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平凡的小时代——韩寒与郭敬明
《后会无期》里有这样一句台词:小孩子才说对错,大人只看利弊。
我们好像很早就明白了不能用“好”或者“坏”去单纯的评价一个人,但是却真的无法做到不用自己的标准去评价他人。
太多这样的例子了,看到心累。
今天看到一篇讲郭敬明的文章,再想起这期人物做的韩寒,不得不感慨这两个人实在是太有意思。
而且一定要放在一起看,才足够有意思。
都是年少成名,但生生走出了两条截然相反的路子,一个桀骜,一个乖巧,但桀骜终归平淡,乖巧却越发张扬,这几乎是必然的调性。两人承受的骂声都绝对不少,深陷的丑闻也不可谓不多,但令人惊异的是,那些别人几乎一击毙命的事件,他们都慢慢的恢复了,人们逐渐淡忘了,也就不再提起。
我们看电影,小说,总是会被那些“一夜之间舆论口诛笔伐”的反转震惊,比较人们太容易占领道德制高点,轻易去捧一个人,也轻易让他摔下来。但往往忘记了,人们也是极其健忘的——再也不是一个丑闻就会跟着人一辈子的时代了,至少,跟着你一辈子的,不一定是一个丑闻。
所以师兄看到我分享的文章后说,哦,又是洗白文。我说无所谓洗白不洗白了吧,他说,反正洗不白。我心想,其实,也无所谓白不白了吧。
就像当初抄袭这种事,你说错吗?是错。你说现在还有人提起来义愤填膺吗?太少了。
人物报道之所以看多了会倦,就是因为你发现其实所有公众人物的内心,不过都是那样的一个状态,而所有的访谈,看起来都是一个“去标签”的过程。以至于千人一面,甚至不如普通人有趣。
扯远了。说回对错。无怪大家拜金,追求成功,以金钱衡量一切,道理说得太多,也抵不过你实实在在拿出成绩来给大家看,而成绩,难免又是以权势、金钱为单位,这就是郭敬明为何能够频频“洗白”,当他自己坦然的说觉得小时代的价值观并没有什么错误的那番话,竟无力反驳。
前几天采访一位演员,最近在做自己的电影,言语中有一些对郭敬明和小时代的不屑,但问及真实看法,他还是谨慎地说:“电影没有好坏,只有观众喜不喜欢,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标准”。他没有指责别的,只是觉得当下对男性的审美未免太“娘”。
恩,当成为一个不需要去与别的什么对立的东西喊话的时候,也就放弃那些激烈的言辞,能够承认自己无法左右大多数人的喜好,无非是笑笑罢了。
那天蒋方舟发微博:
我们这一代的少年成名者——包括我自己,得到太多,付出太少。恃微薄的才华与努力,霸占太多资源与厚爱。实在是很不公平的。
后来有人说,春树也这么说过韩寒。今天在路上看到那篇郭敬明的文章,不由得觉得,他俩作为一个时代的代表,多年后回忆起来,无法简单地说是“作家”,“导演”,他们更像是两个真人秀演员,以自己成长历程赤裸裸地摊开给公众评判,来成就了一段故事。
郭改写了青春文学的出版流程,成为一个精明的商人,渐渐强大到刀枪不入。
韩好像走到了一个“高处不胜寒”的境界,自己觉得没意思,有了妻女,又慢慢走下来,开始迎合,开始妥协——或许不是妥协,毕竟他的姿态,也没有那么尖锐。
非常有意思,非常值得玩味的两个人,缺了任何一个,这一代都不完整。正是两个极端矛盾和不同的个体,构成了这一代纷繁复杂的众生相。
他们或许并不伟大,但绝对具有足够的代表性。
—————— 说两句电影。
《后会无期》我不喜欢,太拖沓,漫长,不知所云。导演把所有精华剪到预告片里,把所有金句放在微博上,把所有重点放在宣发上,以至于电影索然无味,看得我昏昏欲睡。
也不必解读什么深意了吧,还转发那种胡扯的影评,看着都觉得韩寒掉价了。
感觉和郭比起来,韩寒更像是幼稚而赌气的那一个:你拍了电影,我也要拍;你宣传被人夸赞,那我也来开辟新路做宣传……
相比起来,郭敬明更加滴水不漏,更老成,更知道自己要什么。
听说朋友当家教的小孩班上,一堆女生因为活动,看不到小时代首映,苦作一团;在活动结业表演上唱时间煮雨,又哭成一团。
或许我们无法理解,但这就是郭敬明针对他所想要影响的团体,做的有用,有利,看得见的影响。
那些最好赚钱的群体,是不会到网上写一两千字给你分析和讨论的。
就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