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教育类书籍,启发我对受教育的思考
文/小馨嘻嘻
图片发自网络,侵删色诺芬在《回忆苏格拉底》中说到“越是禀赋好的人越需要受教育。禀赋最优良的、精力最旺盛的、最可能有所成就的人如果经过教育而学会了他们应当怎样做人的话,就能成为最优良、最有用的人,因为他们能够做出极大、极多的业绩来;但如果没有受过教育而不学无术的话,那么他们就会成为最不好、最有害的人,因为由于不知道应该选择做什么,就往往插手一些罪恶的事情,而且由于狂傲激烈、秉性倔强、难受约束,就会做出很多很大的坏事来。”
我不知道有没有人会在看到“狂傲激烈、秉性倔强、难受约束”时,自然地将自己代入进去,蓦地发现居然说得是自己!
我还看过一句话说“自大的人往往容易被人利用”,不知为何,总觉得这两句话有着异曲同工之处……是不是因为自己本身就是一个容易骄傲自大、狂傲激烈的人,加上性格倔强、难受约束,丝毫不服从“硬性教育”而是被一些夸耀的话骗得团团转,才对此两句有了如此切身的体会感悟。
小时候的我的确是一个比身边小伙伴更“多动”的主儿,倒也聪明伶俐、一点就通很受任课老师的喜欢,但是班主任一提到我就比较头疼,因为我上课看明白了书本便不再听讲,拉着学习很差劲的同桌玩起纸牌游戏被数学老师兼班主任抓个现行——一开始老师是希望我带动成绩较差的同桌一起学习,却没想到我会带着人家一起玩,而且经常上课说话。班主任不得已给我换了个木讷不太说话的同桌,可谁知也随了我贪玩的性子,把人家原本很乖的同学硬生生带“跑偏”。
后来家里出了一系列的变故,家里便没有人再像从前那样严厉地管我,我的成绩依旧名列前茅,但回头想想,自己童年时确实也干过小偷小摸的勾当,只是运气好没被抓住罢了。
再后来看多了书,慢慢长大,就会心虚,甚至有一段时间要自己算清楚偷人家超市的东西的价钱,到时候自己长大了给那家的爷爷奶奶养老,因为我知道他们也很不容易,我很贪吃……那时候还不太懂什么叫“白眼狼”,后来想明白,人家好心收留我看电视,我却偷人家超市的零食。而那位奶奶发现了也从来没有揭穿过我,我至今想起来都很内疚也很感激。
我并没有觉得自己是一个天资聪颖过人的孩子吧,但是从小成绩很棒是真的。直到有一天,没人管教的我想要吸引家人老师的注意,自导自演了“跳楼”事件被学校开除,人生轨迹便开始崎岖。
我被开除回到老家之后便五年级升七年级跳了一级,以至于我一个“零零后”能够上大二。
那时我刚刚跳级,成绩虽说不差但也算不上拔尖。记得那时候遇见的第一个英语老师,当着全班同学的面语气尖酸地指责我“英语真是差到家了”,说我笨。那时的我,不可一世,虽然没有到顶撞老师的程度但内心着实受到了不小的撞击。那时候倔强的我选择了最笨的法子跟老师抵抗——不学英语——直到后来,我才幡然醒悟,我的所做所为影响不了老师的工资,只是断送了自己的前途。
高考五百,英语六十——我的结果。
直到现在,我并不觉得英语难,但是依旧成绩很差。想来是从内心深处就反感,反感那个启蒙我英语学习的老师,反感那个第一个质疑我的、我尊为“神人”的老师。
我一直以来都没有质疑过自己的学习能力,因为幼时与同龄人拉开的差距给了我很大的优越感。只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在我最该发展自己的时候,父母的教育的缺席,令我走上了一条在泥泞中摸索的道路——直到今天,我依旧没有走出来。
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说:“其实聪明人更需要教育,因为一个活泼的心理如果不去从事有用的事情,它便会去从事无用的、稀奇的、有害的事情……”
我想相对同龄人来说,我无疑是那个有着“活泼心理”的孩子,但是无奈“仲永”经不起时间的摧残,我的禀赋也几近“死在”了“无教育”的手中,现在的我,甚至比不上那些曾经资质平平但懂得坚持的人。
所以我要剖析自己,说服自己,原谅那个启蒙老师,跨过心中的那道坎儿,重新出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