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长职场菜鸟成长记

为什么人们会对答案显而易见的问题争论个不停?

2020-04-27  本文已影响0人  蓝茶2575

保持好奇,继续期待,做自己的首席学习官,这里是易喜聊成长。

在2017年的一期《我是演说家》的节目里,网红考研导师张雪峰出现了。他用犀利、幽默的方式表达了考研对于中国学生的重要性。而那场演讲中最吸引人的,除了他的口才和演讲技巧,还有就是与嘉宾席的互怼。

互怼的内容是什么呢?咱们一起来看看嘉宾们抛了什么观点:

1.考研不代表成功。

2.学历不重要,工作经历才重要。

3.考研不是成功的唯一出路。

给出的论据是:

1.乔布斯、马云也没考研呢,怎么这么成功?

2.马丁的公司不招985、211的毕业生,怎么能说不是重点学校、不考研就没出路?

3.一个跟张雪峰同为齐齐哈尔人的嘉宾连齐齐哈尔大学都没考上,照样坐嘉宾席。

他们的论据和论点有毛病吗?

没毛病啊。

可是我全程懵逼的点是,他们在争论什么?张雪峰也没说高学历就代表人生巅峰,考研是唯一出路啊。

奇怪的点出在嘉宾们抛的问题上,他们或有意或无意的在演讲者的话里捕风捉影、断章取义,不这么做,怎么能把演讲者钉在靶子上?不这么做,他们怎么能让节目变得有争议,怎么能达到娱乐效果?

是的,有些嘉宾是有意这么做的,或者说是职业怼人的,你多看几期这类节目就能发现,单个事件也许有偶然性,多个事件放到一起去比对就能发现规律。

也有人是无心的,初入娱乐圈有点无所适从,被带节奏。

当然,毕竟这是一档娱乐节目,对组织者和参与者来说,谁对谁错不重要,有人气、有争议才重要。

然而“在对方的话里断章取义,然后立个靶子,怒目圆睁的批判”这种操作也常常出现在生活中。如果不看细节,你会发现这种批判常常只是在争论那种答案显而易见的问题。

举个例子,多年前我的一个朋友曾去一家互联网大厂面试,其间面试官把各抒己见的面谈变成了一场批斗会,当然我的朋友也不甘示弱,俩人聊的不是很愉快。

起因是面试官不认同我朋友提到的“企业文化要显性化”的主张,并且高调提到在这家大厂里企业文化就是藏着、隐着,然后就开始讲这家公司从创业初期就如何如何低调做事,他们如何如何反感华而不实的人等等,并强势的暗示“在这里,就得听我的,我的,就是对的”。

……

这是一场毫无意义的争论,因为答案显而易见,企业文化到底该不该显性化当然要与企业的调性相匹配,求职者连这点道理都不懂吗?她谈论过去的经历,在过去公司的经验做法,并不代表她不接受其他做法。这一点她在求职前已经想清楚了,如果不接受其他公司的做法,那么她最优的选择应该是在原来公司做一辈子,不用去其他公司面试了。

对,这么简单的道理,那个面试官没懂。那场对话里,面试官的表现反而像是个酸气的孩子,见不得与自己不同,还以为在教求职者做人。

我的朋友自然是没去那家公司,应该说,还好没去吧。在哪都是吃饭,把独立人格吃没了就太不划算了。

上面的例子,大家有太多角度可以去解读,比如我认为面试官不够开放,太过自我,咄咄逼人和不尊重他人;你可能觉得他很实在,有一说一,观点鲜明,职场里不需要人情味。没什么对错,你喜欢就好。

我记得有个小伙伴对我讲述的一段经历,他在给领导汇报工作时,使用了“结构化”的表达技巧,先说大背景和行动目的,再分各个细节展开,然而背景还没讲完,上级就打断了他,理由是某些同志思考问题时总是避重就轻,绕来绕去,不直奔主题,浪费大家时间,请在开会时直接谈问题谈方案。

这个小伙伴说他当时愣了几秒钟,不知道该说什么。因为上级讲的道理他并非不知道,他之所以先讲背景信息是考虑到在坐的还有很多别的部门同事对此事不了解,他希望给出大家更多的信息以便所有人可以做出更优质的决策,可是,这一切终于他没有讲出口,继续顶着“避重就轻”的帽子……

我只是好奇,为什么人们会为一个特别简单的、没什么可讨论的事争论不休?

其实这种事通常是拥有某种优势的高位差的人率先发起,因为他们都更愿意相信,自己走到今天,能有今天的成绩,一定是有些自己懂而别人不懂的道理,或者他们需要通过向低位差的人讲道理来满足自己的存在感,又或者他们是希望亮出底牌让别人划清站队。

怎么识别自己有没有陷入“争论简单道理”的怪圈中?

当你再与人争论什么时,不妨停一下,问问看,你们究竟在争论什么,这个观点背后的道理,对方真的不懂吗?

近期精彩文章:

当盲点来敲门

「用反」的启示:想得到,不能一味追求,真相实在令人唏嘘……

总是把事想错怎么办:用原则系统做判断

位差优势的力量

我们要不要揣测他人的动机?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