确实不能被眼前的三五个月的事情锁住视野,至少要有终局思维,因为人的一生也就那几件事。在这本书之后,我又重温了得到APP上面陈海贤老师的《自我发展心理学》。在最后的几节课里,陈老师带我们展望了人这一生:从小时候找到自己的身份认同,中年时候的职业认同和经验传承,到老年时候的人生整合。

我将如何描绘我这短暂的一生?我这一生的劳碌,究竟所为何事?紧接着,这又打开我的记忆闸门:每一次毕业的前夜,每一次履新晚宴的后半场,都会思考的那几个问题。

在2015年我买了一个大本子,来写自己的十年日记。那时候单纯是好奇,想知道十年后的自己是什么样子。于是这个十年日记本,相当于把关于未来的想象变成了一天又一天的填空题。真的,你的十年是什么样的,取决你这十年的每一天是怎么过的。每一个新年的晚上,每次身份的改变,我都会在这个本子上做一个标记。

现在回顾这五年的求学和工作,其实内核没有变。五年来,我还是那个守着那几个概念的人:

核心的几本书还是

就在刚才,我又把《打破自我的标签》这本书从箱底拿出来,又看了几个章节,为我的下一站找到了几个关键词:

下面是《打破自我的标签》家族积累与人生设计一节的全文节选,读来依然是有当年的感觉的:

全文节选自<打破自我的标签>(陈虎平著)
《打破自我的标签》是从进化论的角度看人生、社会和自我,有关个人奋斗的理性分析著作。作者把它写给自己,也写给需要改变自己,改变人生的有志青年,尤其是出身平凡但努力向上的年轻人。作者从行为积累的角度谈好人生应如何步步实现,阐述了人不应在任何时间段将自己定型,而要不断成长,唯有把自我价值与社会、时代联系起来,才能走出小我,与更广阔人间对接的观点。

好的人生需要家族积累

繁华城市的夜,万家灯火。你希望有一扇窗属于你。这愿望美好而单纯,很多人都怀有,而大都市的空间,虽不断变化,但依然有限,因而价格高昂,特别是在你人生的青春的关键时期,它总高得令人折心摇撼。一些人返回家乡,变得现实;一些人要靠两代人的积累才能留下;本地的则还想去更好的地方。

你从农村或小镇来。你上重点,同学上普高。上完高中他们去打工,20多岁回家乡结婚,一起出来打工,孩子放家里,春节回家。你考上好大学,毕业后留城。第1~2年月光,第3年略有起色,25岁你惊觉要攒钱,拼命工作。如可啃老,28岁交首付,二线城市2~3环,京沪五环外或中环-外环;如不可,30岁后首付。

男孩。你开始以为房价是政府问题,但京沪即使房价跌一半,25岁愤怒的你,也未必买得起,30岁依然囊中羞涩。埋怨没啥用,唯有多赚钱。积累的路越长,计划就得越早。大学时多实习,了解行业收入,自己规划职业,把高收入和买房首付作为工作初期第一目标。经济有枯荣,房价会涨跌,但收入怎样也要上去。

大学时,你关心平等、正义、民主、福利、自我、女神。以为会与你有关,其实无关。25岁的你明白社会地位是家族积累的结果,你只能从零开始。正义帮不了你,福利只保障不饿死,古今中外人类社会从没平等过;投票能改变自己和家人生活吗?你的自我对服务客户很重要吗?女神,只是大学曾偷看过一眼。

女孩。你以为会遇到白马王子,像韩剧男主角将你从平凡生活中拯救。其实也见过,只是他们身边总有美丽优雅的女子。从前你以为自立自强的女人最美,心灵美最重要。25岁,“在家靠父母、在外靠长相”,原来并非虚言。最佳择偶期如此短,毕业后只剩3~5年。早知如此大学就健身,参加各种活动。

你以为一个人就可以。你以为只要开心就好。你以为你可以无所谓。心理的防御机制无所不在,它总会为你的生活找出一个看起来很特别的理由,这并不特别。但你还有其他心理诉求。30岁的你,看到别人的粉嘟嘟的小孩,会怎样?节日总是一个人度过,会怎样?人生是色彩拼盘,你却被迫用一种颜色。

女孩25岁,男孩30岁,在大城市还安定不下来,留下还是回家?在从前我会说,留下。但人生的关键转折点,在你没有准备的时候,总显得逼迫。对一些人留下是孤注一掷。离开并不是退缩,只是准备不足,让下一代再来过。如果你还年轻,今天就开始规划。设计人生,你的生活才不容易被随机因素冲散。

从大城市去海外的,留下来还是回来?除了高科技等少数行业,月薪交完保险,房租,吃饭,买点衣帽鞋袜,所剩无几。几年攒了一点,有时还靠家人国内的积累,攒够首付,房一买,10年还月供了。35岁,收入高一点的,还能再积累一点收入,投投资,度个假。希望寄托在下一代,但他们在异国能占领什么高位?

如果不是做学术,高科技,某些金融工作,在海外飘着是为了什么?美好生活?国内发展迅猛,10年后看,当年瞧不上的同学过的比自己好,休闲时间多,行业地位高,而自己不过是一个资深职员。曾经苦背单词,四处奔破,为何不过如此?只是找份海外工作是不够的。要升级,必须选起风的地方。

人一开始,就是勤奋;靠家族积累是不足的,要更勤奋,所谓吃苦耐劳。勤奋到一定程度,仅仅勤奋也不够了。这时需要社会资源的行为格局,这些也来自家族积累。家族积累的不仅仅是财富,家里有一点钱,你才能让父母支持你自费出国,或让父母帮你在大城市出首付。但家族积累的还有社会资源,还有为了协调社会资源所需要的的行为格局,乃至思维模式。

社交习惯靠家族积累

如果父母只是在家里的城市积累了一些社会资源,而你到了一个陌生的大城市,你就要自己开始积累资源。当你刚开始工作、步入社会,你只是一个兵,干多少拿多少,你不可能掌握重要的职位,上司也不会把核心的资源交给你,万一出了问题,很麻烦,还没有信任你的时候,你就不会获得入场券。

工作一段时间,自己成为一个可靠的人,上司布置的工作,按时完成、甚至超量完成,你的努力,得到回报。干活是可以了,一些事情都能顶上。你的收入从5千元到1万元,到3万元,再到5万元。50万元是个坎,很难过去这一关。接下来,要做重要项目,或者做大流量,都需要社会资源,这些人不是你巴结就可以,而是真心愿意与你合作。像你一样拼命的人很多,像你一样聪明的人,大城市的地铁里也到处都是,你凭什么得到好机会?好机会为什么交给你?只有信任。信任,不是单纯对你的能力,还有对你的人品。人品靠日常工作接触、非工作的社交活动等各种活动来慢慢积累。你必须参与这些活动,既要被人认识,也要反复练习待人接物的行为举止、说话方式。

如果你的父母从小就有一些社会活动,在饭桌上常常说起,或者带你出去见识,把你介绍给长辈,你就获得了这种意识,你也会无意中模仿父母的行为,以后待人处事都很得体,大家都愿意跟你接触,在新的大城市你会如法炮制。社交行为也是家族积累的产物。但是,如果你的父母没有积累社会资源的习惯,如果你在家里从没见过、很少听说他们参加什么社会活动,那么,你就不会有这种习惯。

没有这种习惯,你总是朝九晚五,下班回家,周末跟同学老乡一起玩;没有这种习惯,你在跟上司、领导、高手接触时,可能还固执己见,有意无意挑战对方,那么,你几乎就给自己关上了让别人信任你的窗口。仅仅勤奋,干多少拿多少,在工位上刨食,跟在一块土地上刨食一样,成果都是有限的,天花板5年就到。然后你无法向前,因为没人带领你,你还不知道为什么。你也许很久都意识不到,人们对你的社会信任不够。谁会来提醒你,搞好社会关系呢?谁会来跟你说,你不要太独、太自我,完全按个人性格做事呢?谁都不愿冒着刺激你的风险。除非有贵人提醒,除非有你信任的人一再示范,否则你很难意识到。这种事,书本上不写,学校里不教,只在人世间流传。

但人到底是有能力反思自己的。你知道了聪明勤奋的普通结局,你就开始想办法。不是偷、不是混,不是玩公司政治,而是意识到要从别人的角度出发,为更多的人服务。没有反思,没有自我改造,人会被定死在自己出身的社会阶层的典型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中,毕业5~7年、人生到30岁,就会定型。但如果人勇于否定自己的部分过去,勇于自我改造,找到贵人、信任贵人、获得信任、反复练习,人可以超出自己的出身阶层的行为模式,为企业、为行业、为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这就是主动设计人生的意义。行为模式也是家族积累的产物,如果在此方面你的家族积累不足,那就从你开始积累!我们要积累财富,积累社会资源,积累好的行为模式和思维格局,更好地为社会服务。

节选完了。全文节选自<打破自我的标签>(陈虎平著)
《打破自我的标签》是从进化论的角度看人生、社会和自我,有关个人奋斗的理性分析著作。作者把它写给自己,也写给需要改变自己,改变人生的有志青年,尤其是出身平凡但努力向上的年轻人。作者从行为积累的角度谈好人生应如何步步实现,阐述了人不应在任何时间段将自己定型,而要不断成长,唯有把自我价值与社会、时代联系起来,才能走出小我,与更广阔人间对接的观点。

下面是我2019年9月第三次读这本书的时候的笔记:

这本书我是三刷了。
我是一个农村的孩子,除了农夫般的体力和纯朴心智之外没有其他的社会资本。成长道路上也没有真正的人生导师,在大学的时候经常感叹我该如何存在,和身边的同龄人比起来毫无优势。也没有就读名牌大学,本科和研究生读的都是地方高校。属于平均数以下的当代青年。

大概在2012年也就是我大学二年级的时候,开始正真的密集的阅读,书籍打开了一扇门,我的心态也阳光了很多。很长一段时间内我最喜欢读的作品是《论持久战》,我知道这一生就是要在现有的条件下获得幸福生活。这个道路也许漫长,但并不是不可及的,那个时候开始我认为,恋爱,结婚,房子,车子这些不再是奢侈品,他们像食堂的碗筷一样是生活的基本必需品。所以不是值不值得拥有的问题,这些我必须拥有。
毛泽东思想一直是我的指导思想。本科毕业选择读研究生,是毛泽东思想的指导。研究生毕业在通往面试的地铁上我还在阅读毛泽东选集。也许他最大的启发是要认识自己的现实。用教科书上的话说,毛泽东思想的精髓是实事求是。

因为困惑过所以也看过一些心理学的书籍,特别是认知心理学方面的。这就接触到阳志平老师,从他那里我知道了积极心理学以及本书的作者:哲学博士,GRE教师: 陈虎平。

《打破自我的标签》这本书关于个人奋斗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写的很具体,在我看来可以说是毛泽东思想应用的现实版,尽管里面更多的是借助心理学术语在描述。

关于奋斗,成长,情绪,友情,家庭经营,社会认知,遇见大我,很多地方说出了我的感受。也许后半部分理论多一些,但是关于自我的探讨是必要的,作者本身是学哲学的,也算得心应手。

现在我已经进入职场两年了,书里面选择好的学校以及时间源头的城市我已经过了这个阶段,但是关于动力方向与技术的论述以及走出小我为行业地域做贡献的讨论很是触动我心。在一个职位上做两年是需要格局打开,走出新的天地,不断打破自我的标签。

什么才是真的自我?

2020年8月28日,再读《打破自我的标签》

再读这本书的时候,我的内心是有点恐惧的,因为书中的读者对象基本是在校大学生,已近毕业三年的我,还有机会吗?在阅读的过程中,我产生了一种强烈的感觉:我需要接纳和释放更大的爱,唯此,才能使我三十岁到四十岁这十年不至于走乱。

一如书中第三章<社会情感的驱动>所言:装上强大的动力系统,找到新的方向,冲向新的技术平台。一开始我们以为是自己不懂技术,所以找不到好的方向,其实次序是只有当我们的动力足够强烈,才敢于挑战强大的技术,才会形成冲力,加速赛道。

这次的阅读也get到作者说的个人的勤奋是有上限的这一点。这不是在否认个人努力奋斗的价值,而是在特定的阶段,我们要找到合适的团队,一起做事。在职场也是这样子,一开始大家都是个人贡献者,一线的KPI看的就是个人的项目执行情况。在一线一两年之后,慢慢开始带新人,走向管理岗位。这时候就不能再亲力亲为了,而是要靠团队的力量。如何管理自己得时间,如何给团队更多活力,提高团队效能?这时候,就不是看谁花的时间多了,而是靠团队,公司,平台,组织,社会趋势,技术热点,潮流,国家战略。

把自己纳入一个团队,融入一个组织,形成一种气候。在书中第四章<中国大时代>中作者新定义了新的世俗价值序列:修身,齐家,从业,兴城,报国,行天下:自己,家庭,行业,城市,国家,天下是人这一辈子的六级活动区域。

这六个区域的折叠也会有惊心动魄的故事,比如《八佰》,就是直接的把修身和报国折叠到一起,无比的波澜壮阔。只是在和平年代,我们的路径不能那么跳脱,只能拾阶而上,次第花开。

35岁的年纪,是可以思考自己可以为所从事的行业做事情了,不要再浑浑噩噩的混日子了吧。从事一个行业,加入一个行业组织,为行业的群体服务,是为从业。加入某些城市组织,为城市生活出力,是为兴城。从业兴城不必是轰轰烈烈的大事件,大事落到实处都是一地鸡毛的小事,你看《八佰》,伟大着也苟且着。人是生活在现实条件下的人,不是生活在理想空气中的人。

到尘土飞扬的地方去,到大风刮起的地方去。站稳东方学术,中华民族,中国科技的立场,把个人的生命和能量,连接到这个序列之中,你所有的努力才不会被风吹散。让我们记住,一个人再聪明,聪明不过时代;一个人再努力,努力不过趋势;机遇大于选择,选择大于努力,努力大于不努力。

行文至此,我抬头看看窗外静静的月色,已是凌晨两点。拿出高脚杯,半盏女儿红,我又陷入了新一轮的沉思。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