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能力的培养(19)冰山理论

冰山能力模型听起来有点抽象,它是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麦克利兰于1973年提出的。所谓“冰山能力模型”,就是将人员个体素质的不同表现方式划分为表面的“冰山以上部分”和深藏的“冰山以下部分”。
其中,“冰山以上部分”包括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属于外在表现,是容易了解与测量的部分,相对而言也是比较容易通过培训来改变和发展的。而“冰山以下部分”则包括社会角色、自我形象、品质和动机,是人内在的、难以测量的部分。但却对人员的行为与表现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冰山上下之比是8:1 浮在水面上的部分只有八分之一。基本知识、基本技能是我们学校教育的主要部分,换句话说,作为冰山下部的综合能力、心智模式、认知、态度、行为模式、互动模式、自我形象、意志、创意、情感、气质、行动力、价值观等等这些都是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主要是模仿父母的处事方式慢慢的习得的,相较于基本知识、基本技能而言,这些显然重要的多,他是一个人脱颖而出的原因所在。
这也正是我们要注重孩子能力培养的关键所在,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可用一些量化指标加以衡量,也属于可显现部分,而这些可量化的指标的彰显性,无疑会在教育的过程中不断予以强化。而强化的作用就显现其十分重要,而对于能力的培养就会有所忽略。
当然,我们都知道能力的重要性,由于没法量化而又不能刷存在感,也似乎显得不重要。久而久之人们忽略这些而舍本求末的一味追求起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
人们的思维习惯中都有追求自我完善的过程,总为自己的理论找依据,这是主观为向导的证据筛选(本也是筛选的意义),若我们没有在证据端有充分考量就会产生貌似自洽为“正确”的理论。即所谓自欺欺人。
因此,我们应就冰山理论预示的个体素质形成,从新审视我们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