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之浓淡
2020-01-11 本文已影响0人
小妇阿达

黄公望曾说“画石之法,先从淡墨起,可改可救,渐用浓墨者为上”。他所说“可改可救”,是就一个草图或轮廓而言。
事实上,这种理论并不完全正确。好画就像音乐,元代开始,才比较强调笔墨,主要说的是山水,也就是中国在绘画上的主要贡献。在一块石头上就已经有好几层笔墨,有浓淡干湿黑,当你画过淡墨,又用浓墨于其上,并不是要以浓墨盖住淡墨,而是要增加画面的深度与质感的趣味。虽然淡墨不如浓墨那么明显,可是它也不会被浓墨所遮掩。在室内乐中,一个很响的声音比轻的声音传送得要远,又不会盖住它,与这没有什么不同。在元代,一个好画家专心致志于笔墨趣味中,用时浓时淡笔墨层层加上。在一张好画上,浓墨、淡墨应该很清晰,彼此的关系要很协调。淡墨与浓墨传达出不同的声音,二者却又像合奏一样弹出。在这种情况下,当一个吹笛者很轻地吹奏,他并非是要像黄公望所说的“可改可救”,而是为了音乐所需要的质感。但是当人们谈到好画,并不会想到“可改可救”,必须借浓墨来遮掩淡墨的错误。当错误发生时,好的画家就会想办法把这错误画成别的东西,这是成为天才即兴之作的一项考验。