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居纪事(六)

2024-09-30  本文已影响0人  潜鸟loon

下了一天雨,在家里读书。之前又弄了几本书回来,还有圈子里作家送的书,加上购买的好多期《书城》杂志,都没有看。十一将至,到处人多,就连花溪十里河滩恐怕都挤满了人,我是不愿意出去的。今早打开手机,在视频里看到北京已经是人山人海了。选择高峰期出行,到处堵车、人挤人,倒不如在家呆着,想干什么干什么。

昨天读到微博抽奖送的一本书——《创造自然》,深深地陶醉其中。洪堡,这位伟大的通才,他的人生经历充满了传奇。他的过去我阅读了许多关于梭罗的作品,却从未了解到梭罗,包括约翰缪尔和达尔文等人,都受到了洪堡的一些启发。我一边阅读,一边做了许多记录。

摘抄一些感兴趣的语句如下:

1、“那些直接向灵魂诉说的东西,无法通过测量捕捉。”这样的自然并非一套机械系统,而是一个惊心动魄、充满奇迹的新世界。

2、“无限的空间反映在各人心中——就像诗人们用一切语言写过的那样。”

3、罗莎容貌出众,可洪堡似乎并无兴趣与美人相伴,他更喜欢呆在野外。经常对男性友人产生依恋之情。

4、但他曾经承认自己“不知道什么是感官上的需求”,因此这些友谊很可能只是柏拉图式的精神爱恋。(和我一样是无性恋柏拉图)

5、园艺学、数学、气象学、地理学……杰斐逊对一切科学都感兴趣。

6、洪堡欣慰地发现,他心目中的英雄过着“哲学家般简朴的生活”。

7、他曾与勤劳耕作的农民交谈,发现他们“完全不受金钱的诱惑”。

8、洪堡认为,奴隶制是反自然的,而“所有反自然的事物都是不公正、败坏、无效”。

9、海底两万里的尼摩船长收藏了洪堡的所有著作。

10、洪堡沉醉在对科学的热爱中。“大声地说出自己的思考。”

11、因政治问题被攻击。他对哥德说:“我对世界的看法日益变惨淡。”

12、玻利瓦尔对自然和祖国的热爱。洪堡对布封的质疑。

13、自然是“人类绝对可靠的老师”。

14、为了理解世界,科学家必须到自然中去——去感受去体验。

15、“伟大的宇宙花园”。

16、学者们成了政客和贵族手中“听话的工具”,就连伟大的博物学家乔治·居维叶都牺牲了自己的天分,去追逐“缎带、十字架、头衔和恩宠”。

17、“天地之间,洪堡先生唯一不能理解的,就是做生意这件事。”

18、“我已淡出政治。”“知识带动思考。”

19、亚历山大“那幅伟大的自然之图”

20、洪堡演讲的“新方法”将看似不相干的学科和事实联系在一起,让听众感到新奇。

21、坚持寻找钻石并最终发现。

22、洪堡非常讨厌这些繁文缛节。这位59岁的先生能够连续步行数小时而“没有任何疲惫的迹象”。

23、这些正式场合让洪堡浑身不自在,没有人知道他实际上多么厌烦这些应酬。

24、达尔文的经典经历。

25、梭罗受到《宇宙》的启示(但我在任何一个讲梭罗的地方都没看到过这个说法)。

总而言之,这是一本多么多么美妙的书!洪堡醉心于自然和科学发现,孜孜不倦地研究和探索,是多么令人感动啊!

洪堡传记

自然是洪堡的老师,它教给洪堡最重要的一课便是自由。 对此我深有感触。在了解洪堡其人之前,我以为生态文学往宇宙哲学等方向拓展是创新,其实是复古,致敬这位大神鼻祖。并且我一直在追求融合多学科知识的散文和诗歌(例如杨文丰的生态散文),那也是洪堡起的头。

洪堡学地矿的,也是和生态挂钩的。圈子里很多人都是理工出身而非文艺,会更多地写出科普的知识来,而那些传统的作家和传统的文学培训所具备的知识无法涵盖生态文学如此广博的范畴。 昨日见孔学堂公众号发出来一篇关于作协组织的培训的文章,来的是诗刊某个主编,说他以自然为题材创作了一些哲理诗歌,我读了一下,依然是普通的诗歌,并不是自然哲理诗歌。我看了几遍,感觉云里雾里,交给ai解读,它能把我们的诗歌都解读得很精准,却给出了一个模棱两可的解读。拿他的诗歌给我妈看,也说看不懂。那组诗歌就反映了他在旅途中的一些感触和思考,这对社会、对人类有什么价值呢? 这怎么可能跟洪堡相提并论呢? 所以我为什么要去学写那种诗歌,去学习成为那种诗人呢?

我热衷于生态科普诗,热爱那些跨学科的自然科学知识,因此并不打算成为传统诗人。我读过一些生态诗歌,是看得懂的,我自己写的诗歌正常人也是能读的。这次作协培训看请的是他,不去也是明智的。在家读著作和名人传记,比参加这些培育要好的多。正如洪堡所言,大自然就是最好的老师,我们通过观察自然创作,在科学的知识体系下创作。生态文学要求的是通才,而不是只会文学或者只会艺术或者只知道科学。 因此,文学门类下单一的培训,是满足不了我的。

洪堡

洪堡的生态思想深深影响了一批生态作家,可谓是一个奠基人。他的著作《宇宙》涵盖了多学科广博的知识,是一部极其伟大的作品。结合个人经历和能力判断,洪堡应该是一位天才式的人物。在《亚历山大•冯•洪堡:最后的通才与诗意的科学》一文中,谈到:

当时被震惊的欧洲学界已经将洪堡视为“伟大的通才”,甚至觉得用“活字典”、“百科全书”来形容洪堡已不适用,因为那都是指能够查到的固化的书本知识,而洪堡的带回的科学样品中仅新的物种就超过三千种,他带回的是一片新的大陆,因此化学家贝托莱慨叹:“此君简直就是一座活科学院。”

洪堡和人类文明史上许多巨匠一样,都经历了某种仿佛“顿悟”般玄妙的精神升华。这就仿佛康德既然意识到了“头顶的星空和内心的道德律”才是生命的真谛,那么他对周围的一切和自己的存在状态会有一种全新的认知,因此即便一生从未走出过自己出生的那个50平方英里的小镇,依然可以安静从容地观察和思考这个世界。而洪堡仿佛是另一个极端的例子,他时刻都像一颗“永不停息的行星”,因为他相信生命的价值在于“永无止境之跃动”,更因为他要为了一个类似康德结论的更高层面的认知而永远探索。这也是为什么洪堡晚年的巨著《宇宙》虽然囊括了天文、地磁现象、海洋、地震、气象学、地理学、植物、动物、人类、诗歌、艺术、园林、农业、政治等,其广博程度令其他书籍望尘莫及,但惊人的是,这部关于宇宙的巨著中,“上帝”这个词竟然一次都未出现。如果用略显神秘的角度看待促成洪堡成为“通才”的那种精力充沛和无畏勇气,这有些像刘慈欣的《三体》给人的观感,一旦人了解到更高文明的存在,或者意识到宇宙的无尽及人类自身渺小,世俗的各种眼光和羁绊其实就不算什么了,甚至自己肉体的疲累和存在也都不算什么了。

一直处于欧洲科学家圈子核心和发展前沿的洪堡,不可能对当时这种“诗意的科学”向“实用的科技”的转向毫无察觉。洪堡一直与伦敦、巴黎和柏林的科学家、文学家、艺术家、政治家等有着频繁的联系,威廉•休厄尔掀起的关于“科学家”的“时髦”,洪堡不可能不知道。但洪堡在为自己“一生的终极之作”敲定题目的时候,仍然毫不犹豫选择了“宇宙”,并注明这个来自希腊语的题目意为“美”与“秩序”。洪堡在那个仿佛分水岭的时刻,坚决地捍卫着另一种完全不同的精神:当科学逐渐远离自然而进入大学和实验室,并分离出无数各异的子领域时,人类其实需要的是将所有被刻意分离的知识熔于一炉。

……

天才式人物往往会对宇宙产生兴趣,或许他们觉得跟世间格格不入而向往宇宙,或许他们在人生中的某一刻通过观察宇宙顿悟了人生,或许他们终其一生只想研究清宇宙的终极哲理,又或许他们之所以凭一己之力就取得了那么多成就,是因为可以从宇宙中下载讯息?有人认为,天才是来自宇宙的外星人,他们对宇宙的热爱不过是对“回家”的向往罢了。

如果你活在人世间,却觉得自己和常人不同,你拥有一些非凡的特质或是一些奇妙的想法,或许你也会放眼宇宙,到更广大的地方去寻求自己内心的归宿。譬如,普通人在三十多岁的年龄段,会被人体自带的种种欲望所控制,那是荷尔蒙的作用,例如男性喜欢看美女,是自然的反应。被金钱美色诱惑,是人性使然,而“宇宙人”却能克服这些,把全部精力用在创造、探索和发现上。他们之所以能做出成就,在某种程度上而言,是自身努力的结果,也是上天的旨意。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