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了那么多写作班,还是写不出来?熟练掌握这三方面的原则,你也可以

2020-06-10  本文已影响0人  林书讲故事
图片来自网络

我在提笔之前,总要问自己三个问题,我想写什么,怎么写,以及如何写。

                                                                                                             ---高尔基

说到自媒体写作,有小伙伴愁眉苦脸地说:这几年为了跟上新媒体的风口,实现写作变现的梦想,前后报了10多个写作班,授课老师都十分了得,很多都是写过10万+、100万+的大咖,全网粉丝也都成百万计,学费动辄上千元,从标题的几十种写法,到金句的挖掘,再到素材的运用转化,不亦乐乎,,七七八八的加起来,花了不下几万块了,可是写起文章来还是非常吃力,好容易写出来了,又被人评价脉络不清晰、观点不鲜明,也没有多少点击率,梦想中的10万+根本没有出现,写作变现更是没能实现!

为什么会这样呢?原因就在于自己关于写作的底层逻辑没有建立起来。

前面高尔基的话,就是关于写作底层逻辑的建立的。

《一本小小的红色写作书》的作者布兰登·罗伊尔,是加拿大人,就读于哈佛大学。他本身学逻辑学出身,写作上也取得了巨大成就。他的作品先后五次荣获“国际图书奖”、五次荣获“总统图书奖”金奖,2011年荣获“年度教育图书奖”。

他在《一本小小的红色写作书》里,从结构、风格和可读性三个方面,为我们讲述了构建底层写作逻辑的20条原则,从头至尾,层层递进,手把手教给你写出好文章的具体可操作办法。

一、结构:自上而下

不要玩“我有个秘密”的把戏。文章的机构极其重要,这是你能否把观点表达清楚的重要因素。作者认为文章结构要先写结论,开门见山。

具体来说就是把最重要的事情放在最前面,次重要的依次放在后面,最后再说最不重要的。让读者知道你要表达的是什么,用作者的话说就是要给读者一个方向。

没有方向的阅读跟没有方向的人生一样,容易迷路,也容易懈怠。明确了写作方向,就等于给读者固定了前进的道路一样,后面的路他才能跟着你的笔走,而不会迷茫。

作者把这称为“自上而下”的倒三角结构写作法。

文章的框架建立起来后,可以将结论分解为二到四个分论点来建构每个部分的内容,同时要提炼好每个分论点,即引导词。

每部分的引导词即分论点也要遵循先说结论、开门见山的说法,然后逐一用事例展开论述。每个部分都用引导词+例证的方式来论证,保持结构的平衡性。

作者介绍了六个基本写作结构的方法,可以从不同角度构建文章的总体框架。

一是范畴结构:按照任意顺序来组建结构。例如,三所大学的有关问题

二是评价结构:按照人们的认识来组建结构,例如,好的和坏的,快的和慢的,多的和少的等;

三是时间结构:按照时间轴来组建结构,例如,过去、现在、将来;

四是比较结构:按照等次来组建结构,例如,最好的,次一等的,最差的等,优秀的、良好的、及格的等;

五是线性结构:这个与比较结构有些相类似,按照先后顺序来组建结构,例如第一第二第三,或者反过来说;

六是因果结构:发生的时间与后续的时间是否因果关系,如失业率上升与犯罪率上升是否有因果关系等。

这些结构,要根据我们要表达的观点来选择适用。

当然,基本的结构确定后,还要很好的使用相应的转折词,类似于提醒读者在路上注意“红灯”“转弯“”直行”等方向。

二、风格:言之有物

有时候,我们想好了一个主题,大家也都非常认可,但是写出文章来,总是点击率不高。

主题确定了之后,要用具体、鲜活和准确地事例全方位地支撑你的主题。

如果事例不够充分、直接、鲜活、有力,就会给人一种文章空泛、头重脚轻的感觉。

作者在书中给出了具体办法:

一是引用精准的事例:

例如,我们说“现在猪肉很贵”,就不如“现在猪肉很贵,要50元钱一斤”的说法好,但这也不如“现在猪肉很贵,要50元钱一斤,比原来贵了一倍”的说法更好。还有,在自我介绍时,有人说“我是一个激情、勇敢、自信的人”,大家就会想知道,“激情”“勇敢”“自信”是怎么被定义出来的,有没有具体的事例来支撑,才能证明“我”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

二是要提升论证的技巧:

我们要说一个城市宜居,就要写出这个城市的地理环境、人文环境、交通环境和物价生活水平、教育医疗等等方面的优势,来支撑“宜居”这个论点。也就是不仅要写出“是什么”,还要写出“为什么”,这个“为什么”不仅为“是什么”做了有力支撑,还暗示了作者的写作缘由,才能更加令人信服。

三是例证要有个性化

人们已经对类似“司马光砸缸”等例子耳熟能详,不再觉得新奇。要想抓人眼球,就要想出个性化的例证来证明观点。尤其是在对人物的介绍和描写时,更要体现出个性化。这种个性化的例证一般与“我”这个代词相关,读者们往往很愿意接受写作者用自己的例证来证明的观点,会在心理上产生很强烈的冲击。如果能引用个人的或者名人的轶事则更好了。

同时,作者建议,不要说长句子,要简洁明了,口语化。新媒体文章哪有那么多人要在等公交、坐地铁的时候进行深入的思考啊,人们不要太辛苦。这一点也是非常重要的。

三、可读性:文章要“好看”

人靠衣裳马靠鞍。记得网络上流传一句话:“没有人愿意透过你邋遢的外表,去了解你的内在。”

同样是美女,打扮不打扮,效果大不相同。对于新媒体文章,排版和设计的好坏直接影响读者的阅读体验。记得网络上流传一句话:“没有人愿意透过你邋遢的外表,去了解你的内在。”

好的版式总能让人眼前一亮,所以,辛苦写出的文章也要精致的打扮才能获得青睐。

对此,作者给出了几个建议:一是要注意增加文字旁边的空白,提升页面的美感,强化适读性;二是要充分运用排版工具,对需要强调的部分用加黑、粗体、斜体等方式变化版面;三是要用标题和提要的方式,为读者提供快速浏览的机会,更容易让读者快速了解文章的内容,短时间内产生共鸣。

最后,好文章是改出来的。

作者建议,写完后,要多次认真修改,直到改无可改才算成功,因为有很多写作大咖也是要改稿好几遍才能成稿的。而且,写稿不决定稿子的成败,改稿才决定稿子是否能够成功。

综上,要想学习写作的底层逻辑,建议你认真读读《一本小小的红色写作书》!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