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7-02
2020-07-02 本文已影响0人
叶子_c70f
在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中,其中第1条就让我印象深刻。苏霍姆林斯基告诉我们,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不同的孩子智力发展是有区别的,我们不能用同一个标准去要求所有的孩子。在这一章当中,他提出了一个我们在教学中经常会遇到的问题:为什么在一年级和二三年级都会出现一些考试不及格的学生,以至于越到后面,学生越跟不上,最终形成恶性循环,老师不再进行过多关注,孩子也失去学习的动力。可能我们觉得这些都已见惯不怪,习以为常,并没有去深究根本原因,苏老师给出了我们原因的根本所在:就是在学校生活的主要区域里,我们缺乏对儿童个别对待。苏孩子用提水的例子告诉我们每个孩子从事脑力劳动所需要的力量就如提水一样是不相同的,有的孩子对教材感知理解比较快,而另外一一些孩子可能就完全不同。学习上的成就是一种相对的东西,有时候100分对一个孩子来说是成功,而对于另外一些孩子可能得60分就已经很了不起,所以我们老师要善于确定每个孩子的学习能力,善于保护和培养每一个学生的自尊心,不能要求孩子去做他不可能做到的事情。
在现实的教学中,每个班都存在不同层次的孩子,如何让这些孩子也能体验到学习的乐趣,我觉得分层布置作业就是一个很好的方式。能力强的孩子可以布置拓展性的作业,能力弱的孩子能够完成课堂上的任务就可以,最终的目的让每个孩子都不再感到学习高不可攀,而是跳一下就可以完成,这样更有利于激发孩子的学习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