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园诗话》通注(3·59)

2024-10-30  本文已影响0人  真老实人_425a

【原书卷三·五九】

乾隆辛未,予在吴门。五月十四日,薛一瓢招宴水南园。座中叶定湖长杨、虞东皋景星、许竹素廷鑅、李客山果、汪山樵俊、俞赋拙来求,皆科目耆英,最少者亦过花甲;惟余才三十六岁,得遇此会。是夕大雨,未到者沈归愚宗伯谢淞洲征士而已。叶年八十五,诗云:“潇潇风雨满池塘,白发清尊扫叶庄。不有忘形到尔汝,那能举座尽文章?轩窗远度云峰影,几席平分水竹光。最是葵榴好时节,醉吟相赏昼方长。”虞八十有二,句云:“入座古风堪远俗,到门新雨欲催诗。”俞六十有九,句云:“社开今栗里,树老古南园。”次月,一瓢再招同人相会,则余归白下,竹素还太仓,客山死矣。主人之孙寿鱼赋云:“照眼芙蕖半开落,满堂名士各西东。”

乾隆辛未,指乾隆十六年,1751年。

薛一瓢,即薛雪(1681—1770),字生白(以字行),号一瓢,又号槐云道人、磨剑道人、牧牛老朽。江苏吴县人,与叶桂(叶天士)同时而齐名。详见《<随园诗话>通注(2·19)》。

招宴,音zhāo yàn。意思是邀请参加酒宴。宋·孙应时《章荆州再招宴渚宫重湖》

水南园,或是薛雪私家园林,未得证实。

叶定湖,即叶长杨(1666—?),字定湖。苏州人。清·汪启淑辑录《飞鸿堂印谱》卷三有其跋。其他无考。

虞东皋,即虞景星(1670—1751),字东皋。江苏金坛人。康熙五十一年(1712)进士,初授上虞知县,改吴县教谕。清·沈德潜《竹啸轩诗钞》曰:“景星工诗,书画学米南宫,雅负郑虔三绝之望。”

许竹素,即许廷鑅(1675—1760),字子逊,号竹素,江苏苏州府长洲(今苏州)人。清代官吏、诗人。康熙五十九年(1720)举人,官福建武平知县。精弓马,能击剑夺槊,晚年主讲韩江、娄东书院,诗尊唐黜宋,工五律、七绝,颇多丽句清辞,晚年与沈德潜、王昶相往来,有《竹素园集》。

李客山,即李果(1679—1751),字实夫,一字硕夫,号客山。江苏长州(今苏州)人。布衣。艰苦力学,忍饥诵经,昼夜以继,怡然自得。晚年,文誉霭郁,过吴门者争识其面。时以“鲁灵光”目之。李果读书穷理,故为文力守矩月;诗格苍老,有一二字未妥,屡改不倦。著有《在亭丛稿》十二卷,《咏归亭诗钞》八卷,与《石闾集》,均清史列传并行于世。

汪山樵,即汪俊(生卒年不详),字吁三。江南长洲(今苏州)人。善写诗文,因代表作有《山樵诗》,故人称汪山樵。康熙三十八年(1699),康熙帝第三次南巡,汪俊在江南向皇帝献诗,得到了康熙帝的赏识。诏命“入书局纂修”,后经吏部商议选为地方官。汪俊不喜官场陋习,不久辞官回乡,生活十分潦倒,“久之几无立锥地”,唯以赋诗消遣,苦中求乐。汪俊对于自己的诗作并不爱惜,“随手散去”,逝后仅留下九篇诗作草稿,大多都是“温柔乡语”,现存五章,诗歌风格接近唐朝元和、长庆年间的诗人。

俞赋拙,即俞来求(1682—?)。其他无考。

科目,音kē mù,指通过科举取得的功名。宋·陈亮 《送吴久成序》:“少以气自豪,出手取科目,随辄得之。”明·宋濂《汪文节神道碑》:“忠孝大节,揆古无让,于今无媿,可谓不负于科目矣。”

耆英,音qí yīng,为高年硕德者之称。唐·司空图《太尉琅琊王公河中生祠碑》:“宾筵备礼,耆英尽缀於词林;将略求材,剑戟自森於武库。”《邵氏闻见录》卷十:“乃集洛中公卿大夫年德高者为耆英会。”

沈归愚,即沈德潜(1673—1769),字碻(què)士,号归愚,江苏苏州府长洲(今苏州)人。清代大臣、诗人、著名学者。详见《<随园诗话>通注(1·31)》。

宗伯,音zōng bó,即“大宗伯”,中国古代官名。西周置,位次三公,为六卿之一,掌邦礼。后世以大宗伯为礼部尚书的别称。礼部侍郎称少宗伯。本条诗话中,沈德潜官礼部侍郎加尚书衔,故称其为宗伯。详见《<随园诗话>通注(1·28)》。

谢淞洲(生卒年不详),字沧湄,号林邨、水邨、舜峰樵、吴山野史。清江南长洲(今苏州)人。布衣。工诗,擅书画。精于览古。雍正帝曾召至京师,命其鉴别内府所藏书画,留京一载而归。

征士,音zhēng shì,释义:1、出征的士兵。2、不就朝廷征辟的士人。即古人称赞学行并高,而不出仕的隐士。南朝·宋·颜延之《陶征士诔》:“有晋征士浔阳陶渊明,南岳之幽居者也。”

尔汝,音ěr rǔ,释义:1、古代尊长对卑幼者以尔汝相称。引申为轻贱之称。《魏书·陈奇传》:“尝众辱奇,或尔汝之,或指为小人。”宋·苏轼《墨君堂记》:“凡人相与号呼者,贵之则曰公,贤之则曰君,自其下则尔汝之。”2、彼此以尔汝相称,表示亲昵。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语》刘孝标注引《文士传》:“少与孔融作尔汝之交,时衡未满二十,融已五十。”唐·杜甫《赠郑虔醉时歌》诗:“忘形到尔汝,痛饮真吾师。”

几席,音 jǐ xí,意思为几和席,古人凭依、坐卧的器具。《史记·礼书》:“疏房床笫几席,所以养体也。”清·吴伟业《松鼠》诗:“寻绳透帘幕,掉尾来几席。”

葵榴,音kuíliú,葵是蜀葵,榴是石榴。蜀葵在端午节前后开花,与石榴花同时。宋·吴自牧《梦粱录》:“端午节……葵榴斗艳,栀艾争香,角黍色金,菖蒲切玉,以酬佳景。”

栗里,音lìlǐ,地名。在今江西省九江市庐山温泉北面一里许的虎爪崖下,是一个山环水绕,景色秀丽的山村。陶潜曾居于此。南朝·梁·萧统《陶靖节传》:“渊明尝往庐山,弘命渊明故人庞通之赍酒具于半道栗里之间。”唐·白居易《访陶公旧宅》诗:“柴桑古村落,栗里旧山川。”

白下,南京别称。原有南京市白下区,2013年撤销,并入新的秦淮区。南京北郊有白石山,盛产石灰石和白云石,山下坡地称为白下陂。六朝时白石山为战略要地。东晋至南齐永明年间,南琅琊郡治在白石山下。唐代以前,“白下”专指白石山下白石垒一带而言。唐高祖武德元年(618)置金陵县,筑城于白石山下的白下村(在今南京金川门外)。武德九年(626),更金陵县为白下县。这时的“白下”,指白下县地域。贞观七年(633),移白下县于青溪上的白下桥(今秦淮区大中桥)畔,白石山下的故城遂废。此时,“白下”之名系指整个南京地区而言。五代十国时期,割据一方的吴王杨隆演天佑十二年(915)建升州城,十四年(917)分上元另置江宁县。自此上元县、江宁县以秦淮河为界,同城而治。秦淮河以北为上元、秦淮河以南为江宁。民国时,中正街拓宽,沿用古名“白下”,改名为白下路。该路所在的地区为第二区。1955年8月将第二区人民政府改名为南京市白下区人民委员会。自此,原第二区定名为白下区。2013年2月,撤销秦淮区、白下区,以原两区所辖区域设立新的秦淮区。

太仓,今江苏省辖县级市,由苏州市代管。太仓为古娄地,属吴。明洪武二年(1369),降昆山为县,改昆为崑,属苏州府崑山县。明弘治十年(1497),划崑山之新安、惠安、湖川三乡;常熟之双凤乡;嘉定之乐智、循义两乡建立太仓州,并辖崇明县,隶苏州府。清雍正二年(1724),升太仓为江苏直隶州,并析州地置镇洋县。直隶州辖镇洋、崇明、嘉定、宝山四县,隶江苏布政司。民国元年(1912)1月,由江苏都督府颁发印信,始定名为太仓县。1949年后,先后隶属苏州专署、苏州地区,1983年隶属苏州市。1993年撤县建市。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