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谈
2020-03-18 本文已影响0人
鷇音bird
读书通透第一步是“反”与“古”,就是故意进行思想实验。
比如“反”,哲学家波普尔在上个世纪提出“可证伪原则”,今天成为科学界通用准则。然而,当你用读书“反”法来思考,假设何时,科学可证伪性会失效。
这类看似不可推翻的基本假设,一旦开始逆向思维,马上会找到很多好图书。比如,陈晓平的《贝叶斯方法与科学合理性》与古德曼的《事实、虚构和预测》,以及诺奖得主西蒙当年对波普尔的批判。站在古德曼、西蒙的角度,重新来反思“可证伪原则”,你离理解科学本质,将更近一步。
再举个例子,国人读书,碰到一个好概念,如“一万小时定律”,此时,就恨不得马上写科普,告诉所有人。如果知道读书八字诀,那么,写文章前是先寻找,是否存在“一万小时定律”的反证?
耐心搜索下,我们马上就能找到来自科学界的质疑文献。恰巧昨天晚上,我们境外合作科学家发了一份最新的论文过来。在这里直接说结论。
结论1:练习时间长短和表现好坏有正相关,但练习时间仅能解释12%表现的变异量;
结论2:练习效果对游戏类表现有最多帮助,接着是 音乐、运动、教育,但练习仅能解释教育和职业表现中不到5%变异。
所以,当你熟练运用读书“反”字诀,就不会轻易接受这些看似正确、实际错误的观点,或者在微博上转发一大堆看似鸡血、实际错误的观点。独立思维能力得以提高。
再说“古”字诀,类似读书的“反”法。大量今天看似正确的结论,一旦放到不同的历史周期,结论还能经得住考验吗? 比如,如果你希望更好理解学习与阅读本质,那么你应该思考,人类怎样产生阅读与学校?你马上会发现一些更本质的东西。那些跨越不同历史周期,还能发挥作用的结论,是离真相更近的元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