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利恒:巴以隔离墙边的一座圣城
伯利恒城外的旷野,是《圣经》里许多故事发生的舞台。
举世闻名的以巴隔离墙
从2002年6月起,以色列政府开始修筑这道“安全隔离墙”,要将约旦河西岸的巴勒斯坦自治区与以色列完全“脱离接触”,以阻止巴方的激进分子越境袭击。
我到耶路撒冷后,不止一个在此常住的中国朋友告诉我,隔离墙修建起来,耶路撒冷的安全状况的确好了很多,这是事实,但只是事情的一个方面。
在伯利恒的蓝天下,站在冰冷的高墙下,我只感到压抑感扑面倾来,隔离墙穿过山野和谷地,割裂橄榄林和农田,原本的邻居很难再见面。
巴方这边的墙体有大量的涂鸦,这道现成的大画板成为巴方和支持巴方的外国艺术家们表达政治诉求的舞台,那上面既有手持冲锋枪的阿拉伯妇女的巨幅画像,脸上露出的灿烂笑容反而让人不寒而栗。
圣诞教堂,耶稣诞生之地字
19世纪中叶,英国著名画家大卫·罗伯茨曾在近东做过11个月的朝圣之旅,一路走一路画,后来出版了几卷有关“圣地”(HolyLand)的版画集。
其中有一幅远眺伯利恒的图画,近处的浅谷里长着茂密的橄榄树,远处的山坡和平地上错落着许多灰白色房子,砌筑高墙,开设小窗。
当我们进入伯利恒市区之后,整体的印象和大卫当年的感受差别不大,今天虽然新增了许多房屋,却保持了当年的色调和风格,看着有些单调。说是城市,规模和中国的一个县城差不多。
在随处可见的巴勒斯坦旗帜陪伴下,走了很长一段路,我们来到伯利恒最热闹的地方——马槽广场。
广场的左侧是一个城堡似的古老建筑,那是举世闻名的“圣诞教堂”。
据说有一处岩洞是耶稣诞生的确切地点,公元339年,在岩洞上建起了圣诞教堂,一千多年来历经修缮和复建,逐步形成一组建筑群。
奥马尔清真寺,这个城市的另一面
广场的另一侧,与圣诞教堂遥遥相对的是奥马尔清真寺,高高矗立的宣礼塔成为这一带的地标。
公元7世纪上半叶,强大的阿拉伯军队占领了伯利恒,第二任哈里发奥马尔一世来到这里,宽容地允许基督徒继续使用圣诞教堂。他曾在教堂附近进行穆斯林的礼拜,在他下跪的位置,后来修建了这座清真寺。
走在热闹的集市里,能真切感受到这个城市的阿拉伯氛围,挂在店铺外面的阿拉伯长袍和头巾,滋滋的转炉烤肉,摆在货架上琳琅满目的巴勒斯坦瓷器,在地上一字摆开的咖啡壶和水烟壶,久负盛名的伯利恒橄榄木制品,以及比耶路撒冷差不多低一半的物价,都无处不在提醒我们,这是一个巴勒斯坦城市。
其实这正是“圣地”历史和现实的双重写照,大部分日子里风平浪静,偶尔来一次翻云覆雨,永远不知道下一秒会发生什么。我们离开伯利恒的时候已是黄昏,晚霞映红了天空,近处的隔离墙开始显出崔嵬的样子,一个巴勒斯坦青年在墙下快步走过。
文、图 | 耿朔
文章节选自《HOME绿城》六月刊《伯利恒:隔离墙那一边的圣城》
文字和图片版权归《HOME绿城》杂志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