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法简友广场散文

两封遗嘱

2020-03-01  本文已影响0人  晴怀侠

二十一天了。

又是这样。我不知道该恨谁,也不知道该抱怨什么。

二十一天以来,我不敢打开电视看新闻,唯一了解疫情的途径,便是每天通过微博看一看不断增加的数字。我怕一看到那些身着防护服的奔波身影,会控制不住情绪。唯一一次看电视,央视的元宵晚会,哭了一个半小时。

大年初二,父母接到通知后便离开了家,搬到了离医院较近的另一个小房子里。一是为了工作方便,二是为了与我们隔离。到今天,二十一天过去了。

十七年前,我第一次向国家“上交”了父母。

那次我不知道发生了什么,只记得母亲初次不在家的那几晚,我哭得撕心裂肺。

爷爷奶奶没有办法,只能答应第二天让母亲回来。

结果,第二天我确实见到了母亲。隔着防盗门。

那时候我实在太小,具体细节早就已经记不清了。只记得母亲站得远远的,还说让我要乖,要听爷爷奶奶话。我问爸爸在哪,她说爸爸在医院打怪兽,这两天都不能回来看我。

“囡囡,如果爸爸妈妈以后不在了,你就去跟着小姨。”“你们要去哪?”我傻乎乎地问。我忘了母亲是怎么回答的。只清晰记得,那是我第一次见到她哭了。

在孩童的记忆当中,后来又过了好久好久,我才重新闻到了母亲身上的味道。依旧香香的,混着一股消毒水的味道。也是大了点之后我才知道,那年害我好久见不到爸爸妈妈的怪兽,叫“非典”。也是那时才得知,我的父亲在当时的工作是隔离与防护,他所负责的人,都是来自疫情最严重的地区。

有次和父母的同事一块儿吃饭,提到了这件事。有位阿姨笑着说,“你妈当时听到要住院部全体去病房时,穿着厚厚的防护服,两手提溜着鞋,在办公室里头来回转,边转边念叨:‘我家囡囡还不到五岁……我家囡囡还不到五岁……’”我的眼睛一下子就湿了。

我问母亲当时为什么让我跟着小姨而不是爷爷奶奶。母亲说,我小时候太能吃了,她觉得爷爷奶奶的退休金,多半养不起我。

我和你爸当时走之前连遗嘱都写好了,就藏在枕头底下,只告诉了你奶奶。”直到前两年,母亲才说起这件事。

问她写了些什么,她只说:“都过去了。回来就撕了,多不吉利!”

“情况不容乐观,暂时还回不来。

囡囡你好好待在家别出门。”每隔几天,母亲都会发来类似的消息。

她和父亲如今在不同的医院,守着各自的位置,两人平时也见不到几面。只有深夜在他们俩都暂时忙完的空隙,我们三人才能通过视频说上几句话。

“防护挺好的,我和你爸暂时都很安全!”母亲语气轻快,中气十足,就差来一句“且看我试手补天裂”了。

看着她脸上闷出的红印,嘴角起的燎泡,我把想说的一车子话默默地咽了回去。

最近朋友圈里纷纷抱怨宅家无聊,天天与父母相看相厌,我却十分羡慕这样的日子。

若是可以,我宁可用每天的焦灼担忧去换这样相看生厌的无聊生活。任何人都可以退缩躲避,但他们不可以。我没有勇气看新闻。

镜头前那些身穿防护服的身影,又是谁家的骨肉至亲?我也没有资格去抱怨他们选择的职业,尽管憋了一肚子怼天怼地的脏话,关掉视频前都只能说一句“注意安全”。

“那个囡囡,”昨天母亲挂电话时,有些欲言又止,“那个啥,我放在保险柜里头了。万一……密码你知道的哇?”

“嗯,我知道了,”我一下子就明白了她想说的,“放心吧,家里都挺好,爷爷奶奶我也会照顾好。你和爸,注意安全。”

阿中,十七年后,我又将我的父亲,我的母亲,借给了你。你瞧我,是不是很慷慨?

立春已过,万物复苏。一切都在好起来。

陌上花已开,可缓缓归矣。

图片:源自网络,侵删。

作者简介:郑小大,95后老阿姨一枚。某高校秃头法学生,思维理性,文笔感性。写作纯粹为爱好,书写一些生命中曾经有过的记忆。因为有些人不想忘记,也希望别人能够看到他(她)们。你来过,有我记得。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