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个人做8个人错的选择题,到底如何破?

2020-03-07  本文已影响0人  古严Pro

1卡片与卡片变体

《超越智商》第10章中提到了一个四卡片实验:

假设在你面前摆放着4张长方形卡片,每张都是一面写有字母且另一面写有数字,这4张卡片中有两张是字母朝上,两张是数字朝上,朝上的一面分别是K、A、8、5。你的任务是选择翻开一张或多张卡片,以检验下述规则是真还是假:如果卡片的一面是元音字母,那么,它反面的数字是偶数。

请问你必须翻开哪些卡片?

为了更好理解,我将上述题目作了一些小小变动:

桌上有4张卡片,一面为数字,一面为纯颜色。

若一张卡片一面显示偶数,那么它对面就是绿色。

请问你必须翻转哪几张卡片才能验证上述命题的真实性?

image

在继续往下读之前,请先试着回答上面的问题 :)

这道题最初包括我自己,后期尝试对多位同事与朋友测试时发现很少有人答对。《超越智商》对背后原理解释为人们太过于关注证实、确认规则,而忘记了可证伪性。原因在于,认知吝啬鬼只会根据给定信息去建构问题解决的框架,而不会自动从另一视角去思考问题。

这个解释对于斯坦诺维奇论证他的三重心智模型及心智程序缺陷提供了重要支持。但此处我想从另一个角度来考虑类似问题。

我们先来看看上述题干的核心:

若一张卡片一面显示偶数,那么它对面就是绿色。

按照大脑「常规理解」可能出现的解析项:

题目:偶数 → 绿色

验证:

换言之,四个选项都有可能被选择。

当然,这种思路是有问题的,问题在哪里呢?

2生活式案例

我尝试引入一个对应式来破解它:

如果我吃油条,那么我会沾一点辣酱。

image

可以发现,这个等式与上述「若一张卡片一面显示偶数,那么它对面就是绿色」类似。

我们尝试解析一下这个对应式:

题干:吃油条 → 沾辣酱

验证1:

吃油条 → 会不会沾辣酱

我们要验证「吃油条」这个前提,来看对应的选项是不是沾辣酱。如果是,则题干成立,如果否,则不成立。

验证2:

沾辣酱 → 是不是吃油条

这个对应式的理解为:

上述推理看似合理,其实不然:

换句话表述:

稍微思考下发现并非如此:

只要开始动脑,上述成立的选项可以无限累叠,并非只有一个唯一的对应项「吃油条」。所以在这里,主动验证「沾辣酱」对应的选项到底是不是吃油条其实没有必要,因为它背后的选项都成立,不能成为「如果我吃油条,那么我会沾一点辣酱」的验证标准。

上述对应式的解析可以简化为:

if A, then B ≠ if B, then A

理解到这一层,会发现所有类似四色卡片题目选项中的「B」项,即大多数人可能会犯的错选项都会被自动过滤,对应前述题目中的「绿色」被排除。

image

3其他选择项

剩下的两张卡片5和红色来该如何选择呢?

回到原来的题目「如果我吃油条,那么我会沾一点辣酱」中的「油条」,油条与什么有关联呢?

大多数人可能想到了「豆浆」,但「豆浆」与「油条」一定成对应关系么?

答案自然否定,油条可以配合豆浆,也可以配合豆腐脑,亦可配合大饼......

正如原题中「若一张卡片一面显示偶数,那么它对面就是绿色」中的「偶数」对应的「奇数」一样,偶数与奇数的关系并非是强对应关系,他们只是存在一种关联而已,所以,「豆浆」不能成为「如果我吃油条,那么我会沾一点辣酱」的标准验证项,由此推断出前述题干中的「5」(奇数)亦排除在外。

image

最后,考虑上题中的「红色」选项

亦回到前面的油条题干「吃油条 → 沾辣酱」中的验证1:

吃油条 → 会不会沾辣酱

前面我们已经提到,我们首先要验证「吃油条」这个前提,来看对应的选项是不是沾辣酱。如果是,则题干成立,如果否,则不成立。

这里的「否」,其实就是沾辣酱之外的所有可能性:

即 「≠ 辣酱」 的所有可能性。

所以,这次的「红色」,其实是 除去绿色之外的所有颜色的总和的代表颜色之一,即这里隐含了一个等式

(红色 + 蓝色 + 黄色 + 黑色 + 绿色 + 紫色 + ...... ) + 绿色 = 一类颜色

所以:

if A, then B = if A, then (除C / D / E / F / G / H / J / K / L....../ Z之外的选项 = B)

所以,针对上述N色卡片题(若一张卡片一面显示偶数,那么它对面就是绿色)而言,如果选项中出现了C / D / E / F / G / H / J / K / L....../ Z 任何一个选项,都必须列到审核标准中来。

image

这个等式与心智程序缺陷中的备择假设概念类似,它提醒我们,在作决策时需要主动考虑对照组,防止大脑的认知吝啬鬼只根据所呈现出来的信息去构建解决思路。

4小结

综上,对于类似四色卡片的选择问题,我们只需要把握两个认知范式就能快速获得正解:

  1. if A, then B ≠ if B, then A
  2. if A, then B = if A, then (除C / D / E / F / G / H / J / K / L....../ Z之外的选项 = B)

比获得正解更重要的是,这两个范式提醒我们,大脑先天的认知缺陷能够影响我们的决策系统,我们需要通过后天大量的练习来避免先天认知偏差。

现在,机会来了。在哲学问题网上,有关于四色卡片的三个变式题(The Wason Selection Task),如果你真正理解了上述法则,可以测试一下自己!

点击 测试 ,开始你的测试,祝你好运!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