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学第一课
开学第一天,在和孩子简单聊三年级语文课的变化时,我问孩子,你们觉得上语文课都能学到什么?刚开始几个都在说知识,写字,识字。最让我惊喜的是王奕茹说:“会说话。”你看孩子认识的多朴素啊!还有孩子说会理解,会表达,这不正是语文课程标准上的要求吗?我们以为孩子不懂,其实孩子什么都知道。

聊过后,开始讲第一课《我们的民族小学》,我问孩子们你们喜欢第一段话中的哪句话。韩心怡就说到了,”同学们向在校园里欢唱的小鸟打招呼,向敬爱的老师问好,向高高飘扬的国旗敬礼”,在找了三个同学读这句话之后, 继续让孩子找喜欢的句子,孩子们又陆续说到了”从山坡上,从坪坝里,从一条条开着绒球花和太阳花的小路上””有傣族的,有景颇族的,有阿昌族和德昂族的”很快孩子就发现这三个句子有共同点,每一句都有三个共同的字。在我和孩子一起发现这个共同点的时候,我发现史云帆的手一直举着,我就停顿了一下,问他有什么问题吗?本来我还想着他是要上厕所或者有其他私人的事情。没想到他站起来说:”老师,我知道它们都是排比句。”真好,这比我说出排比句这个名称不知好多少倍。还好,我没有忽视那只高高举起的小手。我很欢喜地让孩子把这三句话再连起来读一读,在读的时候我发现孩子读”有傣族的,有景颇族的,有阿昌族和德昂族,还有汉族的”时,总有同学读成有阿昌族的和德昂族的,我就问学生为什么不这么写,贾子颢就提到了太多的”的”太罗嗦。我就顺势问大家,那几个才算刚好呢?我跟孩子们说,琚老师很喜欢吃番茄鸡蛋这道菜,第一天我吃,很开心,第二天吃,味道不错,第三天吃,味道一般了。你说第四天我还愿意吃吗?中国有句古话,事不过三。我国伟大的哲学家老子曾经说:“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所以三个刚刚好。我相信今天孩子对排比句一定有了自己的认识,虽然还不太会用。为了让孩子觉得排比很简单,我还给大家举了个好玩的例子。“当我睡觉时,当我吃饭时,当我读书时,我总是会情不自禁地想起我亲爱的琚老师。”孩子们哈哈大笑。 希望在笑声中,孩子们获得了这个知识。

在教第三段时,我还给大家渗透了衬托的手法。我的问题是:“这一段写了上课的什么事情。”韩心怡说:“上课时大家在读课文。”那为什么写窗外十分安静,跑来了几只猴子。”只有王奕茹,刘起含等几个同学能够说出理由。我没有再纠结于这个问题,因为后面课文里还有很多讲衬托的例子,教育是一个缓慢的过程,急不得。我只让学生理解写窗外十分安静,跑来几只猴子都是为了写大家读课文的声音很好听。

正像孩子们说的,语文教学的目的是对一篇文章有自己的理解,又乐于表达。没有对课文的反复的朗读,何谈理解,而孩子根本都不理解,又何谈表达。理解和表达的开始就是熟读课文。亲爱的家长们,如果你心存疑问我的孩子上课为什么都不爱发言,你一定要从源头上想一想,我的孩子有言可发吗?
欢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