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者研判军情有误致使高帝被围——《汉王被围白登山》

2022-08-05  本文已影响0人  挹洗俏月

汉高帝七年(公元前200年),高帝领兵攻打韩王信,在铜鞮(di)县大败韩王信的军队,斩杀了其部将王喜。韩王信逃往匈奴,他手下的将领白土县人曼丘臣、王黄等拥立赵王的后代赵利为王,重新收拢韩王信的散兵败卒,与韩王信及匈奴一起合谋攻击汉军。

匈奴派左、右贤王统率一万多名骑兵,同王黄等驻扎在广武以南,到晋阳作战,汉军攻打他们,匈奴兵立即败逃,随后又聚集起来,汉军乘胜追击。这时恰好酷寒大雪,汉军士兵中冻掉手指的占十分之二三。

高帝驻居晋阳,听说冒顿单于驻居在代谷,便想要去攻打他,于是派人侦察匈奴。冒顿就把他的精壮士兵、肥壮牛马都藏了起来,只让人看见老弱残兵和瘦小的牲畜。

汉军派去的使者相继回来的有十几批,都报告说可以攻打。于是高帝派刘敬出使匈奴,尚未返回,汉军就派出兵力三十二万向北追击匈奴,越过了句注山。

第一,武帝领兵亲征匈奴,刘敬揭穿匈奴伪装。

武帝领兵攻打韩王信,韩王信逃往匈奴,与匈奴一起合谋攻击汉军。高帝驻居晋阳,听说冒顿驻居代谷就想去攻打,于是派人侦察,冒顿得知便藏起精壮士兵和肥壮牛马,把老弱残兵和瘦小牲畜摆在明面,目的是请君入瓮,诱敌深入。

高帝派出侦察的使者被表面迷惑皆称可攻,刘敬侦察回禀自己的所见和判断,他认为两国交战本应炫耀实力,可他见到的却是瘦弱的牲畜和老弱的士兵,这与理不合定有伏兵,不建议此时攻打匈奴。

第二,汉军业已出兵征伐,责刘敬拘禁到广武。

汉武帝听到刘敬的建议时汉军已经出兵,武帝大为恼火,认为刘敬是在动摇军心,用刑具把刘敬拘禁到广武。高帝先期抵达平城,军队尚未全部到来。


第三, 冒顿发兵围困武帝,陈平妙计突出重围。

武帝先期到达平城,却被匈奴围困七天之久,汉军此时内外无法呼应连接,高帝采用陈平秘计,派使者暗中重金贿赂冒顿的阏氏。阏氏收钱办事做了和事佬,劝冒顿:两位君主如此做派实在吃相难看,单于占了汉朝土地也不会在此居住,况且汉朝君主也深受神明庇佑云云。

随后冒顿与王黄、赵利约定好会师时间却未见人影,由此包围圈松开一角,正好天降大雾,高帝突出重围。


第四, 承认失察轻敌之过,武帝封赏有功之臣。

高帝身边的夏侯婴让武帝突围时慢慢行走,正所谓“伺察以为明者,常因明而生暗,故君子以恬养智;奋迅以为速者,多因速而致迟,故君子以重持轻。”

高帝回到广武不但赦免刘敬还真诚地向他致谦,承认因不听其建议致使被围,已经杀掉那些使者。同时给刘敬二千民户,爵位为关内侯,称作建信侯。封陈平曲逆侯,享用全县民户的赋税收入。陈平跟随高帝南征北战,共六次进献妙计,且每次都增加了封邑。

在这篇故事中有两个没有名字的人物却左右着几十万人马和高帝的命运。一是汉朝的使者,二是冒顿单于的阏氏。汉武帝依据使者的所见分析决定攻打匈奴,阏氏依据武帝的重金决定帮忙圆场。没有这两个人,仗打不起来,武帝也无法回到广武。战争最终还是以人取胜。

汉武帝回到广武先杀了报信的使者,因为他明白使者只是用眼睛看到了现实却无法用所见所闻整理出准确的信息以供武帝择取,这样的使者的确不合格。

反观刘敬同样是出使,他却能从平常的小事中发现不平常的细节,以此推断匈奴正在寻找机会形势危险,并不建议武帝冒险。

老话说:有钱能使鬼推磨。积极乐观的人总能看到机会,陈平利用重金贿赂阏氏从文章内容中虽没起到直接作用,但冒顿到约定时间没有见到王黄、赵利部队,后形势几转直下,武帝终于等来机会,而不是冒顿的继续围攻。

钱财不光是用于自身消费,在关键时刻用于缓和矛盾也是奏效的。间接的效果是单于知道阏氏的枕边风不无道理,放武帝一马彼此面子好过。

慢慢走总能到达目的地,武帝的坐骑都是从古域各国搜罗的宝马,脚程快,士兵们用双腿走路,自然落后于武帝。马儿跑得快先到平城于是被围,等到突出重围又想策马加鞭时,武帝终于听从提议慢慢走出包围圈,才没有引起匈奴的注意。这就是因速致迟,故君子应以重持轻。

我是挹洗俏月,这是今天的阅读分享,祝您晚安......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